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

時間:2019-11-19 19:27:28 我要投稿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1

  傳統的端午節將至,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要在母親的照片前擺放粽子,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

  不管是買來的還是自己包的,我總把第一個讓她先嘗。

  也是在這個時候總想起每年夏天我帶著孩子們回老家過端午節的情景。母親總是將攢下來的大黃米給我們包粽子吃,趁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陪著母親,坐在院子涼棚下面的小板凳上,旁邊放著一大盆清水浸泡著的大黃米,又大又紅的棗兒漂浮著一層,小竹簸籮里放著新鮮的泛著清香的葦葉子。那些葦葉子是我和母親頭天到人家葦地里精心挑選來的。母親用嫻熟的動作邊包邊教我:先用三片較窄的葦葉子圍一個三角形的外殼,底部必須不能有半點縫隙,怕漏掉黃米。然后仔細的往里面裝米,在黃米的中間和最上面夾上兩三個紅棗,米也不能太多,不然煮的時候會漏掉米,水粘了,鍋底也就糊了。她很認真地包也很耐心地給我講解,只怕我聽不明白。再用馬蓮條子把粽子捆得結結實實,有棱有角。最后她一邊數著數,一邊把粽子均勻得排放在大鐵鍋里上火煮。要煮上好長時間的。從后晌一直煮到傍晚,那誘人的香味總讓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圍在鍋邊。

  端午節的中午習慣吃涼粉。母親在頭天晚上就把磨好的蕎麥糝糝用水浸泡著,第二天一大早起床就用清水一遍遍的揉洗,直到水變清為止。上火熬到變稠變透亮就好了,母親將熬好的的糊糊舀在碗里,一碗一碗地涼在桌面和窗臺上,等到完全冷切后,母親將碗里的涼粉倒扣在案板上,切成均勻的細條,又分別放在每個碗里。放上作料,那種清涼可口的味道只有母親才能得做出來。看著孩子們高興地吃著,母親的臉上總露出滿足。母親不肯吃,總說留下讓孩子們再吃一次。

  端午節又到了,而母親卻去了。我和孩子們會在這天特別地想起母親來,想她包粽子的神態,想她滿足的微笑,想她的勤勞,想她的深愛。粽子,

  涼粉,以及那些曾經的香甜和母親身體里特有的氣味都已經是永遠的回憶……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2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兩天,媽媽就開始買粽葉、粘米、大棗等等,然后就開始烀粽葉,泡粘米……端午節頭一天下午,我放學后就能看到媽媽坐在臺階上包粽子, 旁邊放著桌子、盆、水桶等等,于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媽媽學包粽子的心情,開始湊趣。只見媽把兩三片粽葉瞬間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撈起粘米放到粽葉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棗,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鋪均勻,接著我是怎么也學不會了。我包好的粽子幾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狀也不對,于是媽媽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學不會,于是我索性不學了,坐在那里看著媽媽包,媽媽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媽媽包了幾個小時,終于包好了,就在大鍋里煮,聞著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饞饞的,可也只能等到時間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媽媽說將煮好的粽子要用涼水多泡一會,吃著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節,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據說端午這天插艾葉可以避邪,也許這些都是風俗習慣,或者迷信吧。媽媽將頭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涼水里,煮雞蛋、鴨蛋、鵝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學。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時代的端午,也是貧窮困苦的端午,也是快樂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進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不知不覺我已經多年沒有在端午時節看到麥兒黃了。

  兒時的印象里,看見一群婦女、姑娘圍著賣貨郎嘰嘰喳喳購買五彩絲線和繡香囊用的料子時,便知端午節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樣的被那五彩的靈物庇護起來,撒歡野性地滿村里跑著。

  那時的端午節總是趕在麥口,五月的麥垅早已呈現黃澄澄的氣象。含我在內的一群小冤家總喜歡聚在地頭,各自在麥地中挑選幾穗,蹲下來小心地用力搓著,吹去麥 芒和硬殼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飽滿黃綠的麥粒,填進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連同新鮮的漿液讓人滿口生香。生產隊里看麥的“禿大辮”(我們村上的一個光棍 男人)出現在離我們五十米開外時,我們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覺如山高似水長。

