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勵志人物
在中國,我們都應該學會勵志,勵志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你有領略了嗎?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中國勵志人物,一起來學習吧。
中國勵志人物篇一
郭臺銘的贏算術
文/朱暉
有一位臺灣的大學生,畢業后很想創業,但一直舉棋不定。轉眼間他已經娶妻生子,擁有穩定的職業、和諧的家庭,但創業的夢想仍然時刻縈繞在他的心頭。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岳父傾訴,岳父不贊成,跟他算了筆賬:“以我幾十年的經驗看來,
在你們年輕人中,有90%的人想過創業;在想過創業的人中,有90%的人只是想想而已;在付諸實踐的創業者中,有90%的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在于努力不夠,而是沒有碰到好的項目;在碰到好項目的人中,有90%只是小有成就而已。所以,要想成為大企業家,好比爬上金字塔的頂尖,難上加難呀。”
這番話,著實讓人頭腦發昏,目瞪口呆。岳父原本想讓他知難而退,沒想到他卻興奮地說:“謝謝您的點撥,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不久,他便辭去工作,取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又向父母借了點錢,果斷地踏上了創業的征途。他從電視機零件生產起家,掙到了第一桶金,后來又投資建成模具廠。那一年,臺灣的房地產市場發燒,商人們紛紛轉戰地產界,而他堅持沒有買房置地,而是一心經營自己的模具廠。一年以后,地價整整翻了一番,不少人勸他把模具廠賣了,進軍房地產,他固執地拒絕了。幾年后,房地產市場逐步萎縮,而他的模具廠無論技術水平還是效益都突飛猛進,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20世紀90年代初,電腦工業起飛,他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從此他的連接器王國開始建立起來。1999年,他一口氣吞下眾多中小
企業,使得自己的公司從地區性企業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集團,企業員工從最初的10名擴增到遍布全球的5萬多人。他便是如今叱咤風云、縱橫四海的臺灣科技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
有記者問他:“您在30歲時還名不見經傳,后來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
他幽默地說:“長輩們曾告訴過我,最后的成功者好比爬上金字塔的頂尖,我的成功正是一步步地‘算’出來的。”
記者不解,他笑而不語,似乎頗有玄機。
幾年后,在一個企業家論壇上,他發表演講,這樣描繪自己的發展軌跡:“有人說,想創業的人有90%沒有付諸實踐,我想當那10%,所以30歲時果斷創業;有人說,創業的人有90%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項目沒選對,我要當那10%,所以當房地產火爆之時,我冷靜觀察,理性分析,堅持選擇了更熟悉、更有興趣的模具行業;有人說,項目選對的人中有90%只是小有成就,我想當那10%,所以放眼全球,進行了一番科學規劃,有效地整合資源,大膽地創新,這才有了鴻海集團的今天。”
看了這段話,我忽然明白,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總是看到一連串90%的失敗而畏懼不前,而后者卻看到一連串10%的成功而欣喜若狂。金字塔尖向來屬于看到并樂于追求10%的人。
中國勵志人物篇二
俞敏洪:做成事情的四大能力
有同學問我:俞老師,要想做成點事情,到底需要哪幾方面的能力?我認真想了一下,認為要把事情做成,需要四大能力。
第一種能力是獲取信任的能力。你做任何事情,都要讓人覺得你特別可靠。也就是說,你要給別人安全感。這個要求的背后其實包含了很多因素,不是單憑你聰明,或是長相好,或是做學生會干部就能做到的。這里面包含了你的人品和誠信,包含了你在關鍵時刻可以無私地幫助別人的能力。只有這些能力加在一起,才能構成獲取他人信任的'能力。
第二種能力是能夠用尊重人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溝通不是指你能說會道,溝通能力也不僅僅是把你的意思傳達給對方。溝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對方:你尊重別人,別人反過來也尊重你。這個前提條件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很容易傷害到別人,也很容易在人際關系中為自己設置障礙。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將來可能成為政府官員,也可能成為企業家,當未來的你們面對其他人的時候,不管地位多高,能否與人平等地交流,能否對人表示尊重,從根本上決定了你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也不懂得尊重自己,因此一定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
第三種能力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不是說你在大學的時候成績有多好,也不是說你在大學里讀了多少本書。學習能力是一種不斷重新修整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覺悟,不斷用新知識去補充自己頭腦的能力。你不但要能消化知識,還要能夠把它用在工作中,不斷向周圍的人學習。有兩句老生常談的話,一句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句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這兩句話是對學習維度的概括。讀書是學習的必要方法,雖然很多時候思想是通過“碰撞”獲得的,但讀書是獲得思想的極佳途徑之一。行萬里路是必須的,不出去走一走,你就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樣子。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看到、聽到,從而學習、思考和領悟。在行萬里路的同時你就可以閱人無數。當然,閱人無數不僅僅靠行萬里路來完成,你在校園里和工作中一樣可以閱人。閱人是你對一個人進行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也是你從他人身上學習的過程。名師指路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依賴。每個人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老師,這些老師不一定都是名師,但如果他/她有高尚的品格、有正確的價值體系、有道德風范、有教學能力,就會對學生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現在要找“名師”來“指路”其實很容易:如果你想聽一個人的講話,在網上就可以搜到;如果你想聽世界名牌大學的課程,在網易、新浪的網絡公開課上就能找到。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閱人無數,名師指路”以外,我們還需有另外一種能力,那就是領悟能力。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省”和“習”就是思考和領悟。學到的知識、讀過的書、行過的路、名師的指點,再加上自身的領悟,最后通過探討和“碰撞”使思想層次得到更大的提高,這就是學習。
最后一種能力是判斷能力。我們有時貶低一個人時會說這個人一點兒常識都沒有,或者說這個人很“二”,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人缺乏判斷力。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危機還沒來臨,他就已經消滅了產生危機的可能,抓住了機會。這種人對未來的判斷力超強,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第二種人是有了危機后能夠解決危機,當機會來到眼前時能夠抓住機會。這種人對現實的判斷力很強。第三種人是什么人呢?這種人本來一切好好的,結果非要玩出點事情來,讓自己陷入麻煩,人生危機也就產生了。這種人是屬于“沒事找事型”的人,典型地缺乏判斷力。我們可以想辦法成為第一種和第二種人,但無論如何不能做第三種人。英文中有一個詞叫“timing”,翻譯成中文為“時機選擇”,即選擇做一件事情的時機。很多時候,即便你的判斷是正確的,但如果timing不對,事情的結果依然是錯誤的。所謂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能否恰到好處地把握這一點,就是對你判斷力的一個考驗。
要做成一些事情,除了上述的四大能力,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但如果以上四種能力基本具備了,就有了做事情的基礎,也就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漸行漸遠,走進更好的人生風景里。
中國勵志人物篇三
永遠執著的美麗
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盡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系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詞匯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并列。
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合采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現,這位享譽世界、功勛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系。
那是我在這次采訪中惟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么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愿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
袁隆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游,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里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可見那片花艷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是艱難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結下不解之緣。 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村時,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向往的最美的夢境? 現實中農村的落后、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后悔,我這個人有點‘癡’,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卷全國的饑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他義無反顧一頭栽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么不是圍著雜交水稻而運轉。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為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著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檢查了14000個稻穗。
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遇到到的磨難都曾經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實消磨一空;但作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著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著一項,3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對于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么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后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云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仆仆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數據,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一再聲稱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趕著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甚至夢里,全是稻子…… “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兒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
【中國勵志人物】相關文章:
1.中國青春勵志人物
2.中國勵志人物素材
3.感動中國勵志人物
4.中國勵志人物故事
7.中國當代勵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