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
在偉大的中國,有許多勵志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勵志故事值得我們去反思,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篇(一)
李強:走出一條自強之路
文/趙露
他家境貧寒、品學兼優,承載著兩個人的夢想走進大學校園。為了賺取學費,他賣過舊書,擺過地攤,當過家教,做過保姆。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云南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立志為祖國的科研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就是201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獲得者李強。
“保持自己的獨立之精神,繼續恪守自己的自強之風貌,不氣餒、不埋怨,立身社會、回報社會,是自強之星的真正意義。”這是李強對自強之星的理解。
2011年4月29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國際學術報告廳,音樂激昂,掌聲雷動,2010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頒獎儀式上,云南大學李強等10人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稱號。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年輕人歷練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的一條必經之路。自2007年起,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出資5000萬元設立“新東方自強獎學金”,用于獎勵每年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并資助西部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此活動的意義與新東方的校訓“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究輝煌”相契合。在李強看來,“新東方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放棄自我,不管生活給你多大的磨難,不管你經歷多大的事情,只要懷有希望,就一定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來。從創辦新東方到新東方精神,都體現了俞敏洪老師不放棄夢想與追求的一種執著。”
努力學習 播種夢想
李強目前是云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2011級在讀博士研究生。從出生于河南貧困農村、小時候家境不如人意,到立志為祖國的科研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誰會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呢?”李強說:“我一直都記得。”
小學四年級以前,李強的數學課從來就不及格。小學一年級,語文和數學考試是零分。“我們的學習條件很差、很艱苦,考試沒有卷子,就是每個學生發一張草稿紙。語文考試是老師念100個漢詞,讓我們默寫;數學考試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出50道加減法的題,每道題兩分。”那個時候,李強一道題都不會。
李強升入四年級,張彥華任班主任,同時教他們數學課。張彥華和李強的爺爺一樣大,17歲開始就在村里的小學教書,李強的父親、大伯和叔叔都上過他的數學課。“我們就兩位老師:語文老師教語文、政治、思想品德等;數學老師教數學、自然等。印象最深的是數學課,張老師常說,老師講是老師講,對于數學來說,任何一道題的解法都不是惟一的,我只講了一種方法,如果你們有另外一種解法或者是認為老師講的不對,你可以和老師辯論。”這對李強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張彥華還教自然課,自然課有星座知識。“冬天,吃過晚飯,他帶學生去看星星。農村沒有路燈,一片漆黑,我們跑到田地里,抬頭看星星,找星座。”張彥華激發了李強的無限想象空間,他的成績直線上升,特別是對理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學最后一年他沒有上,直接跳級到初中一年級。李強的母親回憶說,四年級應該是他的轉折點,從那時開始,學習一直名列前茅。
李強學習不是死板地生搬硬套,而是靈活多用。他說:“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先理解透了,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把握這個東西。我為什么選擇學物理?我們接觸的物質世界,都是有原因可尋的,表面看不到,但肯定有規律在里面,我們要探討更深層的東西。”
勤工儉學 自強不息
李強出生于1987年,弟弟比他小兩歲。他上高三時,弟弟上初三,家境貧困,無力供兩個孩子同時讀書。當時,弟弟為了讓哥哥能夠踏踏實實地去上大學,沒有和家人打招呼,自己決定輟學了。李強經歷了只能供養一個孩子上學的無奈與苦楚。“我是承載著弟弟和我兩個人的夢想走進大學校園的,無論經濟條件多么艱苦,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考進云南大學后,李強自己賺取學費。在大學四年中,他獲得過無數次的獎勵,但從未拿過一次助學金。學校曾多次要把助學金給他,但他每次都堅定地表示:“貴州、云南等地的好多同學比我家庭更困難,助學金我不拿,我要憑自己的努力去拿獎學金。”
上大學的第一個國慶節長假,他一天也沒有休息,七天掙了一千多塊錢,這是一個學期的生活費。
