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
多做一些模擬試題能幫助你學習信息管理導論課程。以下是陽光網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供大家參考!
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一)
1.信息的定義:
本體論信息——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其中
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研究的對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質客體,也包括主觀的精神現象。
運動——泛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包括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思維運動。社會運動等。
運動方式——事物運動在時間上呈現的過程和規律。
運動狀態——事物運動在空間上所展示的形狀與態勢。
2.在任何慣性系統中,若真空光速C不變,則物體質能M與能力E之間滿足關系式,E=MC2 以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質能轉換關系式”為例,解釋什么是語法信息,語義信息,語用信息。
(1)如不知每個字母或數字符號所代表的事物的含義,那么,我們獲得的只是“有關字母或數字的一種特定的排列方式”的信息,即語法信息。
語法信息——主題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的形式化關系,是最低層次的認識論信息。
(2)如果我們知道了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真空光速,則從公式可以獲得質能的轉換關系的語義信息
語義信息——主體所感知或表達的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的邏輯含義,是較高層次的認識論信息。
(3)通過公式可以進一步了解到:通過改變原子核的質量分布可以獲得巨大的核能時,我們便獲得了關于E=MC2的語用信息
語用信息——主體所感知或表達的事物運動狀態與方式相對與某種目的。是最高層次的認識論信息。
3.闡釋“信息鏈”中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情報之間的關系
事實——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客觀映射
數據——事實的數據化、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
信息——數據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識——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評價的結果
情報——運用知識的能力
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情報5個連環組成了“信息鏈”
在“信息鏈”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屬性的;信息的上游是面向認知屬性的;作為中心環節的“信息”既有物理屬性,也有認知屬性,因此成為“信息鏈”的代幣稱謂。
4信息的屬性
(1)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2)產生的無限性和獲取的相對性
(3)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性
(4)利用共享性
(5)產生和利用的時效性
(6)對物質載體的依附性和獨立性
(7)可加工和開發性
(8)整體性和層次性
(9)信息的可偽性(1.失去與源物質的直接聯系后,人們容易憑主觀想象來認識、理解信息,容易產生虛假信息,盲人摸象。2、認識能力有限或動機不純,如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
5.按層次及加工集約程度分為四次信息源
(1)一次信息源——本體信息源
(2)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
(3)三次信息源——再生信息源
(4)四次信息源——集約信息源
三次文獻
(1)一次文獻——原始文獻
(2)二次文獻——工具書
(3)三次文獻——綜述
信息源與信息資源的關系
(1)信息源不等于信息資源
(2)信息源是蘊含信息的一切事物,信息資源則是可利用的信息集合
(3)信息資源可以是一種高質量、高純度的信息源,但信息源不全是信息資源。
(4)信息資源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信息世界中與人類的需求相關的信息
(5)信息資源是可利用的信息,是在當前生產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所開發與組織的信息
(6)信息資源是通過人類的參與而獲取的信息,人類的參與在信息資源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6、信息管理的定義、要素、原則
(1)信息管理的定義:國家、組織和個人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綜合運用技術的、經濟的、政策的和法律等各種手段,對信息活動中的信息、人員、設備、資金、產業和結構等各要素從過程,系統和環境的不同角度實施有效,全面的管理。
(2)信息管理的職能、要素、環境、原則
職能(廣義):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協調、服務。
職能(狹義):信息用戶需求分析與管理、信息采集與獲取、信息傳輸管理、信息加工管理、信息系統管理、信息服務管理、信息政策法規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中人力資源管理 要素:主體、客體、目標、方式、環境
環境(廣義):內部環境(人員構成、資源建設、管理機制),外部環境(國家政策法規、信息技術、經濟水平、地理時空布局、社會人文影響)
信息管理的原則:服務原則,時效原則,準確原則,經濟原則,系統原則。
7.什么是信息組織(或稱信息控制,信息管理的運作過程)
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進行揭示和描述,使信息從無序到有序,將信息轉化為信息資源,以利于用戶的查詢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信息組織的必要性和目的:
原始信息本身并不能產生價值,只有將其有效組織才能產生價值。要有效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必須采取相應的方法對信息加以控制盒處理,其中信息組織是關鍵措施之一。
目的——建立信息的收藏系統和檢索工具,方便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信息組織的特征:
(1)依附性:依附于對信息的揭示,加工,存儲,檢索,開發利用等過程中,是一種方法,不可能獨立存在。
(2)增效性:通過對信息的組織,可以增加信息檢索,開發利用的效率
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二)
8.信息組織的分類方法
(1)等級列舉式分類法
一種直接體現知識分類的等級制概念標識系統,將所有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概念一一列舉。并按概念間的等級、從屬關系分別賦予相應的分類號。又稱體系分類法、枚舉式分類法。
(2)分面組配分類法的原理以及欲對體系分類法的改善分面。
分類是按事物的屬性來進行的。用一種屬性作為分類特征,就可以區分出一組類目。對同一事物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屬性作為分類特征來區分,因而可以產生許多組類目。
1、標引專指。通過基本概念的組配,充分揭示復合主題。
2、標記表達性強。可以表達出主題成分所屬的分面,便于根據不同的需要調整組配次序。
3、對科學發展適應性強,可以通過組配方式表達新產生的復雜主題。
4、類表篇幅小,便于管理。
(2)分類表中為什么要設復分表?復分表的種類?
