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歷史經驗文章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歷史是經驗、教訓、借鑒,是過去的沉淀,是未來的導向;對于一個人來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教你融會貫通、懲前毖后,是學習的源泉,是進步的信心。因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初中歷史經驗文章的優秀例文,以供各位參考。
初中歷史經驗文章篇1
隨著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在我縣的全面開展,我校廣大教師為課堂教學結構改革付出了努力,也給我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努力,大膽探索,在探索中前進。通過嘗試,我也有以下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關鍵
初一學生剛進校,由小學的兩門學科變成七門學科,對于歷史這門學科是學生接著到的新科目,不知如何進行學習,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關鍵。之前的教學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要讓他們轉變這種學習方式,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要預習、收集查閱資料完成預習相關內容,課堂上要積極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做好筆記,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后要及時的鞏固,這不僅是歷史學科其余學科也一樣。
二、小組建設是前提
進行課程改革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小組建設是前提。班集體組建后,班主任教師要利用較短的時間熟悉班級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小組建設。對于各小組勢力要均衡,否則各小組之間的競爭就無法形成,達不到小組學習的目的。小組建設好之后就不能頻繁變動,要固定下來,不要讓一部份學生覺得我不想在這組就換到另一組,隨時可以變動,這樣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小組建設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長選出各科小組長,這就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各組在小組長的領導下相互協作、相互監督共同完成各科的學習任務。教師要及時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知道我該如何為小組做好服務工作。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管理中來,感受“當官”樂趣。
三、教師轉變角色是根本
從教十多年來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做好指導工作,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角色。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教無定法,教學沒有固定模式,我們可以大膽創新,但不能背離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偏離歷史的客觀公正,不能脫離課標,總之,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思想理念,是教師唱主角的傳統教學,把課堂的主人演繹成學生。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就該考慮到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什么形式讓學生獲取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如何學,教學時不拘泥于教材順序,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變動。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樂學、學會、會學這些都是教師考慮的問題,不在考慮如何教,要考慮如何學,歸根結底在于教師要轉變角色。
四、相信學生大膽的放手是基礎
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相信學生教師大膽的放手是基礎。課堂教學結構要改革而教師角色沒有轉變,一貫的講,總是擔心學生不行,不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這樣的課堂結構無法進行改革。在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去體驗、探索、發現、嘗試來逐漸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從學習中探索、發現規律。不相信學生不放手就只有教師講,不是又回到過去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相信學生大膽的放手不是放羊式的教學、教師就不管,教師要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態度,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班級學生考慮如何進行放手,怎樣進行放手,以學生為主體,如何做好指導。剛開始時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培養,各班要培養一批得力助手,要指導他們如何去做。助手培養好后才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探索。讓已經學會了的學生當小老師進行輔導講解,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保障
歷史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舊使用老的教學方法,一只粉筆一本書,念完了事,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各種情感的流露應隨教材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只有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做為保障。課程改革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駕馭課堂能力要加強,對于學生錯誤性的認識,教師才能夠及時的予以解決。同時也需要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后才能很好把握課堂上什么地方可以放手,什么地方需要護持,學生在哪些地方可能會存在什么問題,教師才能很好把握。歷史是初中所有學科中與學生現實距離最遠的學科。因為歷史教學所傳授的知識都是過去發生的人和事,而對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來說,他們對現實了解的知識面和接觸事物的經驗還不夠廣泛和深遠,對于一些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課堂結構要改革完全依靠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提供保障。作為一名教師也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進取,善于總結反思。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六、利用好獎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動力
課堂上我明確規定上課積極發言就能得到老師的獎勵(給小組加分),回答精彩的教師要加大獎勵力度,預習完成好的小組要獎勵等,每月、每期每班評出優秀小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上課發言明顯積極了,預習完成好,課堂發言也積極了,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有近一半的同學得到了我的獎勵。但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在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得到提高的同時有一小部分同學的積極性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變得消極了,我曾親耳聽一個同學這樣說:“我反正得不到老師的獎勵,我不要獎勵就可以了。”回想該同學近段時間的表現確實有退步,看來我在獎勵一部分同學的同時也挫傷了一部分同學。針對此情況我對個別同學又采取了新的方法:上課前我將要提問的問題悄悄地“透露”給某個學生,讓他在課堂上能自信地舉起手來。我利用課余時間對個別同學預習進行檢查順便指出他的錯誤,增強了這些學生的信心,同學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進步尤為明顯。所以利用好獎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動力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動力。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通過探索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自身尋找歷史知識,加強學生的合作,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手段,就能把豐富的歷史再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感染,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過去學生厭學,課堂上打瞌睡的現象。但在教學中還做得不好,還需要在今后教學中不斷的努力大膽的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初中歷史經驗文章篇2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仿佛“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后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干部,用什么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采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初中歷史經驗文章篇3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采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跡,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系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并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么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鍛煉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初中歷史經驗文章】相關文章:
初中家教文章04-04
初中寫景的文章04-04
初中勵志文章04-01
初中青春勵志文章04-03
初中經典誦讀文章04-04
初中生的文章04-04
初中離別的文章04-04
初中科普文章04-04
初中精美文章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