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樹抒情散文
秋深草枯,林場場部的那棵老榆樹顯得愈加頹敗。雜亂的樹根裸露在地面上,像老人手背上的血管,青筋暴起。樹干早已被歲月的風霜磨礪得齜牙咧嘴,颯颯的秋風把樹葉撕扯得干干凈凈,即使晴好的天氣也掛不住幾綹陽光。但老榆樹還是堅強地站在那里,雖然有些孤獨和無助。因為它是整個林場的標志。林場的名字叫榆樹林場。
早年榆樹并不是現在老態龍鐘的樣子,就像早已邁不動步的老場長。
剛建場那會兒,榆樹很英俊,有活力,在這個山窩窩里也很搶眼,年輕時的老場長一眼就瞧上它,帶領一群年輕人,在它的身邊蓋起了一棟木刻楞房子,建起了一泡尿能淌到頭的林場。健在的老年人一走到老榆樹旁,仰臉瞧了瞧它就說:這老榆樹也算有福分,周圍的樹都伐沒了,可它還活著。老榆樹卻不以為然:林場算個老幾,你們這幫小兔崽子還沒來時,我和周圍的老哥們就生長在這里了,你們來這里才多長時間,看把這山折騰的,周圍的樹孫子都快讓你們砍光了。說著老榆樹使勁地聳了聳肩,聳落了一地樹葉,驚飛了樹上的老鴰。
那時老榆樹真個叫英武,白天它挺直胸脯,傲視一切,晚上,吊在樹叉上的電燈通夜地亮著,就像老場長的眼睛,注視著林場的動靜。那時林場的人大多憨實,偷雞摸狗的事更是罕見。吃過晚飯,勞作一天的人們躺在炕上就鼾聲大作,哪還有心思去想別的。場部老榆樹上的電燈,自然成了一個擺設。老榆樹引以自豪的是自己還長了嘴巴,嘴巴就是架在自己肩上的那個全林場唯一的`高音喇叭,那嘴巴像是愛絮叨的老太太,整日喋喋不休,喊著“可上九天攬月,可上五洋捉鱉”等山里人似懂非懂的句子。相對而言,人們更喜歡聽老榆樹歌唱,雖然唱的都是《紅燈記》和《沙家浜》等樣板戲里的唱段,但無論如何也能給人們提提神,松弛一下疲勞的筋骨。喇叭就是老場長的代言人,林場所有的旨令都是通過那響亮的喇叭向外發布:各家的老少爺們,晚飯后都到場部集合,觀看電影。老場長說完,喇叭里又響起了樣板戲的唱段。
不大工夫,榆樹底下聚集了全林場的男女老少。林場雖小,只有二百多人,但要聚集齊了也并非易事,人們整天上山、下地,只有林場開會或是放場露天電影,大家才能聚齊。人們坐在老榆樹下閑聊,孩子們便在一邊嬉戲,玩鬧。喇叭里說的什么大家并不去理會,大人小孩在琢磨著一會兒能放什么電影。記得那天晚上放映的是朝鮮電影《永生的戰士》,當男主人公為了保守秘密,咬掉舌頭時,女人和我們小孩都閉上了眼睛,耳朵聽著老榆樹上的喇叭里傳出慘烈的叫聲。散場后,人們徑直回家,我們小孩們更是怕得要命,直抓大人的衣服。那天夜里,林場很靜,沒有人走動,連狗都蹲在窩里,以為發生了什么事,嚇得不敢出來。
那年,毛主席號召“深挖洞,廣積糧”。晚上林場在老榆樹下召開誓師大會。一個年輕的職工表決心,說要把三山五岳都翻過來,統統種上糧食,一定要超英趕美。老場長當時就急了:“放你娘的屁,你他娘的知道五岳在哪兒,老子打了半輩子仗都沒去過,你他娘的坐飛機去種地呀!崩蠄鲩L把那后生罵得一聲不吭。會后老場長把兩個副場長找來,在老榆樹下商量。老場長說:廣積糧咱們不反對,可咱這兒是啥地方呀,在山上開地,一下雨那層薄土還不被雨水沖跑了呀。大家決定在林場的后山平緩的地方開一塊地,作實驗田,秋后職工還能分些糧食和蔬菜,上級來檢查也有個交代。
八十年代初,林場已很少開大會,老場長也退了休,山下的鎮子派來個年輕的新場長,他可是一個真正的“實干家”,沒用幾年的工夫,就把山南嶺北剃成了光頭,他從不用喇叭發號施令,有些指令也不能用喇叭。從此喇叭也和老場長一樣退休了,它耷拉著頭擠在老榆樹的樹叉上,不再言語。時間長了,人們已經忘了老榆樹上還有個喇叭。老榆樹真的老了,每天夜里只有那掛在樹上的燈泡在風中搖曳。它用微弱的光線尋找著周圍和山坡上的伙伴們,想和它們聊上幾句,但這一切都是徒勞,因為那些老哥們已被新場長領著人用彎把子鋸伐掉了,只剩下它自己孤零零地抖在寂寞的夜色里。
每天過晌,慵散的陽光透過老榆樹的枝葉撒下一地碎影。林場里的老人們不用召集,都要到這兒來納蔭,有時老場長拄著拐棍也來坐坐。老人們有的聊天,有的沉默寡言。這些為林場出了一輩子大力的老人們,早已青春不在,年青時,他們植樹、造林,鉆樹趟子,踩雪棵子,可謂經受了艱苦的洗練。如今,他們已步入了老年,娃娃們已取代了他們,老人們只能人在邊緣了。在他們的心里,這些濫砍濫伐的小崽子,早晚會遭到報應。
“你們說,那老趙頭也真夠狠的,竟然撇下他的老伴,自己鉆進東邊的山上睡大覺去了”
“可不是?唉,走就走了吧,說不準哪天夜咱們鉆進被窩,再也醒不來吃食兒了呢。”
大家不再言語,找個樹枝兒在地上隨便地劃拉著,其實這些大字不識一口袋的老人,是劃拉不出什么新鮮玩意的。他們都在琢磨自己的心事。
來榆樹下的老人是不固定的,沒準兒哪天早上就會少一個,但這阻止不了他們天天來嘮上一陣子,只要還活著,他們就會來到榆樹下,這兒似乎成了他們人生的最后的活計。也許哪天他們中間的哪個睡不醒來,其他老哥們也并不悲哀,死就死了吧,反正也沒離開林場,不過是離林場幾百米遠的東山坡上又鼓出個土包罷了。那山坡上已有不少先到的老伙計們,他們一定備下酒菜接應他們的,到了那里也不會孤單。何況東山離林場又很近,晚上,林場的人們打呼嚕他們都能聽見。如果哪個老人沒了,其他的老人會說:去吧,去東山上給他們帶個好,我們哪天就去。
每逢年節,孤獨的老榆樹下就會冷冷清清,不見了老人們的身影,他們都趔趔趄趄地去東山坡,找那些先走的伙計們嘮嗑去了。
【老榆樹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老書抒情散文
2.老宅古榆樹
6.兩棵榆樹
7.描寫榆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