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臺抒情文章
每一篇好的文章,講的每一個好的故事,都應該具有它本身獨有的哲理和感悟,這就是好故事的訴求。為此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了電臺抒情文章的有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電臺抒情文章篇一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友人,聊起很多從前的事情,計劃很多未來的事情,她忽然發問:對于你來說,幸福的時刻是什么?
想了半天,竟然沒有一個很適合的答案。
那陣子,經常攜帶這個難題去和人打交道,不管是新朋還是故友,聊到酣暢總是拋出這個問題冷場,當然,收獲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人說,幸福的時刻就是加官晉爵時買房購車后身體無恙中;有人說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父母雙全愛人平安孩子快樂領導待見粉絲忠誠仇人遭譴……
都對,但都不打動我。
直到有一天陪朋友去見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朋友說:他的人和他的文章一樣禪意幽深。
茶過三道,我忍不住繼續兜售這個問題時,他微笑著給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過去的事情來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將來的事情沒必要揣測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讓此刻愉快的感覺更醇厚,而面前與我談新敘舊的你們更是我的幸福之源。
我終于領會到了何謂醍醐灌頂。
生活中似乎有太多可以論證他這番話的例子。
曾經去國外參加文化交流,花了很多錢買過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因為太喜歡,所以舍不得穿,除非參加什么重要的會議,或者出席需要表示自己誠意的場合時才上身。
使用率太低,慢慢地也就忘記了自己有這樣一件衣服。換季的時候,家人幫我整理衣柜時,才想起自己原來有過這樣一件衣服,因為躲過了水洗日曬的蹉跎,它依舊嶄新筆挺,但是款式卻已經過時,訕訕地也是自責地把它小心包好繼續收進柜底,回味起當初對它的喜歡,忍不住感嘆那些快樂都成了落花流水。
很年輕很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喜歡什么人,一點一滴,一顰一笑都讓我有無盡的話想要表達想要歌頌。但總是怯于啟齒,小心翼翼把那些心事靜靜地窩在心里,折疊得整整齊齊,幻想著總有一天,會勇敢地站在他的面前撲啦啦地全部抖開。等啊等啊,最終這些情愫就像一粒種在曬不到太陽缺乏雨露的泥土里的種子,只能腐爛在密不透風的土壤里。
我們都太喜歡等,固執地相信等待是永遠沒有錯的,美好的歲月就這樣被一個又一個遺憾消耗掉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穿上美麗的衣服,沒有在最純粹的時候把這種純粹表達出來,沒有在最看重的時候去做想做的事情,以為將來會收獲豐碩,結果全都變成小而澀的果。
品嘗這種酸澀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責:如果當初能多穿幾次那件衣服,如果當初我有足夠的勇氣對他說……那會是多么幸福。
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鮮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能珍重地供奉在理想的桌臺上,那么只能讓它在歲月里積滿灰塵。
當我們在此刻感覺到含在口中的酸楚,也就應該在此刻珍重,身上衣、眼前人的幸福。
電臺抒情文章篇二
一日,走在上海虹橋開發區前的天山路上,在陳舊的工房住宅樓下的街邊,兩個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個手里端了一口小鋁鍋,鋁鍋看上去已經有年頭了,換了底,蓋上有一些癟塘。
這老太對那老太說,燒泡飯時不當心燒焦了鍋底,她正要去那邊工地上,問人要一些黃沙來擦一擦。兩個老人說著話,她們身后是開發區林立的高樓。新型的光潔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樓體線條,就像一面巨大的現代戲劇的天幕。這兩個老人則是生動的,她們過著具體而仔細的生活,那是過去的生活。