復分表的作用:1)、縮小類表的篇幅。2)、加強類表的伸縮性。3)、增強類表的規律性。 種類:1、通用復分表2、專用復分表
(3)網絡信息分類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網絡分類的特點:1)體系結構簡明,便于網民操作;2)以主題聚類為主,學科分散,便于網民理解;3)突出生活性類目,淡化學科性類目,貼近網民生活;4)多角度重復列類,增加檢索途徑;5)類名措辭時尚,具有吸引力;6)采用超文本鏈接技術,實現任意跳轉;
7)系統維護及時,隨時增、刪、改;8)多數類目按用戶使用頻率的高低排列在同一個劃分等級中。
網絡信息分類的問題:1)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基本大類的設置不夠科學,知識覆蓋不全;2)類目之間缺少邏輯性,隸屬關系混亂;3)類目界限模糊,類目設置隨意性太大;
4)類目名稱不規范,不能確切地概括類目的.內涵5)動態性過強,缺乏相對穩定性;
6)不同搜索引擎體系不同,不利于交流;7)界面廣告太多,過于商業化。
(4)自動歸類的方法有哪兩種?
1、自動歸類2、自動聚類
9.信息組織的主題方法
是指以表達主題內容的詞語作檢索標識,以字順為檢索途徑的一種標引和檢索方法。第一部標準的標題表《美國國會圖書標題表》1909年誕生以來,主題描述語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近百年以來,主題語言經歷了從標題法到元詞發,敘詞法、關鍵詞法的演變過程。
其發展趨勢是——先組式語言向后組式語言發展,從例舉式語言向組配式語言發展,從人工操作箱自動處理發展。從受控語言向規范化語言與自然語言并用發展。
10、敘詞語言對語義關系的揭示方法(敘詞的語義參照系統)
11、信息檢索效率評價
信息檢索效果是指信息檢索各項性能的滿意程度,主要指標有含金量、查準率、漏查率、 誤撿率4項指標。這4項指標于20世紀50年代由國外專家提出,經不斷改善,現已成為信息檢索常用的重要的指標。以下表來定量描述信息檢索效率(見表)
查全率 = 檢出的相關文獻量 / 文檔中相關文獻總量
= (a / a+c )X 100%
漏檢率 = 未檢出的相關文獻 / 文檔中相關文獻總量
= ( c / a+c ) X100%
誤檢率 = 檢出的非相關文獻 / 檢出的文獻總量
= ( b / a+b ) X100%
12.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定義、類型。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定義:是對政府部門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和信息活動的科學管理。 它包含兩個方面:
1、對政府信息本身的管理,即對政府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反饋和利用的過程;
2、對涉及政府信息活動的人員、組織、政府信息、技術等的管理。
政府信息的類型:(1)政府公開信息—— 完全對社會公開的信息
(2)政府共享信息—— 在指定系統或部門間共享的信息,如財政部與銀行之間
(3)政府內部信息 —— 在本系統本部門內部共享的信息,如內部會議紀要。
(4)政府密級信息——對某些特定個體開放的信息,如國防建設、外交政策等。
以上是陽光網小編與大家分享的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看過“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的人還看了:
【信息管理導論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