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路優美散文1500字
關于路,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堪比經典:“世上本沒有路,因為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人的一生始終在路上,走路是人的本能,但卻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少小離家,白發上頭,但無論如何也忘不了家鄉的那條路,這是一條讓我一輩子連著家鄉的路。
家鄉深處高山,祖輩留下的那些年代久遠的房子,成為我的搖籃,從小就穿行在這屋檐下的弄堂(農村房子間相連的走道為弄堂),多少年不變的弄堂,恐怕也是我最早開始學著走路的地方。我家住的那個大院子,祖輩留下來的那些小弄堂,成為一條路,那也是極為講究,由鄉規民俗約成的,不會有人去違背。家鄉的房子大多是有弄堂相連著,這些弄堂就是大家每天需要走上幾次的路。一條長長的小弄堂會從幾戶人家門口過,不管是誰家,都不會放置影響行走的物品,大家都知道,要讓鄰居有路可走,那也是方便自己的。在農村,鄰居不和吵架是常事,有些因為兩家養的雞或狗咬來咬去打架,也會導致鄰居間吵架。有些,因為吵架,在自家門前放置什么東西,不讓人家走路,兩家人處理不好時,村干部就會出面,放置物品擋路的,必定受到批評。村干部總是會說:無論怎么樣,路還是要讓人家走的。
田間地頭,也會有錯縱復雜的小路,雖說是小路,那也是有很多道道可以講的。在鄉下,盡管土地空曠,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路是走出來的,那是萬萬不可的,那些久遠的規矩,大家同樣會去遵守。分田到戶,聯產承包責任制,連成片的土地被分割,除了個別農戶外,大多的農戶進出,會經過別人家的田地。從哪兒走,需要想清楚的,如果是開辟一條新路,那更是有講究的。路,有些只是三五步之遠。路,只是田埂地坎罷了。農民沒太多的知識,也不懂得太多的法,但他們心里清楚,這路應該怎么走。樸素的農民,自會有樸質的道理,因為他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讓他們懂得這路該怎么走。如果有些想抄近路走一下,那是一定會與人家打個招呼的。這大概就是農民心目中那條樸素的路。
在家鄉那個不大的'村子里,路很短,卻很多,每家每戶需要進出,每個人需要走動,路是不能少的。在那個“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需要“改造”的年代里,這些路都會是這些人的勞動場所。后來,這些人沒有了那頂帽子,一些上了年紀的,都會去清掃,去整理。在農村,修橋鋪路是善事。活著的時候多做些善事,死后可以進天堂。這樣說來,曾經的“五類分子”進天堂的可能性遠遠高于“成分”好的人。
家鄉群山懷抱,出來到縣城,有15公里的路程,那些路,年代久遠,都是由青石材鋪成,許多地方,是用小石子精心鋪成的。路的形成年代,已是無從考證。人已故去,路依然是路,只是有些破碎。途中,還建有供人們歇息的涼亭。隨著公路的開通,這些路雜草橫生,已不太有人去走,路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這倒是讓魯迅先生說對了,沒人走,路也不見了。
高山向下,路也是一直下坡,這下坡路卻是直達外面廣闊無垠的天地,村子里,多少年來,也不知有多少人想一路下坡,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沿著這條路,會讓大山里每一個人的心飛揚,會讓每一個人去擁抱自己的愿望。
走出大山并不會太難,要走好大山外面的路,卻是很難。大山里的路雖不那么平坦,但走起來,并不會太費勁,因為熟悉了。大山外面的路,雖是那么的平坦而寬闊,但走起來讓人感到吃力,因為每一步路都是新的。
曾經的我,就是在那陣陣鑼鼓聲中,胸戴大紅花,身穿綠軍裝,在鄉親們的簇擁下,帶著家鄉人的囑托,沿著這條青石板鋪就的路,走出這座大山,對我來說,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路,一條改變人生命運的路。順著這條路走來,帶著一生不變的鄉音,伴隨著一生不變的鄉愁,承載著山里人穩健的腳步,多少年來,一直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那條路。
從走出大山那天起,家鄉的路,已成為心中的記憶。離開大山,一路走來,并沒有太多的風風雨雨,但也是小心行走的,總是擔心著哪一天走錯了路。走路,簡單而且原始,也是一個人最長久、最復雜、最難以抉擇的事情。走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一生的修煉。
人生的路,我們一起走過,只是能夠留在記憶里的太少。每個人的腳下都有一條路,人的一生,始終在路上。有些路很長,一輩子也走不完,有些路很短,短得只一步之遙;有些路是踏著前人的腳印前行的,有些路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有些路一直在心里,永遠不會抹去,有些路就在腳下,邊走邊遺忘。無論是走什么樣的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須腳踏實地,接地氣才能走遠,用自己堅實的腳步去走完全程,去丈量自己的人生。要到達彼岸,只能一步步去走,不會有什么捷徑,不管路上遭遇到什么,不管是不是能夠到達目的地,每一步路都是我們人生的凝結,每一個人只有不忘初心,步步有聲,聲聲有印,才能走得更遠。
【家鄉的路優美散文1500字】相關文章:
2.鄉路的優美散文
3.故鄉的路優美散文
4.關于路的優美散文
6.柴排的路優美散文
7.家鄉的石板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