  姐憶的不是端午,是快樂;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3

  一年又一年的端午節從生命中經過,帶走時光的碎片,留下人生的痕跡,而那些與端午節有關的往事,卻成了一生的珍藏……

  在我年少時,我們家鄉過端午節并不包棕子吃,但是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那時候我還小,并不知憂愁的滋味,所以我很喜歡過端午節。因為端午節有既好看又好聞的香袋可以佩戴,還有五股線可以佩戴。我那時候佩戴的香袋與五股線,都是母親在農忙中抽時間親手做的。

  記得那時快過端午節時,村子里就會來一些賣香草與雄黃的人。他們推著破舊的自行車,車把上掛著提包,邊走邊喲喝:“香草,香草,賣香草了。雄黃,雄黃,賣雄黃了。”這時,村子里女人和小孩便會圍攏過來。女人是為了買香草與雄黃,而小孩子只不過是來湊熱鬧的。母親聽到賣香草的也會前去購買香草與雄黃,以便閑時給我們姐弟四個縫香袋。

  縫香袋可是個眼力活,心靈手巧的自然縫的漂亮,眼力差的縫得就有點兒欠缺美觀。而在我的眼中,母親縫的香袋是最漂亮的。母親縫香袋時,會先找來幾種顏色鮮艷和幾種不太鮮艷的碎布,還有雪白的棉花。然后再從大蒜頭上剪下蒜梗,這樣就可以開始縫香袋了。

  母親先把碎布片剪成各種形狀,然后根據想要縫的香袋形狀來縫線。母親首先會先縫大香袋,大香袋是最漂亮、大氣的,也是縫起來最麻煩的一種香袋。縫大香袋要用上三四種顏色的布片,還有多一些的棉花與香草。那些布片在母親的穿針引線下很快就縫成了一個花樣的正方形,不過這樣正方形是雙層的,而且留下一個小口子沒有縫。那個小口子不是母親忘記縫了,是為了好把裹著香草的棉花放進去。母親縫好后就把帶針腳的一方翻到里頭,這樣露在外面的就看不到針腳,會很好看。然后拽一小團棉花,把棉花撕開一個洞將香草倒進去,之后用棉花把洞口堵上,最后塞進縫好的布袋里。此時,母親就會把留下的小口子用最細的針腳縫上。縫好小口子,母親會把一根線穿在香袋的最上面,然后拉著線的兩頭一拉將上面的.兩個角并在一起縫起來。這時,香袋就縫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給下面的兩個角做花穗子。

  做花穗子首先得把蒜梗剪成一厘米左右長的小蒜梗,然后把各種顏色的布剪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接下來先把三四個小正方疊在一起用針線穿起來,然后穿一個小蒜梗,之后再穿幾個小正方形花布,再之后又要穿一個小蒜梗。如此這般按規律穿下去,一會就做成了一個長長的花穗子。花穗子做好后,根據與香袋相襯的尺過截成三截,然后在香袋下面的兩個角處各綴一個花穗子,再在兩角的距離中間綴一個花穗子。現在,一個漂亮的香袋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給香袋配五股線了。

  五股線,是用紅、黃、藍(也可黑色)、綠、白,幾種顏色的線做成的。做的方法就是把五種顏色的線像搓繩子一樣搓和在一起,這就是五股線了。五股線除了用來縫到香袋上便于佩戴到脖子上或衣服上,還要綁到手腕上和腳腕上。母親說,在端午節那天佩戴香袋和綁五股線可以驅蟲避邪,消災免難。所以母親做起香袋和五股線絲毫不含糊。母親還說,五股線要戴陰歷六月六才能剪掉,剪掉后要扔到流水道口那里。而且那五股線會在流水中變成神奇的小蛇,保佑小孩子不被蟲子咬。

  母親除了縫大香袋,還會縫雞心香袋、小紅辣椒香袋、紫茄子香袋等等。它們的做法與大香袋大同小異,只不過形狀不同而異。總之,母親會變著花樣給我們縫香袋,好讓我們歡喜地佩戴在身上。