那時候,生活其實是相當細致的,什么都是從長計議。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將落市,價格也跟著下來了。于是,勤勞的主婦便購來一籃籃的豇豆,撿好,洗凈。然后,用針穿一條長線,將豇豆一條一條穿起來,晾起來,曬干。冬天就好燒肉吃了。用過的線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順,收好,來年曬豇豆時好再用。
縫被子的線,也是橫的豎的量準再剪斷,縫到頭正好。拆洗被子時,一針一針抽出來,理順,洗凈,曬干,再縫上。農人插秧拉秧行的線,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計,可傳幾代人的。
電影院大多沒有空調,可是供有紙扇,放在檢票口的木箱里。進去時,拾一把,出來時,再扔回去,下一場的人好再用。這種生活養育著人生的希望,今年過了有明年,明年過了還有后年,一點不是得過且過。
不像今天,四處是一次性的用具,用過了事,今天過了,明天就不過了。這樣的短期行為,揮霍資源不說,還揮霍生活的興致,多少帶著些“混”。
梅雨季節時,滿目的花尼龍傘,卻大多是殘敗的。或是傘骨折了,或是傘面脫落下來,翻了一半邊上去,雨水從不吃水的化纖布面上傾瀉而下,傘又多半很小,柄也短,人縮在里面躲雨。
過去,傘沒有現在那么鮮艷好看,也沒那么多的花樣:兩折、三折,又有自動的機關,“嘩啦”一聲張開來。那時的傘,多是黑的布傘,或者蠟黃的油布傘,大而且堅固,雨打下來,那聲音也是結實的,啪、啪、啪。
有一種油紙傘,比較有色彩,卻也比較脆弱,不小心就會戳一個洞。但是油紙傘的木傘骨子排得很細密,并且那時候的人,用東西都很愛惜。不像現在的人,東西不當東西。那時候,人們用過了傘,都要撐開了陰干,再收起來。木傘骨子和傘柄漸漸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結實。鐵傘骨子,也絕不會生銹。
傘面倘若破了,就會找修傘的工匠來補。他們都有一雙巧手,補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撐出去,又是一把遮風避雨的好傘。那時候,工匠也多,還有補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對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釘,一點不漏的。今天的人聽起來就要以為是神話了。
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補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籮壞了,是找篾匠補。有多少好手藝人啊!現在全都沒了。結果是,廢品堆積成山。現在的生活其實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質被匆忙地吞吐著。而那時候的生活,是細嚼慢咽。
那時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頓一人一塊。一條魚,要吃一家子。那時,吃一只雞是大事情,簡直帶有隆重的氣氛。現在雞是多了,從傳送帶上啄食人工飼料,沒練過腿腳,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蠟。
那時候,一塊豆腐,都是用鹵水點的。綠豆芽吃起來很費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須。現在的綠豆芽卻沒有根須,而且肥胖,吃起來口感也不錯,就是不像綠豆芽。現在的東西多是多了,好像都會繁殖,東西生東西,無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實,好東西還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釋了。
這晚,去一家常去的飯店吃晚飯,因有事,只要了兩碗冷面。其時,生意正旺。老板和伙計上上下下地跑,送上活蛇活魚給客人檢驗,復又回去,過一時,就端上了滾熱的魚蝦蛇鱉。就是不給你上冷面,死活催也不上,生生打發走人。
現在的生意也是如此,做的是一錘子買賣。不像更遠的過去,客人來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經與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頭客,這才是天長日久的生意之道。
不像現在,今天做過了,明天就關門,后天,連個影子都不見了。生活,變得沒什么指望。
電臺抒情文章篇三
曾經的戀人,在十幾年之后,與我相約見面。分手時因為心神憔悴,感覺自己無比蒼老。十幾年過去,反而因為生活中的安定踏實,而有了輕盈的腳步。那是個寒涼的冬夜,我們共進晚餐,并肩行過一段長長的路,車輛一臺臺迅速的從身邊疾馳而過,彷佛歲月總是太匆匆,快得像是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我的大衣飛卷起來,有時搧動著身旁那人的腿,又乖乖的回到我身上來,回憶也就這么起起落落。