大學二年級,他往返于市區和洋浦校區,淘來師姐師兄用過的教科書,配成套后賣給師妹師弟,不僅提高了書的使用率,給同學們節省了教科書的開銷,同時能賺一點兒生活費。“當時,我在云南大學的洋浦校區,那是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坐校車一個小時才能到達位于市區的云南大學本部。大二專業課很多,只能中午去,來不及吃飯,買兩個包子就算一頓飯。”每個麻袋有七八十斤重,他們一次就能扛回幾個麻袋。
課余時間,他給初中和高中的學生補習數學和物理。昆明市外國語學校高二學生蔣子薇,對數學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從初二開始李強給她補習,她的數學成績大幅度提高。蔣子薇說:“我一上數學課就發困。李強老師上課我不好意思睡覺,我要睡覺的話,就感覺特別對不起他。”“他是好人”,這是蔣子薇對李強的評價。昆明實驗中學高二學生嚴澤宇,李強給他補習物理和數學,一年來收效很大,“特別是物理,高一我基本上是聽不懂,高二在班上能夠排前十名了”。“李強老師激發了我的興趣,他講課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讓人感受到積累的過程。”李強比嚴澤宇大幾歲,嚴澤宇說:“他像哥哥,教學時很輕松。好人,他的確是個好人。”
在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下,李強創辦了“恩克教育”,給初中生和高中生補習數理化,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談到教育,李強說:“我認識昆明新東方學校的幾位老師,有時我們在一起交流。做教育這一行,重要的是老師一定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學生。”
立志科研 勇于擔當
搞科研“更多的是枯燥和乏味,甚至是守住那份試驗室的寂寞和平淡的生活”,立志為祖國的科研領域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李強,每天早上8點進實驗室,晚上8點以后出實驗室。幾年過去,沒有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
云南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生孫麗存,從大三開始就和李強一起做光學實驗,她說:“由于實驗裝置簡單,要做出滿意的實驗結果,需要自己動手配置設備。李強帶著我和另外一名同學,從設計到訂做,有些東西買不到,就自己畫圖紙送到工廠加工,回來再搭建設備。有的加工廠的活做得比較粗糙,我們就自己拿砂紙打磨。”光學實驗要求設備精密,調光路就需要幾天時間。一直做了六年的測量折射率實驗,誰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李強不這么認為。
研究生期間,李強共發表4篇EI檢索文章,獲得3項專利,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獲得云南大學一等獎2項,特等獎1項,云南省金獎和一等獎共3項,國家銅獎2項,二等獎1項。
李強的導師普小云教授說:“李強的自主性很強。有一些學生是安排什么做什么,僅僅把老師安排的事情做好,而李強會根據前期所做工作及所學知識去思考,喜歡動腦筋。他堅持勤工儉學,不僅做好科研工作,而且作為云南大學研究生會主席,研究生會的工作大家也很滿意。作為80后,大多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較強,不容易與人相處,而李強為人處世很隨和,給年經人起到了標桿的作用,是個好學生。”
提到研究生會工作,云南大學研究生三年級學生李娜和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黎杰都在研究生會與李強共過事,感慨頗多,用黎杰概括的一句話就是“李強學長是當之無愧的強哥”。
在科研這條路上,李強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對于一直進行的測量折射率實驗,他希望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對這個領域有貢獻的成績。他放棄了去條件更好的機構或院校的機會,他說:“跟著導師普小云教授,不僅僅是出于搞科研,還有學習怎么做人。”
李強的父母鼓勵李強去實現兒時夢想,教給了他最質樸的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責任和擔當。母親常對李強說:“你只有想好你后面要承擔的是什么責任就可以了,自己決定做什么就去做。”李強始終擔當著自己認為應該擔當的責任。
“不管生活給我們了什么,都要用自己的陽光和自信去面對。風雨是短暫的,苦難也是短暫的,一切坎坷過后你必定擁有一輪屬于你自己的太陽”,這就是走出一條自強之路的李強
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篇(二)
李東生:勤于學習,打開成功大門
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精力旺盛和大膽。從電視畫面中,或報紙上獲得關于他的消息,要么是縱橫國外,接二連三地收購企業;要么是穿梭于各種頒獎典禮。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使大半個地球都感受到了他的活力。
憑借在資本市場的一次次“搏浪”,一次次出其不意的動作,李東生和他的團隊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成功地將一個從政府貸款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年平均增長40%的全球性公司。
推動李東生四海馳騁的能量來自于哪里呢?是學習給他輸送了源源不斷的燃料。他不止一次的講過:“要把工作當作愉快的帶薪學習。”屢次創新的成功正是來源于學習的積累: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
