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那些讓孔子高興的事隨筆
孔子是圣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歷代統治者推崇到了極高的位置,以致將其神化。然而,我們不能唯心主義地把一個人神化,因為人就是人,即便他是圣人、偉人,也有著與普通人同樣的七情六欲。因此,當孔子走下神壇,我們將看到一位和顏悅色,面容慈祥的老人,他態度安詳,言語和藹。他也有許多讓自己高興的事情。
但是,圣人畢竟為圣人,他的追求是高遠的,他的愛好是純潔的,他的情趣是高雅的,于是才造就了他的品質的至尊與至偉,成就了人間的理想圣境。
讓我們從《論語》的只言片語里,去了解一下那些足以讓孔夫子的高興的事情吧。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一開篇,孔子就告訴了我們讓他高興的兩件事情,一是學習,二是與來自遠方的學友相聚。
在論語里,孔子闡述了許多有關要重視學習的觀點,而且他畢其一生用于學習。“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描述自己是:發憤讀書會忘記吃飯,樂于追求理想而忘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他這樣評價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說自己并非生來就是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傳統文化,靠勤奮探求而得來的。
其次,孔子對于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學友在一起,也感到快樂。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他說,居住地有仁德之風,才是美好的。選擇的住處沒有仁德之風,怎么能說是明智呢?其實何止是居住環境呢?即便是結交朋友,也必須結交品質高尚,志趣高雅的人。故古時候的“孟母三遷”,不就是擔心孟子被不良的人和不良的環境影響么?孔子告誡人們“毋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結交高尚的人,正直的人。在論語里,他對公冶長,南容,微生高,顏回、曾參等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我們也可以分析出,這些人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同時又是能讓孔子快樂的朋友。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禮樂”,所以,“樂”,也是讓孔子高興的事情之一。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看得出,孔子對于韶樂非常喜歡。說韶樂音調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在另一段話里,更是道出了孔子對于韶樂的喜愛。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齊國研習《韶》樂,三個月期間竟然沒有想到吃肉。感嘆說,沒想到研習音樂的快樂程度竟會達到這般神奇的境界呀。
孔子的志趣高雅,甘于清貧,將清心寡欲也作為自己的樂趣,而且特別喜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認為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做枕頭,其中也會有樂趣。闡述了他對于不義之財的輕蔑態度。
孔子對于《詩經》也喜歡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的言論里,引用了許多《詩經》中的句子。他對他的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好《詩經》,說話就沒有根據。
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他說,弟子們,你們為生命不去研習詩經呢?讀詩經,可以啟發想象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合群性,可以學會諷諫的方法。從近處說,可以獲得奉事父母的道理,從遠處說,可以獲得用來侍奉君主方法,而且還可以多認識一些草木鳥獸的名字呢。
孔子對他的兒子孔鯉說:“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他說,你研究過詩經中的《周南》、《召南》了么?一個人要是不研究《周南》、《召南》,那就好像朝墻站立著一樣,你將什么東西也看不見,一步也邁不開啊。
并且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為詩經三百首,中心的意思就思想純正無邪念。因為孔子對詩經評價極高,因此他潛心整理了《詩經》而且在他的言論里,經常引用詩經,并且讓他的弟子和兒子,認真研讀詩經,從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子曰:“興與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說,詩歌讓我振奮,禮法讓我立身,音樂陶冶我的修養。
在《論語》里,還記錄了一次讓孔子愉悅的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討論每個人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等的志向都是走向仕途,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等,孔子對他們的言論都不盡滿意,而且還對子路的.言論嗤之以鼻。唯獨對曾皙所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想法大加贊賞。曾皙的想法超然物外,純潔高雅,正好應和了孔子心目的理想,于是,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可以看出,在孔子的理想里,并不想讓自己每日瑣事纏身,糾結于無休止的俗務里,而是想找到一個清凈的世外桃源,山明水秀,清風習習,琴瑟和鳴,與自己的朋友吟詩唱歌,喝茶聊天,游泳吹風而已,這是多么令人愜意的一種享受啊。
然而,孔子畢竟是圣人,他知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道理,于是終生奔波,去宣揚他的治國主張。而且有好幾次幾乎遇險。如被匡于陳蔡,比如陽虎想害他,比如桓魋想害他。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說,是上天賦予我這樣的品德,桓魋又能對我怎么樣呢?他的主張總是得不到上時代時候,他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說,鳳凰不降臨,黃河沒有出現八卦,我的理想沒有什么指望了。從這句話里,我們也可以分析出孔子矛盾的心里。一方面,他本身是志趣高雅的人,想找到自己的清明的理想國,而另一方面,他又四處奔波,去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在這種“出世”與“入世”的理念之間,他發覺現實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于是只能周游列國,風餐露宿,終生勞碌了。
但是,辛勤操勞的一生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得出有哪些事情能夠讓孔子流連忘返,比如《詩》,比如《書》,比如《禮》,比如《樂》,比如《易》,等等。
【關于那些讓孔子高興的事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