  到了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就一個一個的幫我們佩戴香袋和綁五股線。那個晚上,我們姐弟四個可以在母親縫的香袋中挑選喜歡的香袋佩戴。我和二妹、三妹都歡喜的挑選了自己喜歡的香袋,欣喜地放在鼻子上聞香氣。弟弟并不積極挑選,只是站在一旁笑著看我們。母親給我們姐妹仨人佩戴好香袋和五股線,就就拉過弟弟給他綁五股線,然后會挑一個顏色不怎么鮮艷的香袋給弟弟佩戴上。弟弟拿起香袋放在鼻子上聞了聞,就不好意思地把香袋藏到了衣服里。

  端午節的早上,母親會早早地叫醒我們。我們來到院子里時,小鳥已經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此時,父親已經從地里割回來了艾草,并把艾草捆成一束懸掛在門邊。父親說,艾草可以驅邪,殺菌消毒。我長大后才知道,有一句詩:“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母親已經煮好了雞蛋與蒜頭,等著我們洗臉刷牙。不過那天洗臉可不是如往常用清水洗臉,而是用兌了清水的煮蒜水洗臉。母親說,用蒜水洗臉好,去毒氣。所以那天,我們洗過臉后都笑自己成了蒜人,因為身上散發著熟蒜香氣。

  早上吃飯時,母親喜歡給我們幾個小孩子分好雞蛋與蒜頭,每個人的量都一樣,不偏不向。母親說,誰的量誰得一天吃完。父親坐在一邊看著我們,開心地笑。

  我們領了自己的雞蛋與蒜頭后,都會爭先恐后地送給父親一個雞蛋,并說:“爸爸,生日快樂!”。是的,端午節那天正是父親的生日。所以,端午節對于我們家人來說,更具有意義。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姐弟四人都會送給父親一個雞蛋。父親見我們如此孝順,自然高興,一一收下“禮物”,并剝了一個雞蛋給我們,我們都不要。父親就會遞給在一旁微笑著的母親,母親接過去,就會把手中剝好的雞蛋遞給父親。其實到了最后,父親與母親也不過各吃了一個雞蛋,而父親收的“禮物”大多又回到了飯桌上。等我們玩餓的時候,就又成了我們的口中食。

  端午節那天,我最不喜歡吃煮熟的蒜頭,可母親非盯著我吃蒜頭。母親說,吃了煮熟的蒜頭,可以去身上的毒氣,對身體好。無奈在母親的監督下,我只好把自己領到的蒜頭吃完,這才能出去玩。

  端午節吃雞蛋,我們并不會安安靜靜地吃,而是喜歡跟小伙伴們比賽碰雞蛋。當兩個雞蛋同時碰在一起時,誰的雞蛋破了,那就是敗將,誰的雞蛋沒破,那就是將軍。所以,那天的小孩子在早上吃過一個雞蛋后,就會在口袋里裝上兩個雞蛋,去尋覓比賽的對手。有時候,也會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一個一個的比賽,只到最后選出將軍。那場面熱鬧極了,又是開心的笑語,又是失落的嘆息。不過,最后都一個個排著坐在一起吃雞蛋。不管是敗將,還是將軍都會進入肚子里。

  中午,母親會親手為父親做長壽面,面自然是母親最拿手的手搟面。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和母親會陪著父親一起吃長壽面。母親說,一起吃,替父親咬災。意思就是把父親所有的災難一起咬沒有了。

  晚上,母親會把兌了酒的雄黃酒端過來,讓我們一個一個的坐著,由母親用雄黃酒給我們幾個抺耳朵、鼻子等。母親說,用雄黃酒抺過之后,小蟲子就不會往耳朵、鼻子里面鉆了。

  后來,我們長大了,知道害羞了,就不愿意佩戴母親做的香袋了,母親也就很少做香囊了。只是端午節,母親依然會煮雞蛋與蒜頭,叮囑我們要吃雞蛋,要用蒜水洗臉,也依然會為我們抺雄黃酒。

  這些年,每年過端午節,我們姐弟幾個大多都會陪在母親身邊。而父親,卻因病去世十多年了,所以現在的端午節對于我們來說增加了很多的傷感。我們姐弟幾個再也沒有機會送給父親“禮物”了,而母親在端午節那天再也不做手搟面了……

【端午節的回憶散文】相關文章:

1.回憶的經典散文

2.回憶的名家散文

3.渡輪的回憶散文

4.回憶的情感散文

5.端午節的回憶

6.回憶愛情散文

7.回憶意境散文

8.愛情回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