勤于學習,打開成功大門
在李東生縱橫商海的二十多年里,變化是不易察覺的,飛躍卻是驚人的。
1974年高中畢業后,李東生下放惠陽馬安農場,成為“上山下鄉”知青中的一員。三年的農場時光,磨練了他的耐心,也加劇了他對學習的渴望。在艱苦的歲月中,他雖然身居陋室,卻胸懷抱負,在工余飯后,常常博覽群書。
1977恢復高考后,李東生直接從農場考入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四年的時間,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學習中,從宿舍到教室、圖書館和食堂,基本上是四點一線,無暇顧及其他。
大學的學習,李東生掌握了豐富的無線電知識。當時中國的彩電行業還處于洪荒期,學技術的李東生感到,光是立志成為陳景潤那樣的科學家是不夠的。于是,畢業之后他務實的回到老家惠州,主動聯系當地一家合資企業——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即以后發展起來的TCL集團的第一家企業),走上普通的工作崗位。當時公司只有42個人,李東生負責設備的修理工作。
善于讀書為剛出校門的李東生打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那段時間,李東生幾乎每天晚上都回到公司,一邊讀書一邊值班。由于他喜愛學習,在籌建磁帶鋪帶車間時,公司把安裝一套50萬美元的鋪帶設備的任務派給了李東生。當時沒有會安裝的技術人員,對機械、電工、儀器、五金、化工等,李東生也是幾乎完全陌生。但面對幾位外國工程師,和一群一點技術不懂的工人,李東生沒有退卻。不懂就學!經過半年的刻苦學習、煉獄似的工作,終于使這套設備順利地運行。
正是憑著踏實、善學,李東生從車間副主任逐步做到了車間主任,28歲時就被任命為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從技術崗位走上管理崗位,實現了他事業上第一次飛躍。
在這之后的三年,李東生更是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他在惠州工業發展總公司負責外資引進工作期間,參與了十多個投資項目的前期準備和籌建工作,利用這個機會與香港、日本、歐洲和臺灣各種各樣的企業主管打交道,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和鍛煉,增長了見識,學會了如何管好一個企業。這樣的習中學,再次為他創造了機遇。1990年,李東生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事業高峰,出任TCL集團副總經理。此后一路榮升,1993年年僅36歲的他,坐上了TCL電子集團公司頭把交椅。
作為企業的領軍人物,李東生對自己要求很高。他一直強調:“只有自己保持足夠的成長,才能帶領一個團隊成長。”在了解到聯想改制后,他開始了TCL的股份制改革;在看到了手機市場的興起,他啟用了萬明堅;當他目睹了韓國企業的興起時,他則開始認真思考全球化的戰略。
2002年TCL集團完成股份制改造。這年9月收購德國施耐德公司。
2003年TCL利潤總額16.3億,同比增長8.9%;產品銷售收入393億,同比增長24.3%;品牌價值提升為267.12億。
2004年,TCL合并重組法國湯姆遜集團(Thomson)電視和DVD業務;整合阿爾卡特公司全球范圍內移動終端業務。這一年,TCL彩電全球銷售量已超過三星,躍居全球第一。來越顯現出厚積薄發的持久耐力。
中西融合,走出國際化道路在彩電行業,所謂巨頭,信手拈來。但當年同李東生一同聚耀同輝的創維集團黃宏生、康佳集團陳偉榮等等人物都已在繁華過后悄無聲息,只有李東生越來越現出厚積薄發的持久耐力。看起來李東生并沒有明顯優勢,但細細分析,善于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得這樣的結果成為必然。
李東生的'愛學在行業里是出了名的,在接受《金融時報》的采訪時,平和的他只在問到曾國藩與杰克。韋爾奇、出井伸之時,眼神透露出興奮。在李東生的書架內,古代書籍、毛澤東著作、現代企業管理圖書比比皆是,《曾國藩家書》與杰克?韋爾奇的著作相鄰而立,外界都說他是曾國藩和韋爾奇的融合體。
他說:“要想在中國成就企業,既要掌握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更重要的是,你要首先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從曾國藩身上,他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比如在TCL內部,多方勢力始終能夠保持在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很多評論家也認為這是TCL能夠順利完成產權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對善學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李東生來說,從曾國藩身上學到的遠不止這些。當TCL的手機銷售遭遇前所未有的價格風暴和競爭力瓶頸的時候,他在動員大會上給高層們講曾國藩的故事:“湘軍當年圍攻南京的一仗,原計劃5支部隊圍城,但由于種種原因最后只有曾國藩一支隊伍兵臨城下。曾國藩并不因為其他4支隊伍未到而退縮,他以兩萬多人在南京城外雨花臺筑營抵擋了20多萬太平軍的圍攻,經歷46天,最終攻克南京。在眾多的戰役中,湘軍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為什么呢?我認為最重要有兩條:第一,湘軍是一支有理想、有主義的軍隊,湘軍的將領基本都是有抱負的讀書人。第二,曾國藩在軍隊里一直強調培養‘扎硬營、打死仗’的作風,兩軍對陣,首先要在精神上壓倒對手。在今天的企業競爭中,關鍵的時刻誰能咬得住,誰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今天我們是遇上了困難,但我們的對手同樣也困難,甚至比我們還要困難。在這個時候,誰能挺得住,誰有壓倒對方的勇氣,誰就有更大的勝算。我們一定要倡導‘扎硬營、打死仗’的作風,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在TCL員工的回憶里,他堅定有力的聲音,至今仍錚錚作響。
