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走進課堂談傾聽的文章
一、傾聽是一種能力
丹尼斯在《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指出:傾聽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師口語表達的信息和能在頭腦中將語言轉換成意義兩部分。“課堂傾聽是一種含有聽課技巧和聽課藝術的積極高效的聽課,它還包括鑒賞性思考、主動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聽力和理解是它的兩個基本要素。就是說不僅要能聽,具備聽的先天條件,還要會聽,聽得懂。比如:“豆豆看一本75頁的故事書,第一天看了20頁,第二天看了22頁。還有多少頁沒有看?”“要求還有多少頁沒有看,先要求出什么呢?”一名學生回答:“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加起來。”老師沒有急著下結論,繼續問“你聽懂他的話了嗎?你覺得他說的對嗎?”幾名學生說聽懂了,一名學生解釋:“他的意思就是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頁?所以我認為他說的是正確的,只是不太清楚。”這名學生就不是簡單的用耳朵聽,而是將同學回答中的信息整理,并與自己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整合,轉換成更加完整、科學、準確的表達。
在學生方面傾聽是學生對老師和同伴口語表達的信息的理解,在老師方面就是對學生語言思想的理解和體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不光是學生,老師也要善于傾聽。傾聽學生的語言,解析語言背后隱藏的密碼,能夠以兒童的心理、思維方式來為學生的語言“解密”。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帶女兒到幼兒園去適應一下環境。小女孩看見墻上掛著好多小朋友的畫,她對媽媽說:“畫得這么難看還掛在墻上。”看見小朋友玩得殘缺不全的玩具時,女孩說:“這個玩具都給小朋友玩壞了。”媽媽聽見女兒的話不好意思的向身邊的園長道歉,還一邊責備女兒沒有禮貌,不應該這樣說話。女兒嘟起了小嘴。而園長在一邊說:“圖畫畫得不好看也可以掛在墻上。玩具本來就是給小朋友玩的,玩壞了不要緊。”女孩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這個幼兒園,我喜歡這兒。”
其實小女孩只是想知道自己的畫畫得不好能不能掛在墻上。如果不小心把玩具玩壞了會不會被老師責罵。媽媽和園長都聽見了女孩的.話,只是媽媽沒有聽懂孩子的潛臺詞,而園長給孩子的語言中的“密碼”解了密,她的回答讓孩子放心和滿意。
二、傾聽是一種態度
據心理學分析,學生傾聽效果是由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其傾聽的目的來決定的。一個學生,如果他具備了以上所述的傾聽的能力,但是對所學的這門學科或者這位老師很討厭,沒有興趣,那么傾聽的效果一定不會好。如果這位學生認為現在同學或老師所講的內容是自己所熟知的,不必要聽,這時他也會自動關閉接收口語信息的通道,故意聽不見,這樣便產生了心理學所講的“選擇性失聰”現象。所以說傾聽也是一種學生對學習的一種主觀態度。當然也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主觀態度。
在《窗邊的小豆豆》中,第一次見面,校長就把椅子拉到豆豆跟前,面對著豆豆坐下來“好了,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么都行。把想說的話,都說給老師聽”……校長邊聽邊笑著點頭,有時候還問“后來呢?”小豆豆開心極了,直到絞盡腦汁想啊真的找不到什么可說的了。
校長的傾聽是一種對小豆豆關愛的態度。面對眼前細心傾聽自己的老師,小豆豆不管自己是怎樣的孩子,知道此時在校長眼中的位置,因為他是認真地聽自己說話的人。傾聽向小豆豆傳遞的是一份細致的愛。
傾聽是對人的一種態度:誠懇虛心,完全接納,反映聽者對說者的關心;是對說者的一種尊重。課堂中,老師的傾聽代表著以自身為主的集權主義觀念的轉變。上課時不機械地照搬自己的預設的教案,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其中閃現的思維的火花,生成不曾預約的精彩。
同學間,師生間的互相傾聽,為課堂對話營造了一個平等、關愛、和諧、民主的的環境。
三、讓傾聽成為一種習慣
深圳有位特級教師說過:有效的教學是從傾聽開始的。所以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和老師都必須先養成傾聽的習慣。當傾聽成為一種習慣,傾聽者有的不僅是認真傾聽主動學習的態度,而且也具備了傾聽的能力,兩者互為動力。所以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兩方面進行。
1、用拒絕來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習慣的培養都應該從小開始,傾聽習慣也不例外。在低年級,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事情說了一遍又一遍,結果還是有學生搞不清楚。老師們一遍遍的回答,覺得很累,抱怨著每次都讓學生挺好,可孩子怎么老是記不住呢?其實不是學生記不住,是根本沒有聽老師的要求。這個時候老師能做的不是一遍遍的重復、嘮叨,而是有方法的拒絕。比如布置作業,老師可以對學生說:“老師只說一次今天的作業,你要聽仔細了。”然后老師用緩慢的語調,強調重點的語氣布置作業。剛開始幾次可以請幾個不聽的學生來復述老師的話,慢慢地學生在布置作業時就能認真的傾聽。傾聽態度的改變是傾聽習慣養成的開始。
2、創設良好的環境,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現代心理學證實: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時間長短及注意點分布情況也不同。所以期望學生一堂課40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現實的。針對當前班級授課制的情況,我們只能努力將全班學生的傾聽注意力引向同一時間段同一個地方,數學教學主要是引向教學的重點難點。這時就要求老師能改變教學方式,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重難點的時候,教師可以不斷的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課堂活動,如把音樂、數學故事、多媒體等引入課堂,用學生的感官來牽引學生傾聽。也可以運用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教師的講解要精煉,不要因為羅嗦浪費1分鐘,語言要有趣味性。對低年級學生要有童趣、可愛,對高年級學生要詼諧幽默,講解的時候可以伴隨豐富的肢體語言。不管怎樣,要通過各種方式去突出、提示、強化教學的重難點,最大限度的推遲學生的“選擇性失聰”,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理解的聽,獨立的思考的習慣。
3、巧用評價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在課堂上,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的同學不管能不能聽懂都要認真聽他的發言,等他講完了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說的對不對?”“你同意他的看法嗎?如果同意你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嗎?” “你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有了這樣的任務,其他同學不會拿出事不關己的態度,不會因為沒有輪到發言而沮喪,他們會用心的去理解同學的發言,并把語言轉化成意義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重新建構。課堂上應該經常運用評價的手段來激勵學生認真傾聽,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的習慣。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教師必須也要先具有傾聽的習慣。上課專注聽取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并能及時有針對性的作出評價,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受關注的。評價的語言以激勵為主,要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
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說:一個人要學會傾聽不容易,聽只是生理過程,而傾聽才是入耳入心的生命活動。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地方,這種活力在師生、生生的對話中涌動。而真正的對話需要的不僅僅是說,更重要的更多的是善于傾聽。只有傾聽別人的發言才能不斷和自己的思想融合重組,生成新的思想觀點。
【關于走進課堂談傾聽的文章】相關文章:
1.關于傾聽的文章
5.學會傾聽的文章
6.用心傾聽文章
7.側耳傾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