“那時候的分手真的是好平靜啊。”那人喟嘆地說。
是的,理智冷靜得連爭吵都沒有,就像兩個下了戲的演員,對彼此友善的點頭致意,各自回家,過著不再相干的生活。而我們曾經那么真摯的相愛;我們曾經以為找到了失落的另一半;我們曾經想像著將共度一生。
沒有欺瞞背叛,沒有外遇出軌,當我發覺愛情如潮落,迅捷全面,無可挽回時,恍然明白了自己的宿命。無比憂傷,卻不知該去糾纏誰?向誰索討付出的真心?只是安靜的告訴自己,就是這樣了。
“你是否明了,我們為什么沒能走下去?”停在紅燈前方,那人問。
我微微笑著,沒有回答。
“因為我后來發現,你不是我想像的那個人。”那人說完,綠燈忽然亮起來。
如果是小說的一個篇章,或是電影的一個結尾,那么,女主角聽完這句話,臉上應該有種瞬間領悟的神情,十幾年來的懸念終于有了解答,終于可以釋然。主題曲在這時響起,象徵新的人生階段開始。
但,這不是小說也不是電影,這是我的真實人生。我很真誠的感謝他,在我們相愛的時候,溫柔的愛寵我,令我很幸福。
不必告訴他,我很早就發現,他不是我想像的那個人。雖然早早發現了這件事,但我仍調整著自己的想法,愛戀著他。因為那時候我已經知道,這個世界不同于我們的想像,沒有人完全符合我們的理想。或許,那時候真的愛著,所以,沒什么掙扎的順從了愛人本來的樣子,依舊真切的愛著他。
親愛的阿靖,等你深刻愛過以后,就會明白,愛著那個與你想像不同的人,才是真正的愛情。
我們用了大量的想像,在所有情感中,包括父母親的形象與作為。
我出席了一場教師研習營,有位認真的學員放映了一段日本導演北野武的故事。他的母親在他出外打拚有成后,每個月定期打電話來向他討錢,若是稍有延遲或短缺,便不堪入耳的詈罵,令北野武痛苦萬分,他認為母親只愛錢,貪得無厭,對他一點情感也沒有。
直到母親過世,他盡人子之孝回家奔喪,他的兄長才告訴他一個“動人的真相”。原來,他的母親了解兒子大而化之的個性,擔心他不擅理財,將來窮困度日,因此,每個月向北野武討錢,為的其實是幫他儲蓄,一分一角都沒動用。北野武了解事實真相,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失聲痛哭。這故事也令在場的老師們落淚紛紛,擤鼻涕和啜泣聲此起彼落。
而我置身其中,總覺得什么地方不對勁。輪到我上臺時,我的真心話大冒險就這樣傾泄而出:“這個故事確實很令人感動。但我想問的是,如果并沒有動人的真相呢?如果他的母親真的就只是很愛錢呢?就像朱自清的父親,曾留下一個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后來卻為了自己的需求,領光了兒子養家活口的薪水。就像是廖輝英《油麻菜籽》的母親,重男輕女造成女兒的創傷,為了女兒的薪水甚至一再破壞女兒的終身大事。這些父母又該怎么評價呢?”
北野武的母親是少數的“典范”。而她在活著的時候,令兒子感到那樣痛苦,死去之后又令兒子感到那樣懺悔,真的是父母親的楷模嗎?我們把這樣的母親形象植入孩子心中,勢必是要讓孩子一邊成長一邊幻滅的啊。不如趁早告訴他們,沒有人會完全符合別人的想像或理想的,我們也無法滿足他人。
朱自清在發現“傷心的真相”之后,仍寫下純樸真摯的《背影》,父親當然不是個理想的父親,可是,盡管如此,他還是在月臺上費力的攀爬著,對兒子展現了一個父親的愛與付出。這個時刻意義非凡,值得銘記。
廖輝英筆下的母親,俯身為女兒整理婚紗時,花白的發絲透露了一生所有的抑郁不如意,女兒最終疼惜的擁抱母親,聲聲呼喚著:“媽媽,媽媽。”她體會也了解了母親經歷過的苦痛,于是,諒解也和解了。必須銘記,必須諒解,生命才能繼續。
曾經,我以為朋友之間的忠誠乃是必然,卻在一次重要的決策會議中,力戰群雄,緊要關頭需要夥伴表態聲援,我的夥伴只是沉默的坐著,像在另一個世界。那次的決議沒能闖關成功,我在錯愕中了悟,忠誠并非必然,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有自己的考量。
親愛的阿靖,我并不希望你對世界失望。只是想告訴你,正因為人不一定都很良善,所以,感覺到他人的善意,使我充滿感激。當我想飛翔,發覺羽翼之下有風;當我疲憊降落,能有溫暖的懷抱憩息。我知道自己滿身缺點和瑕疵,卻仍有人愿意愛我、包容我,使我更有勇氣面對那些冷酷的時刻。這世界確實不同于我們的想像,我們因此學會了珍惜與感謝。
你不會是我想像的,我也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但,請記住這件事,從你出生那一刻,我愛你,永遠不會改變。
【電臺抒情文章】相關文章:
寫景抒情的文章11-24
短篇抒情文章11-23
寫景極具抒情的文章11-24
關于寫景抒情的文章03-20
電臺三分鐘勵志文章11-30
描寫雨的抒情文章11-23
寫景抒情的文章500字11-24
借景抒情的優美文章12-09
寫景抒情的記敘類文章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