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
為您整理了“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更多樂學(xué)園相關(guān)信息請訪問樂學(xué)園網(wǎng)。更多教育問題可撥打北京精銳專家咨詢電話:
400-005-6260轉(zhuǎn)899
學(xué)好每一個文言文的知識點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網(wǎng)絡(luò)整理的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愚公移山》的內(nèi)容以供大家學(xué)習(xí)。
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馀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S薰?嚶諫獎泵嫻纜紛樅????齔鑾?廴圃丁S謔怯薰?閼偌??胰死瓷塘克擔(dān)骸拔液湍忝薔∪?Σ?較站?拇笊劍?顧?恢蓖ǖ皆ブ菽喜浚?醬錆核?習(xí)叮?寐?”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帶領(lǐng)兒子孫子和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dān)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練習(xí)題:
一、基礎(chǔ)知識。
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仞( ) 懲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擔(dān)者三夫( ) 始齔( )汝( ) 無窮匱也( ) 一厝雍南( )
2、翻譯。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寫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劃線的字的古今詞義: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釋。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應(yīng)( )
(4)一厝朔東( )
二、文言文閱讀。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問題: 對于愚公移山的決定,其妻的態(tài)度是 :在移山過程中,其鄰人的.態(tài)度是: ;智叟的態(tài)度是: 。
3、上文中刻畫智叟和愚公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寫方法。
4、“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話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否相同?
5、選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選出與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 ) A.愚公決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難,決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鄰人的幫助。 D.愚公雖有移山的決心,卻無具體的辦法和行動。
7、晉文張湛對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評點,這一評點是針對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選文第三段說“帝感其誠”,所謂“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動,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兩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jié)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語文下冊課文 愚公移山】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