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課改讓人驚喜的文章
課改讓人驚喜,實踐催人思考
——兼談新課程實驗給學生、教師和學校所帶來的可喜變化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
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
富貴的還是貧賤的,聰慧的還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
無論是品德的還是人格的;
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
我校的新課程改革實驗已將近一年了。這一輪中國最大的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先讓我們把課改之前的學生與新課程實驗班的學生作一番比較,明眼人不難看出,這“兩家的孩子”的精神狀態、學習狀態、生活狀態都不一樣!前者相對現實、世俗、呆板,后者夢想、天真、靈動;前者相對消極、沉默、游離,后者積極、活潑、專注;前者相對委瑣、封閉、壓抑,后者開朗、開放、開心。我們的孩子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的呢?我個人以為,以往的多次教育改革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拆了東墻補西墻,沒有從中國教育的本質著手進行改革;而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著眼于“發展”的宗旨,抓住“課程”這個牛鼻子進行改革,其意義是深遠的,其內涵是深刻的,其作用是頗大的,其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再說,新的課程其嶄新的呈現方式也普遍受到了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從學習方式到評價手段都發生了大的變化,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了充滿靈動的生命活力,我們的學生煥發出了人性張揚的生命靈氣,我們的老師煥發出了奮發有為的生命張力,我們的學校也煥發出了前所未有勃勃生機。我們欣喜!
回顧前期的新課程實驗所走過的歷程,我想與諸位同仁交流以下觀點:
一、第一只眼睛盯著學生:我們的一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中國有句古話:“富人思來年,窮人想眼前;睿智者思后代,愚昧者想現世。”新課程站在世紀的門檻,期望著中國的將來。將來怎么樣?就看下一代!因此,促進學生的發展必將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我的理解是新課程改革的所有行為必須直接指向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此是這樣說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增強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可見,我們的第一只眼睛必須緊緊盯住學生,謀求學生的發展。如果實驗之后,我們的學生沒有得到發展,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的話,那么課改的一切付出、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了!
實驗伊始,一切都是新的,沒有現成的模式和范式,改怎么做?我們也迷茫過,困惑過。后來,我作為臨安市語文學科新課程指導小組成員,第一次參加了“新課程教研沙龍活動”之后,深受啟發。用鄧小平著名的——“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的‘貓論’來探索新課程實驗才是上策。于是,我們從學校領導到實驗班教師都達成共識:不等、不靠、不怕失敗;自探、自摸、自己過河。
那么,我們的第一只眼睛究竟盯住學生的哪些方面呢?我們覺得應該讓學生成為“人”。——這個人,人格是獨立的,人品是高尚的,人性是善良的;行為是自律的,行動是自由的,行道是正直的。必須讓學生自己明白在學校、在家里應該做些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讓學生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通過一學期的新課程實踐后,我們根據新課程“著眼于學生發展”的理念修訂了兩個“小學生自主行為常規”——《玲瓏小學小學生一日常規》、《玲瓏小學課堂學習常規》來引導學生自我發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只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意識得到增強,才能證明我們的'課改落到了實處;只有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得以養成,才能說明我們的課改收到了實效。新課改初始,我們要求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還要關注學生的坐姿,握筆的姿勢、寫字的姿勢和聽話的習慣、答問的習慣和用眼的習慣等學生一生受益的習慣。工作須細化到用什么樣的鉛筆都須關注到。當然,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習慣非一日之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幾年如一日細心的引導。
在反復解讀新課程之后,針對六、七歲的孩子,我們的采用了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四塊糖”的辦法,把新課程理念細化到課堂教學之中和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