左手曾國藩,右手韋爾奇,李東生劃出的太極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1998年TCL推進變革創新、確定邁向國際化道路的那一刻,李東生捧起了韋爾奇的管理書籍。他大力鼓勵自己的核心團隊學習韋爾奇的管理模式,他說“你必須學會適應環境,但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你又要不斷學習新東西。”
在李東生身上,很容易找到韋爾奇的影子。他們都推崇戰略的本質是企業文化;都堅信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更要積極變革。
學習有不同的境界,好學而不求甚解是一種,兼收并蓄、化為我用也是一種,李東生顯然是后一種。他不僅學習、吸收,而且善于創新,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充滿鮮明“李氏”風格的改革之路。
17年前,韋爾奇把虧損的電視業務賣給了湯姆遜。17年之后,當成功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的李東生在北京向韋爾奇親自“求教”盈利之道時,韋爾奇的回答卻是:“我沒任何方法讓這個業務再賺錢”。這樣的回答顯然讓李東生有些失望,也令外界為他捏了把汗。但當李東生同GE新任CEO一同站在美國《時代》周刊和全美有線新聞網的領獎臺上時,我們看到他已經給TTE(TCL—ThomsonElc0nIcs股份有限公司)開出了“藥方”:利用增長策略、協同效應策略和品牌及新業務拓展策略三大策略,發揮TTE的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尚不成熟的商界,能像李東生這樣出色地完成這兩種異質文化的融合的人屈指可數。
在某種意義上,李東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他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積累,而非理想主義熱情或是某種偏執來運轉公司。他求學問,只要有可學之處,不管是同行還是對手,他都謙虛向學。
1996年他去長虹,倪潤峰安排他去看工廠,還看了培訓學校;氐絋CL,他在干部培訓會上講:“長虹的培訓學校給我印象很深,這個培訓中心占地3萬多平方米,而且環境相當好。我覺得倪潤峰能夠拿出這樣好的一塊資源來進行員工的再教育,有這樣的眼光、這樣的魄力,就說明了他領導企業的水平,從這一點就能反證出為什么長虹在這幾年的競爭中能夠跑得比別人快。”自此,TCL辦起了自己的“TCL集團領導力開發學院”,培養自己的帥才,并打出了“將來才有將來”的人才口號,為TCL的迅速擴張建起龐大的人才網絡。
不僅是國內的企業,對于國外的同行,他亦是仔細研究。他說:“有關三星的書,我都看得很認真。過去幾年,三星電子在業界的表現非常優秀,去年它的銷售額在全球500強中由第105位上升到第59位,盈利能力排在第18位。三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標桿,七八十年代學三洋,九十年代學索尼,今年他們又明確提出要在2010年進入全球50強中的前三名。三星的經驗就是永遠把自己的標桿定得很高,并不斷地在經營管理中找自己的問題。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2004年7月,李東生將新制訂的TCL戰略發展規劃命名為:“龍虎計劃”,在這個計劃里,每個事業部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標桿。
一次又一次學習后創新性的運用,幫助李東生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從假賬風波、改制上市,到與湯姆遜合資,重整阿爾卡特手機部,李東生帶領TCL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突圍,甚至在行業狀況十分不景氣的時候,仍交出漂亮答卷。
構建學習型組織,輸送飛躍能量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是一個學習型組織。走進TCL總部,大廳的南墻上放置著李東生引為自豪的HID大屏幕電視,它播放的是向員工推薦的本周讀物——《執行力))——TCL正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家學習型組織。在TCL,由于李東生倡導“工作是愉快的帶薪學習”,整個組織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TCL集團培訓學院成立于2000年,與其他集團的培訓學院相比開辦的不算早,但當其他集團的培訓學院還在爭相加緊內訓的步伐時,李東生已經帶領TCL“走出去,引進來”了。2004年,TCL集團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簽訂《戰略知識聯盟合作關系框架協議》,加強同國內外著名大學和培訓咨詢機構的廣泛合作。與此同時“TCL高管一國際化培訓班”也正式開班,這是面對WTO之后上市和國際化道路,李東生在知識領域果斷采取的第一步。
隨著集團不斷壯大,李東生敏感地覺察到未來變革對團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2005年把培訓學院更名為“TCL集團領導力開發學院”,要求其承擔起對集團中高層管理者進行有效培訓的規劃、組織和實施工作。通過內外聯手,TCL培養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的系統工程逐步啟動:培養高層次的國際化管理干部,儲備國際化后備人才;引入國際化企業的先進的管理思想和觀念,提升集團整體的管理水平;共享北大知識庫,為集團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隨后李東生著手建立內部講師體系,在公司內部聘請二十名高管作為學院講師,自己更是首當其沖,多次在集團授課,為高管層進行培訓。他和TCL的高層養成了互相贈送管理書籍的習慣,他常對他們說:“生有涯學無涯”,“量隨識長,識隨德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TCL內部實施系統的“員工綜合成長計劃”,重視員工職業生涯的規劃工作,要求員工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并把員工個人發展愿景與企業發展愿景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互為依存、共促互進的關系。
