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散文作文合集十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文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散文作文 篇1
今天,我又回顧了那本匯集了無數悲傷感情的作品——朱自清的《春》。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著“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仿佛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朱自清,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里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么“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么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里,作者著重刻畫那些丑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致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為,朱自清這么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為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為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敗的老規矩。
那么,我將用朱自清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散文作文 篇2
獨自在家
獨自在家,看熱鬧猶如風景。臨街的窗縫里擠進車聲人流。丟下活計,看個究竟,涌入眼簾的便是風景。獨自在家,看孤獨如詩。難得人去樓空。但太陽仍舊懸在窗口,滿目的清朗,進來的不僅是明亮,還有溫暖。靜下來讓一切在心中流淌,淌出的便是詩。獨自在家,看世界,看自己。世界不像在外時那么大,自己也不像在外時那么小。悠哉悠哉,世界亦我,我亦世界。獨自在家,靜靜地看天看地看自己,就那么美美地看來看去。
什么是快樂
快樂是幸福,快樂就是力量。在你悲痛時,快樂的力量讓你退出悲痛的舞臺,進入幸福時代。快樂是一種享受,快樂就是品味。快樂是在你覺得無聊時的一杯熱茶,你可以去享用美味的紅茶,也可以品味。快樂是一個空間,快樂就是感受。快樂能讓你不知不覺地走入它的空間,只有感到快樂時才能感受到快樂時有空間的。快樂是什么?什么是快樂?
心蓮
未曾因時間而淡化的思念,卻升華成一絲凄美的粉紫色的憂怨。在茫無頭緒的黃昏的路上,天空洋溢著日暈的余溫。如影隨形的記憶就像憂郁的藍色一樣,快樂余下一潭帶有污跡的清泉。微風吹著如醉的心蓮,露珠沿著蓮瓣淌下,瀉得心兒滿是露水,泛起一個接一個的漣漪。漣漪散得緩慢,因為心田很小,很小,狹隘得容不下別的什么。心蓮搖曳在風中。風,不是無情,只因風于昔日的情濃得叫心蓮差點缺氧。如今忘情的風要過著那不羈的生活,故風已不是昔日的風。只是難忘的記憶,化成今日不能忘掉的傷疼。疼,疼得心蓮的血滲在蓮瓣上,一滴一滴流走在青青綠綠的莖上。夜迷迷,風蕭蕭,心蓮萎落了,但仍留給晚風一點凄慘的幽香。
日記
時間一分一秒地逝去,確實無法把握,應怎樣做才能留住現在。過去我自己也曾寫下不少記述當時心情的小短文。高興、無奈、沮喪都會即興地寫在有空白位的紙頁上。因那時記下的是最真實的、最值得回味的心情寫照,是些還來不及翻開日記簿記下的生活片段。到了自己有空暇時,翻開以前的課本,筆記或是什么的書籍,不時會有驚喜的出現。每字每句依然還有那份強烈的感覺,當時的悲歡笑淚總是再次重現。正如今天,當我翻開釋手已久的小冊子,就發現了那則不知什么時候記下的小短文:生活的失敗者――我,往往在挫敗后力求振作,時間卻一點一滴地沖走了我的銳氣,一再淪為生活的失敗者。確真不移地記得,當時我是那樣的憤恨自己。由于當時生活上不大如意,學習上也有挫折,曾也一度誓言重新振作,拒絕成為生活的失敗者。卻又隨日子的一天天逝去,沖勁一天天地磨減,再次重墜不得意的境況中。