第一塊糖獎給膽子大的人。——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課堂里要做到“八個敢”:你敢提問了嗎?/你敢發言了嗎?/你敢質疑了嗎?/你敢與老師、同學爭論了嗎?/你敢反駁了嗎?/你敢自己獨立做了嗎?/你敢向別人指出不對嗎?/你敢自己承認并改正錯誤了嗎?/在學校、在課堂充分讓學生去想、去動、去做、去數、去摸、去嘗試……讓學生有充裕的思維時空,能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述、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塊糖獎給會學習的人。——“會做的孩子有糖吃”。學習中要學會自主學習、自己學習。我們對學生提倡自己學會“八個會”:你自己會認字嗎?/你自己會寫字嗎?/你自己會讀書嗎?/你自己會背古詩嗎?/你自己會做算術嗎?/你自己會整理書包嗎?/你自己會削鉛筆嗎?/你自己會打掃教室嗎?/我們采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誡學生,讓孩子人人明白:只有自己會,才是最能干的人;只有自己會,才能學到最多的知識。
第三塊糖獎給快樂的人。——“會笑的孩子有糖吃”。我們倡導“學習著、生活著是快樂”的新課程理念。對學生提倡“八個樂”:你覺得在學校、在課堂里學習快樂嗎?/你覺得與老師、同學在一起快樂嗎?/你覺得成績好快樂嗎?/你覺得學習語文快樂嗎?/你覺得學習數學快樂嗎?/你覺得上音體美課快樂嗎?/你覺得幫助別人快樂嗎?/你覺得別人有快樂你快樂嗎?/學會快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學會與人合作,其樂無窮的做人哲學。
第四塊糖獎給有創造的人。——“會想的孩子有糖吃”。我們對學生提出“八個有”:你有與老師不一樣的想法嗎?/你有與同學不一樣的想法嗎?/你有與老師不一樣的做法嗎?/你有與同學不一樣的做法嗎?/你有與課本不一樣的想法嗎?/你有與課本不一樣的做法嗎?/你有與老師不一樣的辦法嗎?/你有與同學不一樣的辦法嗎?/意在從小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和創造性的求異思維的能力和習慣,為培養新課程所期望的“創新能力和創造人才”奠好基。
二、第二只眼睛盯著老師:老師必須與新課程與學生同步成長。
有句熟語說得好,“若愁枝不發,莫怨太陽偏。”我們深深感到,要實現以上教育理念、培養真正的“人”的話,必須領導帶頭,改造教師的思想、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學會尊重學生、欣賞學生、發現學生,上出學生喜歡的課來,才能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才能實現新課程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路不行不知艱險,事不為不知艱難。新課程實驗一開始,我們要求班子人員人人爭做新課程的實踐者、新課程的指導者、新課程的垂范者,身體力行,與老師一起走進新課程,與學生、教師同步成長。具體作出了五項規定:1、
班子人員必須每周深入課堂一節,與老師一起研究新課程;2、每周一次案例分析,帶領教師解讀教材、解剖課堂、解剖教法和學法;3、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和老師一起修改、優化教案,建立起“群體選題——個體備課、說課——群體研討、優化備課——個體施教——群體反思、修正——各自施教、反饋“的新課程研討模式;4、老師每月完成2篇教學反思,領導幫助梳理、改進教學。5、讓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提倡老師總結新課程中的點點滴滴的經驗和反思。
課堂教學始終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一開始我們就把目標鎖定在“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師教學行為“上。實施了四個建構策略:
1、建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場景;
2、建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機制;
3、建構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和活動化范式;
4、建構生態課堂、實現生命對話的活化模式。位實施以上策略,我們將新課程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梯級指標,鼓勵教師爭創指標。
A等:活化教材,讓教案跟著學生走。
B等:重組教材,帶著教案走向學生;
C等:解讀教材,帶著學生走向教案;
我們的目標是:基礎于C等,立足于B等,崇尚于A等。實踐中,我們共同提煉出一套“四板塊”課堂教學模式——即“導讀導學導練板塊;初讀初學初練板塊;精讀精學精練板塊;拓寬拓深拓廣板塊。”再對每一板塊提出了相應的子目標。每一版塊都力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喚醒,學習習慣得以養成,思維品質得以提升,表現欲望得到激發,情感態度得以抒發”。
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通過一學期多的課堂嘗試、教后反思、亮點采頡、互學互助和經驗提煉,目前我們學校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較之非新課程實驗班的教學有著絕然不同的色彩和亮光。我們欣喜!更為欣喜的是新課程實驗班里的學生較之非實驗班的學生有著明顯的聰穎和靈氣,個個充滿著智慧和靈動——學生思維特別活躍,眼睛特別睜得特別大,讀書特別有興趣,想法特別地多;他們人人都能說會道,個個都是辯論高手……我們的老師呢,也和學生一樣,從迷茫與困惑中已經慢慢地走出來了!他們摸著石頭過了一次河!他們喝到了新課程的第一口水!他們已經逐漸地成長、成熟起來!我們為他們高興!我們的學校更是借助新課程的實施得到了觀念的更新與理論的上升,課堂的革新與質量的上升,作風的改善與聲譽的上升!
誠然,新課程絕不是一錘子的買賣,我們仍須不斷實踐!新課程也絕不是專家們的報告,我們仍須腳踏實地去做!新課程更絕不是洋大山侃大山,我等幾個人在這里侃一通就完事,還須老師們不斷地去探索!新課程更絕不是免費的午餐,無須付出就有圖報,我們大家須付出加倍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