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秀雁蕩山的寫景散文
你是
上天的孩子
偷沿著母親的長發
直溜了下來
便立成了
一棵樹
于是
再也回不去了
就撒開喉嚨哭
直哭得
金聲玉振,鐘鼓齊鳴
你的根在天上
我們
都是你的'
枝枝葉葉
一起喧鬧
一起歡騰
一起嬉戲人間
——《大龍湫瀑布》
這首小詩是翻撿十一年前詩稿而錄。那時同事,少年風華,逸興遄飛。今已過十年,物是人非,風云流散,各奔西東。恍記得十年前六七人,過大溪嶺,山高路巔,而言笑晏晏。至合掌峰下,見造化天工,心生敬畏。于觀音洞中,燭影留香。有同事紅燭沾衣,余遂道:“你沾了佛光!”眾笑。在錄助廟祝前,寫字之人,終是手癢,即提筆一句:“雁蕩山天下奇秀,有幸登臨,不知天上人間!”亦恐拾人牙慧罷,東坡大人不是說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今次清明,微雨或陰。與妻及詩詩一家人車赴雁蕩山。路已平滑,高速直達。大溪而出不足半時即至。至山前,遙見群峰如象,眾神高拱,列位仙班,仿若八百羅漢,衣帶當風。最欣賞的是徐霞客游記中的那句:“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真是詩畫人語,筆墨生香,極為傳神!
“靈峰夜景、靈巖飛渡、龍湫飛瀑”為雁蕩三絕。因未至夜,遂過靈峰、三折瀑而左上靈巖。既駐。上。見水木峻嶸,清流飛響。大道石寬,縱目崖高。右折上雙珠谷,未見影而水潑潑然。有臥龍亭,雖形簡樸而字蒼勁。周滄米之筆乎?石階左旁飛流激湍,右邊細水滴線,卻原是沿山草而點點成珠,而時如雨注,此或謂雙珠焉?半道而出。
在眾蛙聚會,遙見對山有蛙王大肚高拱,心口直敞天際。過展旗峰,寶塔峰,展翅欲飛峰,遂見靈巖寺。寺雖不大,然正居四面高崖之下,幽谷闊地之間。有豁然開朗之感,直令人眼前一亮。寺背靈巖如負獅虎。此巖雄闊方正,高立如屏,一頭伸出狀似金烏,嘴下即可見俯首之玉兔,謂之日月,故為靈巖罷。寺對面即是天柱峰,高二百六十多米。峰下有字:“天不塌賴以柱其間”。想起十多年前有同事不識此隸體,曰喇叭褲其間,眾皆笑。
天柱峰高聳入云,近之,余像機不可全貌也。十點半,天柱峰上有表演古時采藥者。一線蕩其間,晃晃悠悠,騰挪跳躍如猴。又,天柱與展旗間一線高懸,有師傅即于二百多米之高空沿線攀滑,且間雜耍,眾皆仰望,觀之如堵。此即靈巖飛度也。
靈巖寺上去即小龍湫,遙見雙峰對峙間,一線垂練。過獨秀峰,卓筆峰。石間有刻:“有峰皆卓立,無瀑不狂飛”,(郭蘭馨)。小龍湫就夾在兩塊巨巖罅隙里,人早擁滿,不得近。崖高近百米,水柱直瀉下來,雖在百米開外,亦“空翠濕人衣”了。上有臥龍谷,電梯上去,高峽出平湖,余十年前曾去過,可劃船,傳為龍湫之源。不往。
出,車右行,兜轉七八里。至大龍湫景區。上山,剪刀峰迎風獨立,仿似情人相偎。余對詩詩說,豈非如鱷魚嘴乎?詩詩雀然歡喜,又因手有七色風車玩,一路蹦行。過一帆峰,狐假虎威峰,而這啄鳥峰,一沿行,又成了黑熊巖,真是移步換景,妙處難與君說。
大龍湫尚未見,即聞響若奔雷。未及睜看那條白龍,雙眼卻被漫天花雨灑個正著。清袁枚曾在《大龍湫》詩中說:“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真是氣勢威凜,莫能仰視!
大龍湫真如神龍出水,雁陣驚寒。瀑且高懸,雪噴千尺珠璣;池雖不廣,煙籠萬年翡翠。風飛霧卷,寒氣逼人。甫立潭邊,凄神愴骨,搖搖而傘欲折,人將傾矣!恍若十八級臺風。
呵呵,“大龍既出,天下皆秋”啊!
巖上多石刻,清梁章鉅的“大龍湫”三字秀美挺拔,極為瀟灑。有邑人野萍先生之忘歸亭聯:“六龍卷海上霄漢,萬馬嘶風下雪城”,十年來念想不忘,今復得一觀,真開山裂石之功,橫掃千軍之力!最是那澤國鄉士阮尚傅的“千尺珠璣”,寫得氣象渾樸不說,單單就以此四字作比,妙想天開,已遠超題刻諸公某某來游矣!
然此人真或有才耶?傳說讓百姓為其家犬披麻戴孝,又傳其捐購飛機支持抗日,蔣氏題之為“航空救國”,名士鄉紳乎?史耶?非耶?終有水落石出之時。
是記。
【天下奇秀雁蕩山的寫景散文】相關文章:
3.游雁蕩山優美散文
5.描寫冬天下雨散文
6.寫景的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