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故鄉的優美散文
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里面有一條山路,像極了故鄉的山路。第一遍看《那人那山那狗》是被樸實的劇情打動,現在再看,當看到劉燁在狹窄的山路上側身讓挑柴的路人這個片段,不禁熱淚盈眶,想起了故鄉的山路。
記憶最清楚的是走路上學的那條山路,全部由青石板鋪成,經過歲月的洗禮,青石板光滑而又干凈,隨著山勢從山腳蜿蜒到山頂,又從山頂蜿蜒到另一邊的山腳,整整翻越一座山。小時候上學,每個星期要走那條山路兩次,周五回家和周末返校。那個時候其實是討厭那條路的,因為爬完那座山需要一個多小時,小小的個子不光背書包有時還背五到十斤的米,這是一到兩個星期的“軍糧”。好在每次都有一群小伙伴同行,或是聊著這一個星期來在學校的八卦,或是聊著各種趣事,七嘴八舌好不熱鬧。那條山路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山果,每到山果成熟之時,我們便像小猴子滿山亂竄摘果子。可以說那條山路見證了我們整個走路上學的童年時光。
我的故鄉在山窩里,除了上學的這條山路,出門到處都是山路。記憶中走山路最多的就是上山砍柴,砍柴對于城里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對于我們來說是從小就會的一項農活。小時候每家每戶門前都堆著一堆堆柴,哪家堆得越多說明他家的人越勤勞。我們小孩子也不甘被人說懶惰,常常三五成群結伴上山砍柴。我的伙伴是三個比我大幾歲的姐姐,每天我都跟著她們上山,我個子小,挑的柴也少,常常是她們三個在路上就幫我把柴砍好放在路邊,然后我就跟她們進山幫她們守柴。她們三個砍柴的'技術了得,常常是挑生長得直的柴木,為便于曬干削去皮,花白花白的柴在她們嫻熟的捆柴手法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挑回家。那個時候零食匱乏,我們常常砍完柴后到處尋覓可以解饞的山果,有時候也“偷”別人家種的瓜果,當然這個“偷”只是偷結得好的瓜果中的一兩個,主人家很難發現。有時候害怕主人家發現,跑得過快,褲子被荊棘劃爛,回家還不敢告訴大人是做了“壞事”才爛的褲子。
砍柴常常是暑假的時候砍得多,早上六七點鐘上山,到吃早飯時間兩挑柴已到家。早飯時間過后便是我們最開心的時間,太陽還沒高照我們就已經下河游泳,說是河,其實只是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底,甚至見魚群跟我們同游。前人們在水深的地方用石頭圍成了堰塞塘,多年下來塘越來越深,最深的地方有幾米深,足夠我們從“跳臺”上跳下。一到夏天,這條小溪就是我們的游樂場,在水里一游就是一天,“藏石頭”、“打水仗”、“游泳比賽”、“跳水”都是我們愛玩的游戲,常常精疲力盡,肩膀曬脫幾層皮。即使這樣,我們也樂此不彼。
算一算,我們那群小伙伴距離爬山路上學、砍柴、游泳的日子已有十年余,大家都已成家立業,各自為生活奮斗著。如今的那條上學走的山路也沒從前的開闊,因為大家都坐車出行了,鮮有人走,青石板也被水泥路替換。那條小溪也被沙石沖積和人為改造,連游泳的塘都不復存在。現在的小孩子哪里還知道砍柴這回事,零食也是吃不完挑好的吃,自然也體會不到砍柴和偷瓜果的樂趣了。
人們常說,回不去的是故鄉,最難忘的也是故鄉。我終于也體會到這回不去的故鄉和回不去的童年時光。
【憶故鄉的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1.優美散文:故鄉
8.故鄉的歌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