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看法文章
導語:共享單車是指企業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一種分時租賃模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共享單車看法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共享單車看法文章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共享單車來解決交通擁堵的創新之舉也隨之應運而生。但隨之產生的不良行為令人大跌眼鏡,痛心疾首,引來一片罵聲。
車始行,需攙扶。我們欣喜于做優秀事物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采取實際行動去保護它,不能在罵過之后,轉身離開。
共享單車的出現令人聯想到之前的“小紅傘”行動。小紅傘只借無歸的現象令“小紅傘”行動宣布暫停。而如今共享單車大有繼“小紅傘”之危。
為什么在我國好好地辦一件好事就這么難?
有人把這歸因于國人的道德水平低。我認為如此簡單隨意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我國經歷改革快速發展時期,難免會有“身體走在前面,靈魂落在后面”現象的發生。況且,我國的公益行動少之又少,難免會有爭搶的事情的發生。
只有切實緩解了百姓的心情焦慮,共享單車才能走得長遠,并以此為跳板,提升我國公民的道德水平。
尼采說:“凡存在必有理由。”在共享單車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不合理措施導致不良行為的出現。一些商家為了盡早奪得一個城市共享單車的占有率,大肆投放單車而沒有經過良好的規劃。這給本來空間就不多的城市帶來管理問題,需要商家的悉心規劃,和城市管理者的耐心管理。
尼采說:“當我們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我們。”有人把共享單車當作照妖鏡,它折射出我們社會人性的缺點、管理的不足等等。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著眼于眼前,加始行,需攙扶,莫讓共享單車在一片罵聲、指責聲中黯然退去。如何處理好共享單車,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也考驗著我們的決心。
車始行,需攙扶。莫讓“小紅傘”的慘劇再次上演,我們整個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即使共享單車是“互聯網+”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事物,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好的政策也需認真執行。
車始行,需攙扶!車始行,需君攙扶!
(2)共享單車看法文章
受不了無休止的紅燈?受不了隱天蔽日的霧霾?受夠了車如長龍的交通擁堵?輕松自如隨刷隨騎的共享單車給低碳環保又添新奇,也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騎上共享單車,享受這惠風和暢、滿我袍袖的一份便捷舒適。共享單車在大中城市盛行一時,方興未艾,仿佛將我們帶回那個詩意棲居,白衣飄飄的年代……
正在人們沉浸于共享單車的便利時,也有種種不和諧的現象:故意給單車上鎖,涂抹編號占為己有,蓄意破壞共享單車等等。這些行徑多么令人羞愧。豈不知,這是一個資源共享的時代,但怎能共享你的低素質,你身上的負能量呢?
公共資源,人人共享。這句話大家都懂得,不信你看廣場上那些將低音炮調到極致的揮灑汗水的大媽們,看那些采擷公園花朵的小孩們。又有多少人懂得權利背后的義務二字、素質二字?尼采說過:“沒有人愿意去看一刻鐘的彩虹。”彩虹珍奇,便令人蜂擁而至,欣賞這不多得的、驚鴻一瞥的`美麗;共享資源過于易得,人們便都來分一杯羹,而將維護的責任拋在腦后,任憑丑陋的面目、行為在互聯網上傳播。負能量逆流成河。
不過,幸好有一股清流,滌蕩這些低素質的行為。北京有一群城市獵人,他們經常舉報那些違規使用的共享單車,隨看隨拍。他們猶如林中啄木鳥,清除著人們的低素質行為。更有一些單車使用者,用完之后將單車擦得锃亮,為單車加上車筐使下一位使用者用起來更加方便。
這些人,不是不知道滄浪之水混濁,人們大多喜歡損人利己,但,怎能破壞社會秩序,傳達負能量?
不是不知道他們自己的付出微末,但共享時代,不僅共享資源,更是在共享著你的人品、愛好、素養。這些人,用他們樸實高尚的素質,為共享單車涂抹上高貴品格獨有的彩色,并將這墨香與正氣傳遞給每一位使用單車的人!
王爾德說:“我們都身處在陰溝里,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前有杭州市圖書館不拒流浪者,共享圖書資源獲贊;后有北京城市獵人。白巖松也說:“你怎么樣,這個國家就怎么樣。”從此刻,做一個仰望星空的人,共享高素質。讓素質的香氣氤氳盈滿中華!
(3)共享單車看法文章
近年來,“共享單車”漸漸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共享單車”是商家投放的共享自行車,人們只需手機掃碼即可付費騎行。“共享單車”實現了多點投放,借還便利,電腦計時,收費合理,迅速得到了居民們的點贊和歡迎,對于緩解一些大城市的交通擁堵不便也卓有成效,可以說是“互聯網+”為生活帶來的又一大便利之舉。
然而,有些人的行為卻與“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馳,有涂抹編號據為己有,有人隨意亂放私自加鎖,還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壞。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在原本美好便捷的共享事業上添上一抹令人不安的烏云。由此看來,共享事業的發展與更多共享的實現仍面對著一個重大前提,那就是共享文明。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天下一家,和諧共享的期盼與景愿,但這個愿望即使是今天看來,亦是希望渺茫,難以實現的理由,便是文明的共享始終難以達到。但難以達到絕不是與之背道而馳的理由,而更是人們為之努力的需要,而“共享單車”的出現正是這種精神的部分體現,值得我們共同提倡、維護。
在一期《新聞周刊》中報道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單車獵人”。他們中有大學生,也有小白領,他們自發地形成了一個團體,幫助將“離家不歸”的單車連上定位系統,以便尋回并舉報違規用戶。沒有薪金,沒有單位,只靠著一顆文明的心靈,節目中一位“獵人”說:“共享單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我就想我們是不是也能為它做點什么。”
我想,這就是一個社會最佳的文明體現,社會惠我,我報社會,是文明推動了社會的美好循環,“獵人”們的行為值行我們的尊敬,也應讓那些不和諧的行為者心生愧疚。
追逐,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但當這種行為危害到他人甚至社會時,主動做出正確的取舍才是社會人應有的體現。共享單車,更應共享的是文明,共享事業的發展應與社會文明的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更多的“共享”也會滲透,便利我們的生活。
除此之外,商家亦可主動采取措施,雇傭專業“獵人”,完善租借機制;政府也應積極參與進來,協助監管。政、商、人,整個社會應當團結一心共塑文明,共創美好。
【共享單車看法文章】相關文章:
1.共享單車的文章
6.共享單車
8.共享單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