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上給的溫暖抒情散文
風從四面八方竄出;然后又有更多的陰冷在某個風口濃聚,冷的深不見底。寒風滿袖,才覺冬天是真的來了,以破繭而出急不可待之勢。
每次上街,都會經過一家手工毛衣小店,看女主人每天坐在滿是五彩斑斕的毛線前打毛衣,這個場景和店里掛的毛衣一樣的溫暖。小店里的每件毛衣都有好幾百大洋,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為這一份純手工的獨一無二的溫暖買單。
在這寒冷冬天,翻出媽媽織的毛衣,回憶當年的溫暖。那時的農村,冬天格外的冷。屋里的水缸,一入冬就結了厚厚的冰,早晨做飯,先要砸開冰凌才能舀出水來。屋里的窗戶上就糊著一層紙,老式的屋門,到處跑風冒氣,多少個日夜媽媽坐在那一動不動的給我們姐弟打毛衣或者是縫棉襖。新凈的棉線,細致的做工,合身的尺寸,穿在身上,所有的寒意都不復存在。媽媽織出的那個毛衣現仍然嶄新暖和,摸著那一排排針線,雖做不到織機的松緊粗細完全均勻,也做不到織機的省時省力,但勝在純手工味的最珍貴和“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那份母愛。隨著年輪的增長,而那溫暖牌毛衣卻“日漸消瘦”,傾注著媽媽一針針的心血和關愛,就悄悄地躲在我衣柜的角落,無聲無息。那種溫馨而帶有媽媽味道的毛衣永遠成為我記憶深處里最亮麗的色彩……
現如今,機織的毛衣越來越普遍,廉價而又不失時尚變得隨手可得,費時費力的手工活越來越沒有女孩子愿意學,現在的人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縫制衣服的本領,甚至打毛衣這門手藝現在已成為賢惠女孩子標榜的“特長”,或許還會有人鄭重其事地揶揄織毛衣是愛情中難能可貴的行為藝術。是否這種溫暖如今只能屬于“稀有”和“昂貴”?
本人所在一家在當地名頭響當當的針織制衣廠,曾有幸在車間見證過一件件優質毛衫的誕生復雜過程。手搖橫機織出3、5、7、9、12、16針型的毛衫,雖然耗費人工,織出的花樣有限,但比起人工編織的投入還是要省下很多的成本,并且在加工的環節中更利于人工控制從而到達相應的效果。7、12、14、16針型的電腦織機,又省時省力地織出手工和手搖難以達到的精致花樣。不同顏色、不同材質、不同針數的`線,混搭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不同的溫暖。看著編織機上的梭針一來一回,看一絲不茍的美女們在制衣流水線上一針一線的給成衣鉤花,燙鉆,一件件的成品后洋溢著一張張笑顏。除了制衣速度加快了N倍,線還是那個線,同時還織出了別樣的溫情。
機織與手工一樣是有體溫的,并非我們偏見中的那般冰冷與千篇一律,一件毛衣的靈魂不在于是出自媽媽之手還是機械之手,更多的是它誕生時被賦予了多少的期待和關愛。
管他時代如何變遷,管他怎樣的高科技面料或多前沿的工藝,少不了的還是那一針一線的品味,別無其他,手工也好,織機也罷,都是針尖上的溫暖,無非就是給生活提供了多種選擇。
【針尖上給的溫暖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溫暖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