我于是寫下了那樣一則短文批評自己,希望藉此警惕警戒自己的惰性。現在讀來真是別有一番滋味。當再偶然發現這些零碎散置不知何方的記憶后,總像尋回從前丟失了的某樣珍物那樣,欣然地急不可待地把他搬移到我的日記本上,好好地收藏起來。朋友總是那樣奇怪地問我:為何你總扔不掉那些老掉牙的無用書刊呢?其實,因為我怕因此而丟掉了那些珍品,那些不知何時讓我會偶然覓得的生活小記。從那些短小的生活小記上,讓我真實地尋回了昨天,尋回那一段從前逝去了的五彩之夢。我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把記憶歸聚起來,編成明天回味的夢。
尋覓
茫茫人海中,處處是急促的腳步聲及快速移動的人群身影。我一人漫游在緊湊的節奏里,不屬于任一群行伍,不匆忙到甘處趕集,像是脫了隊的小兵,漸漸地離行伍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穿梭在人群中,何不踩著輕松的步伐,找尋一處安靜的角落歇息?別告訴我遍尋不得,因為只要用心感受,便能聽見美妙的旋律頻頻呼喚靈魂。忙碌的生活,人們似乎不知為何而忙,忘了自己追尋些什么?我常看見許多盲目的追求者,自以為覓得心靈的寄托,但眼神中卻透露著游移不安,或許,人們都應該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家。音樂是我的最愛,我曾尋覓,也曾茫然迷失自我但我為自己尋覓了一處歇腳的場所,每當沉醉在柔美的音樂里,便能感受愉悅的氣氛,這種感覺不僅能紓緩情緒,更能為心靈美容,讓一天的疲憊消去,復得煥然一新的感受。追尋是件快樂的事,追尋代表夢想不曾遠去,代表著人生有個需要填補的缺空。或許追尋的過程中,有時令人迷惘,但惟有反芻與嘗試,才能讓自己找到一解心靈之渴的泉源。
散文作文 篇3
春天到了,媽媽讓我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說帶我一起踏春去。我們的目的地選擇仙居雙廟油菜花觀賞園
下午,我們一家人頂著烈日來到了仙居。一路上,車子川流不息,路上被擠得水泄不通。沒辦法,爸爸只能把車停在路邊走著進去。可是,我們走了很久還沒到目的地,我實在是又渴又累,爸爸只好又叫了輛電動車送我們進去。
過了很長時間,我們終于到了油菜花觀賞園,那里可真漂亮啊,一眼望去,都是黃燦燦的,油菜花的旁邊還搭了好多的稻草人,我還和它們拍了照。
下午我玩的好開心啊!
散文作文 篇4
通訊與散文
最近一位網友批評我的一篇散文為四不像,因為我散文中結尾牽涉到議論,說記敘文最忌諱議論,而議論文里又不允許記敘。不知道我是怎么亂寫的,如果給他(她)打分,就是不及格。我分析這位網友一定是位小學作文老師,他(她)在把我的作品與他(她)教的學生作文對號入座。似乎我是在作文起步,所以說我的作品是“四不像”。
如果站在他(她)的角度,這句話是對的。這倒讓我想起了讀書時代,小學語文和作文,記得體裁有三種吧,一種是記敘文,一種是議論文(論說文),還有一種叫說明文。而到中學時代,對文體又多了認識,開始接觸到小說、散文、故事、詩歌、通訊、特寫等,當然還有雜文、論文、小品、報告文學、戲劇等,這大概就是我們學生時代對于文章體裁逐步升級的認識。
到大學應該就更具體了,因為專業不同,因此說法也就不同。文科里分文學系和新聞系,文學是向著文學創作而去指導,新聞系則是培養記者之類的新聞工作者,這樣就有了經緯分明的楚河漢界,對文體的看法就不一致了。
記得學習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和《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老師說這種文章的體裁叫通訊。大概當時魏巍的身份只是一名戰地記者,屬于新聞工作者,他還不是作家,所以這體裁才叫通訊的。而到我認識散文作家時,魏巍、楊朔、劉白羽他們都是當代一流的散文大家,而魏巍的這兩篇文章又被界定為散文經典了。
我想在這里要談的還是通訊與散文的區別。不知我的粗淺理解對不對。確實記者與散文作家是兩種不同的職業概念。兩下的看法還是會有點撞車的。記者辦報紙搞新聞,講究的是真實,靠真實人和事的精神鼓舞人和感動人。而散文作家呢,他則是靠文筆的色彩和文學形象感動人,讓你受到作品的鼓舞和感動。所以通訊寫作多是搞新聞的記者所為。當然散文作家你要規定他寫通訊,也可以寫出來,主要是局限真人真事的報道,像人物通訊。而散文作家就顯得浪漫自由了,他在文章不一定描寫一個真實姓名的人,他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個文學形象,他可以把幾個人的優點集中表現到一個人身上,他可以把一個人物進行很個性化描寫,形成一個有故事的人。所以,與作家熟悉的人會把作家作品對號入座,但又有點模糊,說他作品中的人既像張三又像李四。