李東生說:“人一生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大部分都是在工作和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只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決心,抱著謙虛誠懇的態度,具有學而不倦的精神,善于在工作中學,在書本上學,向同事學,向競爭對手學,就一定能不斷提高自己,成就一番事業。”
紛雜的市場環境,帶領萬人的集團企業,李東生不是沒有壓力。問起他如何排除壓力,他微笑的說:“要爭取做到把工作當成一種‘帶薪的愉快學習過程’。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能化壓力為動力;也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有不斷追求進步的愿望,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才會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成功機會。”
正是有這樣的學習精神,李東生帶領他的團隊把一個當年靠5000元借款創辦的地方小企業,變成20年后銷售額超200億元的大集團,并連續7年以超過50%的年增長率高速成長。
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篇(三)
劉普林:貧窮讓我變得更富有
文/盧孝林
走在路上,你并不一定會認識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的感動,這就是“自強之星”的魅力。他們并不需要誰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學習。
對劉普林的采訪約得很迅速,因為幾天后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個月,時間緊迫。臨行前的準備工作很繁雜,但劉普林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采訪,我們約好第二天上午10點在武漢新東方學校中南總部見面。
采訪當日,他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怯生生地站在記者工位前,小聲地打著招呼:“您好,我是劉普林。”然后他就羞紅了雙頰。 整個采訪過程中,他始終筆直地坐在椅子上,雙手不停地把玩著面前的一次性紙杯,還因為太緊張而不小心弄灑了杯中的茶水,局促不安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曾經接受過央視等多家知名媒體采訪過的新聞人物。
也許你并不認識劉普林,但你聽說過曾感動中國的“馬路孝子”吧?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這個在“重點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很難和“榜樣”二字扯上關系,但劉普林就在這里,成為了值得同齡人的學習的對象,成為了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出身寒苦,讓他更懂得體諒
劉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農村的一個六口之家,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家境貧寒。父母為了維系家庭生活日常開銷相繼在他上小學和初中時外出打工,將他們姐弟幾個交給了年邁的外婆,從此劉普林開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初中正是活潑好玩的年紀,在結束一天的課業后,伙伴們總會相約著一起玩耍,他卻埋頭田間地里,翻地、插秧、除草、打谷、背柴、收肥??做著許多同齡人甚至聞所未聞的粗重農活。每每看到同伴們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時不時拿出一些他想要卻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無法擁有的東西時,他都會在心里羨慕不已,但卻從來不抱怨。因為他清楚父母為了養家的辛苦,為了能夠能夠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他總是能省則省。在學校,他幾乎每頓飯都不超過三元錢,外出時,也是能步行絕不會坐車,哪怕是在太陽異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這些對于生活優越的大多數90后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可能是農村的孩子都比較早當家吧,那時雖然情況不好,我也沒覺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家里哥哥姐姐都要干,他們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說起過去,他總會說,其實還好,多年來,他也早已習慣。
