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語相關文章
導語:關于語文學習中的指向語,大家可以來深入了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指向語相關文章,供各位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章1:隨文練筆,指向語用的有效“落點”
指向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所在。緊緊跟隨閱讀教學,相機進行寫的訓練,實現讀寫結合,即習慣所說的隨文練筆,是課堂語用的有效“落點”。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隨文練筆?
一、仿寫式練筆——打下表達基礎
仿寫,是讀寫結合傳統的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的確,讀一篇文章,可以模仿篇章的結構,也可以模仿語言的表達。在教學中,進行仿寫式練筆,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可供學生進行仿寫練筆的訓練點。
如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圍繞“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和“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兩句話來寫。很顯然,這是總分的構段方式。這種段落結構可以進行借鑒練筆,讓學生也圍繞一句話,如“春天的太湖景色秀麗”,寫一段話。而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這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同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句式仿寫。仿寫式練筆,給學生表達的模本,為學生學習表達打下基礎。
二、嵌入式練筆——提升寫作素養
所謂嵌入式練筆,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寫作練習融人其中。它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寫作活動,不同予閱讀教學加強文本理解的語言教學活動。這樣的練筆,同樣會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展開,但同時又有鮮明的寫作指向。
如教學《誠實與信任》一課,文中的“我”的汽車在擦到路邊的小紅車時,“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這一張“字條”在整個事件發展中,起到一個關鍵的線索作用。在課堂中,讓學生寫出這張字條的內容,就是一個練筆的點。但老師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以留言條的格式來寫。這里的練筆在內容上是閱讀教學情節發展的需要,在形式上是對留言條這種應用文體的練習,具有明確的寫作指向。同樣,學習完《九寨溝》一課,教學的最后,讓學生寫一份九寨溝的簡介,設計一段九寨溝廣告,這與課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從學生角度看,學習寫簡介和廣告語,也是一種重要的寫作能力。
三、共生式練筆——促進讀寫能力
共生式練筆,也可稱為同構式練筆,即讀中有寫,寫中有讀,邊讀邊寫,邊寫邊讀,從而實現學生讀與寫的同構共生。課堂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寫的過程,這樣的隨文練筆,能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共同發展。
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爺爺的蘆笛》一課時,圍繞課文三處笛聲,分別安排了三處練筆:第一處是“一張普普通通的葦葉,經爺爺三折兩卷,就成了一支蘆笛。吹奏起來,曲調是那樣婉轉悠揚,還帶著一股濃濃的海水味……”,讓學生寫:在強強的想象里,這笛聲____,這笛聲____,這笛聲。第二處是“清脆的笛音傳得很遠,招引來好些海鳥,在大海邊飛來飛去”,讓學生寫: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這笛聲一 ,這笛聲____,這笛聲____。第三處是“悠揚的蘆笛聲將他的恐懼驅趕得一千二凈”,讓學生寫:在驚濤駭浪的黑夜里,這笛聲一,這笛聲____,這笛聲____。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讀是為了寫,而寫又促進學生的讀。讀的過程,幫助學生寫出笛聲中具有的內蘊,寫的過程,又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笛聲的理解和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將讀寫語言實踐貫穿整堂課始終,學生兩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提升。
四、擴展式練筆——開拓想象空間
文本中有的地方表述簡約概括,有的地方一帶而過,給讀者留下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的藝術空白。這些空白處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補白,開展拓展式練筆,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想象空間,開拓學生的思路。但需明晰的是,拓展式練筆,要立足文本寫出內心真實感受。
《雪兒》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六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我”為受傷的白鴿“雪兒”療傷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讓它重返藍天的事。在課文的結尾,雪兒翅膀的傷好了,我為雪兒放飛,這時,“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我望著它那金黃的眼珠,喃喃說道:‘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我把雪兒輕輕捧起,雪兒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藍天飛去”。這里,讓學生進行擴展式練筆: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它會說些什么?雪兒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會祝福些什么呢?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中“我”與雪兒之間發生的事情來寫,這樣學生的想象方能合情合理,練筆的內容豐富,語言實踐也得到有效落實。
五、延伸式練筆——放飛自由心靈
延伸式練筆,讓學生沿著課文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方向發揮想象,或對文本中故事情節、人物命運進行延伸,或對故事結局進行續寫。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憨厚的小豬,節儉的小牛還有聰明的小猴,都是那么可愛。在課文的最后,土地爺爺看到小猴的麥囤后哈哈大笑,故事也到此戛然而止。而教學時,設計土地爺爺分別又給三個小動物一袋麥子,讓學生進行延伸式練筆,分別再寫一寫這時小動物們分別會怎么做。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有趣的方法,體現小動物的個性特點。這是對故事情節的延續。需要注意的是,延伸式練筆,不是漫無目的的發揮,而是對文本主旨的再次深化。
隨文練筆,需要多一份心思,巧妙設計,才能指向語用的有效“落點”!
文章2:語文教學要“回歸本體,指向語用”
長期以來,由于小語界對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識模糊,爭論不休,導致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實踐上的無所適從。文選式的教材編排,也讓語文的閱讀教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挖掘上。語文學科喪失了應有的本性,變成了各學科的附庸。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屬性,體現語文學科的核心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小學語文教育界名師的探索給我們提供了示范:即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要“回歸本體,指向語用”。
一、要突出語文學科的核心價值: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課尤其是閱讀教學多是以讀懂文章內容、挖掘人文因素為主,“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加任務。因此,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更新教學理念是關鍵,把握好閱讀教學的方向是切入點。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問題:閱讀教學不等于閱讀。
閱讀――讀懂課文內容,明白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達了什么思想。
閱讀教學――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了解語言表達的方法,體悟作者思路,學習文章結構等,在閱讀教學中學習表達。
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老師關注最多的是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是否受到了思想教育,很少關注學生通過課文學到了表達的方法,學會了運用。所以閱讀教學必須回歸到語文本位上來。
二、發現文本秘妙,抓住語文核心價值
要想真正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回歸,除了科學把握語文學科的屬性,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學科備課的問題。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曾以《長城》一課為例,分析了一篇普通的課文背后隱藏的秘妙,以及如何篩選甄別這些秘妙,可以給我們諸多啟示。
《長城》一課我們再熟悉不過,而王菘舟老師在備課中發現了包括文章“結構”“章法”“語言”“基調”等方面的十條秘妙。我們很多的老師在備課時卻發現不了十之一二,甚至一條也發現不了。這也是我們上不好語文課的主要原因――備課不深入。連教師自己都沒有發現語文本質的東西,又如何引導學生去體會?
筆者在進行《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的教學時,把該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使學生了解小艇的樣子,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于是,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作者抓住了小艇的3個不同特點進行描寫,才把小艇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對文本進行了體悟,又關注了語言文字運用,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師應該憑借這個例子把文章的秘妙指引給孩子,要想做好這個引導者,語文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語文底蘊,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在備課上多下功夫,讓我們的語文課做語文的事,回歸到語文本位上來。
【指向語相關文章】相關文章:
2.家庭相關文章
3.高考相關勵志文章
4.愛相關的文章
5.分享的相關文章
8.環境保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