其實,人物通訊也要對人物形象進行細微地刻畫,但他離不開一個具體人的真實形象。人物通訊可以發表在新聞版面上,而散文卻不同,他不能做到貴賓席面上,只能發表在副刊版上,算是文學作品。所以記者和散文作家寫的東西很容易撞車。既然是文學,就要講究文采,而記者有時候卻認為作家做事不誠實,會搞文學虛構。但各有各的道理。
在基層工作,為行政搞文字服務,有時候文學就行不通。記得我遇到一位黨委書記,當時黨委沒有秘書,要我替他寫報告,我是學文學的,就把他要講的內容進行了文學思維羅列,進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哪知被他一狠狠批評,這東西酸不酸咸不咸的。而后來的黨委書記看法就不同了,他認為我的寫作路線很好,講上去順口成章,慢條斯理,把一些事情分析地透切,做報告人也看上去有修養和文化水平。這就叫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原來我有兩個文學朋友都是鄉鎮的黨委書記,一位在漣水縣,一位在淮陰區,我同他們開玩笑,我要做你們的秘書就好做了。他們說得好,你做我們的`秘書就清閑了,我們自己的講話稿從來不要人寫,自己畫畫就可以了。這倒是真的,筆勤的人,干嘛要找別人動手,別人的思路與自己總是不同,自己寫自己有數,說什么寫什么多自由。
大概也就是那些年無休止地應付公文寫作,嚴重地影響了我創作思維的拓展,局限在公文寫作的怪圈里,也挫傷了業余文學創作的積極性,所以那么多年沒有出一篇好的散文作品。其實筆也沒有閑住,那寫出來的東西都是一些臨時效應,為了形勢和時政服務,盡管也經常在報紙上發一些豆腐塊的新聞報道、新聞消息之類,現在把它拿出來卻一點價值都沒有,總感到自己對不起自己,把自己的文學青春給荒蕪了,再等認識這一點已經遲暮了。就連現在再重操舊業,仍然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受那種時政寫作的影響,顯得謹小慎微,拓不開思路,靈動思維不敏捷,文采修養也差,要想寫出有一點突出影響的力作難也。
眼下網絡文學流行,我也經常參與友的交流,但網絡文學畢竟不是作家文學,文學底線平面還是較低的,但我可以通過折射透視的眼光探索它的深層次,所以遇到一些初學者的責難我就感到不奇怪了。我不需要同他們頂針,但有一條就是要理清新聞寫作與散文創作的關系,不能盲目地接受新聞寫作的導向,盡量離開通訊和新聞,刻苦鉆研我的鄉土文學、民歌文學,認定方向,力爭在有生之年取得較好的成績,爭取成為一名第三代“荷花淀”或“山藥蛋”派鄉土文學作家。
散文作文 篇5
我想,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吧,那些或秀逸的,或鄉野的,或清雋的,或尋常的名字,若被人用心記著,并且準確無誤地喊出來,那些花兒是不是會興奮得枝葉亂顫,暗想,哦,原來我的心事她都知曉。
是了,你只要細細地念上幾遍那些花的名兒,再拿筆寫一寫,便可探知一二花事。
比如,夏日里的朱瑾,籬邊長著,喜氣安穩。綠意枝頭搖搖欲墜的一抹飛紅,鮮妍明媚。它絢爛著,艷麗著,任由時間從身邊打馬而過,它也不爭不躁,悠然自得地看過一日好風光,再慢慢慢慢老去。
老到露水清涼的年紀,不愿再仰著頭遙望遠方,便低下頭來,看看腳下的小草,如何歡心雀躍地鉆出地面,迎著暖風跳一支舞。
又如,秋雨后的桂花,香味散漫,撲面而來,與人撞了個滿懷。它悄悄把你的衣襟染香,讓你無處可藏,半點招架之力也沒有了。你不禁要想,這花兒,這般隨性自我,又這般熱烈大膽,它是在藏哪了呀?
轉身去尋,原來秋在枝頭已十分。碎米粒一樣的桂花,躲在枝葉間,不仔細,是看不見的,等你走遠,它一定掌不住發出香香甜甜的竊笑,這樣小家碧玉的模樣,怪道要別出心裁以香味取勝。而你忘不了它,因為花的香已經迷得你熏然欲醉。
還有冬月的水仙,亭亭凈植,傲然出水,它是清水樣的,素雅,純潔,風度翩翩,真正不食人間煙火,有似觸犯了天條被貶到下界的仙子。它愛美,喜歡顧影自憐,常常低頭凝望著水漾的清波,并為自己的姿容傾倒。
如用青花秀麗的盆養一株水仙,給它喂養清水,有河邊撿來的鵝卵石也放幾顆進去,營造出一種清凈悠然的意境,擺在案頭,作歲朝清供,伴君幽獨,又何嘗不是人間樂事?
