家庭教育,愛是核心的文章
上個世紀的“金陵畫童”周小松的爸爸為讓兒子開眼界,曾特地帶兒子到上海美術館,肩負兒子,不顧勞累,隨人流擠來擠去,讓兒子在玩味品賞中開啟智力的窗口。生活在鎮海縣封閉的“西伯利亞”的少年大學生施展,家里生活并不富裕,他的父母寧可少吃一口菜,也要把錢省下來替他買書看。可見“神童”之所以少年成才得志,除了天資聰穎、勤奮努力,還與其父母教育孩子的共同特點一一寓愛于教育有關。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糧食之一。缺乏父母愛的孩子,將會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父母之愛子女,有智愛和溺愛,我們反對溺愛而倡導智愛。智愛就是說愛子女要受理智的支配,既要愛孩子,又要嚴格要求孩子。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四二一綜合癥”是獨生子女常見病、多發病,且有蔓延之勢。一家人成天圍著一個孩子轉,養成孩子任性、膽小、不合群,不愛勞動等壞習性。然而“四二一綜合癥”并非緣于獨生而是決定于教育,尤其是家庭早期教育。要克服其弊端,家庭教育必須走出下列誤區:
其一、對子女期望值太高。很多家長期望子女十全十美、白玉無瑕,身體健美、容貌出眾、智力超群、品德高尚,成為理想中人物。于是就采取種種不切實際的教育方式,而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身體條件、生理心理狀況強制灌輸。于是乎,我們幼小的孩子卻老誠地發出了“讓我輕松一下”的呼聲。孩子可悲地成了家長理想主義的“奴隸”。
其二、對孩子憂患意識太強。“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心理總掛念著孩子,怕他營養不好,怕他受凍挨餓。怕他被人欺侮,怕他被人帶壞。所以家長樣樣事事自己包攬,不讓孩子做些許小事,哪怕孩子洗一塊手帕,也怕養贓衣服。如此等等,造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離開了父母,百事無成。這樣的孩子將來踏上社會能獨立生活嗎?嬌生慣養的孩子能接受生活挑戰和磨煉嗎?
其三、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看做家庭的希望和樂趣,仿佛是祖父兩代的“小太陽”。于是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敢怠慢。孩子就是要月亮,也恨不得長出翅膀飛到空中摘下來,以博一粲。久而久之,養成孩子“以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只要人寵,不知愛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尊重別人,剛愎自用,獨來獨往。
反對過分溺愛孩子,同時我們也反對家長“恨鐵不成鋼”,用責罵、棍棒,甚至迫害、虐待來教育孩子。這樣“愛子心切”同樣是不理智的愛。我們提倡在“愛”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得到社會、教育專家的承認。盡管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父輩所經歷的貧困已不可再現,但也正因為此,挫折教育才體現了它巨大的意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今天的家長,孩提時代上學讀書,都是自己到校,很小就會買菜、打醬油。而他們卻天天接送孩子上學,他們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稍碰到一點不如意、一點挫折,就呼爹叫娘,不會開動腦筋,更不會著手去干,甚至于削鉛筆、系鞋帶,也要父母代勞。
“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主、自立、自處的習慣和能力,養成獨立解決困難和應變的能力。所謂“挫折”并不是要孩子在磨難、困境中折騰,而是要求孩子碰到困難或意外時獨立思考、設法解決。譬如,孩子爬山不要攙扶,讓其體嘗攀登的艱辛;集體活動,不必為孩子準備豐富的食物,簡行簡食,讓其經歷非常規的生活,在大自然中風餐露宿,得到心志的陶冶和鍛煉;平時讓孩子多參與家務勞動,既培養其勞動觀念、生活自理能力,又讓其體味勞動的艱辛和愉悅。
可見“挫折”教育的基礎也是“愛心”。在家庭教育中愛是教育的先導,有愛才有教。
【家庭教育,愛是核心的文章】相關文章:
2.愛是快樂的_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