劉普林的母親是一名環衛工人,因為體諒做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劉普林主動替母親掃街兩年,被媒體報道為“馬路孝子”。談及這個稱謂,他說:“其實并未做什么,我所做的只是作為一個兒子,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做的。我幫的不是別人,而是生我養我的媽媽。”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一句古老的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強自立,讓他變得富有
劉普林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稱號,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他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所以,當他得知自己從全國五十多萬參與者中脫穎而出,和其他9位優秀的大學生一起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時,深感意外。他也因此來到北京,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一起參加座談,第一次見到“活的俞老師”,這些讓他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
他說:“在此之前,我只聽說過俞老師,沒有見過真人。這是第一次見到他。雖然座談會很短,他又很忙,沒能跟他說上幾句話,覺得有點兒遺憾。不過,那天俞老師送了我幾本書,我回來已經看了兩本了,從字里行間我感覺他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劉普林說自己也有當代大學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談會上,聽了俞老師一席話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的事跡,他感觸很多,并開始描畫起人生的藍圖,開始為了實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的夢想而努力。
他說:“和其他那些‘自強之星標兵’相比,我總覺得很慚愧。因為他們身處逆境,卻仍不忘為了公益事業而奮斗,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而這之前我只是為自己家里做了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我想,如果自己都過得不好,又拿什么去幫助別人呢?”但因為在自己的成長路上受到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收到了這么多人的捐贈,他認為自己一定要為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么, 特別是成為了“自強之星標兵”后。
成為全國“自強之星標兵”后,除了榮耀本身帶來的興奮外,他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因為作為一個標兵,他是許許多多大學生學習的榜樣,他必須對那些以他為榜樣的人負責,這是作為一個標兵的責任。所以,他必須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樣才能不負“自強之星標兵”的稱謂。
感恩前行,用行動回饋社會
其實,劉普林早就開始了“為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做點兒什么”的行動?吹綀蠹埳峡橇诵呐K病患兒需要捐款的事情后,他不僅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義務賣報紙活動中,幫助患兒籌集醫藥費,還從自己每個月200元的微薄生活費中拿出20元來作為捐款。20元,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數字,但卻是他好幾天的生活費。
從2010年10月起,他每隔半年都會去義務獻血,到現在已累計獻血1500毫升。他說,因為覺得自己并不是最困難的,卻得到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忙,所以總想回報社會點兒什么。他還成立了一個雷鋒小組,用那些好心人捐贈給他的錢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并利用節假日,去貧困山區支教。
他希望將來通過自己的努力,除了能讓父母安老之外,還能為更多的人帶去幫助。他喜歡幫助別人的感覺,喜歡看到那些被幫助的人, 因他而有所改變,哪怕只是一時的情緒變化。幫助他人在他看來是付出,也是收獲,因為在付出的同時, 能收獲自身的存在感和滿足感。這些經歷都將成為他人生的積淀寶貴的財富,回首時最美好的回憶。
貧寒,對于有的人來說是不幸的,因為它常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劉普林即使沒有新衣服、沒有零食、沒有玩具,一年只能見父母一次,甚至長時間做著那些本該是大人來做的粗重農活,也從未覺得那是多痛苦的事;因為出身貧寒,所以他更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和艱辛,而那些農活也是他作為家庭一份子必須承擔的責任;也因為出身貧寒, 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報,才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環。
物質上的貧瘠并未能將劉普林打倒,反而讓他在精神上變得更加頑強、富有?吹竭@樣的劉普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懷疑,他的未來不會更好?
【中國勵志人物的故事】相關文章:
2.中國勵志人物故事
6.中國勵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