再有春天的木蘭,老樹枝椏上開著,朵朵溫雅如同水磨的白玉酒杯,盛著幽素幽素的心事,這般風雅韻致。它色如玉,味如蘭,開得盛大,連路過的春風都要留駐幾分在花盞里,搖漾,搖漾出細膩的白和綿長不染的芬芳。
記得席慕蓉寫在《一棵開花的樹》里面的詩句,“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我以為,書里這棵開滿了花的樹,一定是木蘭,不僅因為木蘭花容靜美,顧盼生輝,更因為它的落花,從風中跌落,有鈍重的聲音,不像別的花一般輕盈無恙。木蘭的落,會把自己碰疼,猶如一顆凋零的心,那么楚楚,惹人憐惜。
還有一些山野的花,開得滿谷滿坡,你以為它沒有名字,你叫它野花,它也應了,在和風暖日里頷首,淺笑。野就野了吧,有什么關系?你來,我在這邊荒野,年年日日。你不來,我依然偏安于這蜂飛蝶舞的一隅,日日年年。
最愛是草熏風暖天氣,坐在庭前,探得一二花間夢事,正楷端然寫一頁花名冊,泛黃紙箋,暈染著淺淺花的香味與好氣色。如若,賞心品味,花的名字,亦是耐讀的罷,堪比《茶經》,一般風雅。
以后,若是有個女兒,一定以花為名,就叫做“萱”吧,萱草清樸,貞靜,又名“忘憂”,愿她一生平安喜樂,一生月白風清。
散文作文 篇6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著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游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仿佛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于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里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說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
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錢能干什么呢?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說,時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幾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之后什么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著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散文作文 篇7
放暑假之前,我聽王林說校內網上有一個名叫“天書奇談”的游戲很好玩起初我并不想玩,但是,幾天后的一件事,讓我非玩不可……
那是我第一次玩天書,我只熟悉了一下地圖和人物的屬性,并沒有升級,
暑假的那些事。因為我此前玩問道玩煩了。這個天書奇談幾乎就是問道的翻版。那天晚上,我去百貨看書,在那兒遇到了曉恩,在閑談中我們聊起了天書奇談。他說他已經14級了。我對他說這個游戲一點也不好玩,我根本沒有玩,一級也沒有升。
第二天,我去找王鑫磊學習。他對我說昨天曉恩從百貨回來后去找他了。并十分狂妄的說他玩天書很厲害,還說我沒他的級別高才說這個游戲不好玩。 聽了這話,我不禁火冒三丈。曉恩也敢這么傲,玩了這樣一個小游戲,比我多幾級就這么得意忘形。好,我也玩。看誰玩得過誰。 回家后,我立即進入天書奇談。瘋狂般的打怪,做任務,升級。不到一個小時,我已經升到了20級。哈哈,看你還傲不傲,你這個小子竟敢狂妄。下次在天書中遇見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 此后的幾天中,我一直在瘋狂的玩天書。如今,我已經66級了。前幾天,我又遇見了曉恩,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這回可輪不到你來傲了,你才26級。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你收拾了。我把他“狂扁”了一頓,解氣了。
散文作文 篇8
今天是國際38婦女節。老師號召大家為媽媽做一件事。做什么好呢?這個大大的問號,一直在我的心頭縈繞著。
直到中午。我才想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做一個風箏。風箏飛向天空,能把我對母親的愛傳到天際,愛傳到天際,這不是更有意義嗎?
說干就干,我這就拿來材料和工具。興致勃勃地做起風箏來。別看放風箏容易,可做起風箏來卻太難了,哪怕是一個十分簡易的風箏。
我把木條綁成了風箏架子。這是讓奶奶給我綁的。我綁了幾次都綁不好,還是奶奶比我靈巧多了。之后,我把木條的交叉處用鐵絲又固定了一遍。這就讓我滿頭大汗,費時費力了。接下來,就是些細活了。得用一張白紙把它粘成一個漂亮的菱形。
我先把白紙平鋪在地上,把木架端端正正地放在中央,取出漿糊和透明膠,把架子的表面摸上漿糊,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結結實實地按在了白紙上,晾干后,我“唰”地拉開了透明膠,分成了七八段,又把它固定了一次,這下子沒問題了,我興奮地想著。接下來,我剪掉了多余的部分。別開它很簡單,但是剪多了,風箏就飛不起來了。因此,干這活,別提我有多小心翼翼了,終于大功告成了。我肚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
后來,我找來一團線,系在了風箏上,還給它按了一條長長的尾巴。
正當我出去玩時,突然看到漂亮的風箏正向我笑呢!我一拍腦門,啊!忘寫字了。想到這里,我急忙沖回屋里,拿筆在風箏上寫了“祝媽媽節日快樂”七個大字。便提著風箏向廣場跑去。
風箏放得非常順利,不一會兒,蔚藍的天空中便有了它的身影。上面隱隱約約還有幾個黑店。那上面的意思只有我知道,盡管,我的媽媽還沒有發現我的所作所為,可我心中依然十分高興。
散文作文 篇9
許久沒有在空間里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么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志,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著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回往過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說“人一生要處理的關系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我個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著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并不是發自真心的稱贊,我們為之付出的是時間,那些本應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呢?寧愿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家伙的身上,卻不愿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么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閱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歷了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散文作文 篇10
還未到大年三十,四處便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兒。各家各戶門上都貼上了火紅的對聯,就連小區門口也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而此時的我,卻坐在返回老家的客車舒適的車廂內,聽著輕松的音樂,暢想我未知的新年。
回家的路上,爺爺打來電話,他神秘地告訴我:“這次過年,我會帶你和趙檬一起去祭祖,以后等我老了,走不動了,就靠你們了。”我不明白“祭祖”到底是要干什么?為什么要我們來繼承爺爺的“衣缽”?帶著滿腹疑問,我回到了老家。
終于到了過年這一天,全家老老少少都喜氣洋洋地開始準備,而我也終于找到機會向爺爺詢問祭祖的事,在我的追問下,爺爺終于開了金口。原來,祭祖是農村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專在過年時舉行,分為兩個部分,即“祭祖宗”和“拜神”。爺爺講完后,我和弟弟就帶上四掛鞭炮,一大迭紙和一些香上山了,來到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我們虔誠地燒香、燒紙并跪地叩頭。離開時還放了一掛鞭炮,意思是告訴祖宗后人來祭拜了。天空飄著紛紛揚揚的大雪,我和弟弟完成儀式的時候,都凍得手腳冰涼,但是心中卻充滿神圣和虔誠的敬意:所謂“祭祖宗”,不過是一種儀式,重要的是告訴人們不要忘根啊!站在風中,我忽然覺得心里很溫暖,很溫暖。
回到家里,滿屋飄著肉香,我好奇地將頭伸到鍋邊一看,原來煮著豬頭。一會兒,只見爺爺拿過一個洋瓷盆,把豬頭裝好,并給豬嘴里咬上豬尾巴,把一雙筷子插在豬頭上,我恍然大悟:“爺爺,這是不是表示“有頭有尾”呢?”爺爺笑著點點頭。
“拜神”儀式開始了。首先要拜家神,大堂上放著一尊莊嚴的家神像,爺爺將豬頭放在供桌上,然后點燃三炷香,虔誠地拜三拜以后,便將香插在神像前,隨后爺爺吩咐我和弟弟各點燃一支蠟燭,立在神像兩旁。拜完家神,爺爺端起豬頭,我和弟弟拿上香和紙,我們祖孫三人又分別到了大門、豬牛圈、灶、水井、路邊和菜園等地燃香參拜。爺爺邊告訴我們,拜大門是在拜門神,在灶、路邊是拜灶神和路神,在豬牛圈、雞圈求的是六畜興旺,在水井邊拜的是一年四季有水喝。
每到一處,我和弟弟都認真地燒香參拜。就在拜完路神回身之際,我看到爺爺溫和的目光,他站在雪地里,眉發上都落了不少雪——他在微笑!爺爺額上的皺紋顯得更深了,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望著我和弟弟爺爺笑了,笑得那樣欣慰。
年過完了,每每想起爺爺的笑容,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我想,除了那溫暖的笑容,我更不會忘記的,是過年的祭祖,它不單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要我們記住自己的根。
【【精品】散文作文合集十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