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的課后答案(精選6篇)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論語》曾進入我們的小學、中學等課本。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帶來《論語》的課后答案。
《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A)?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B)。”(《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文中A處和B處應該填的句子分別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孔子教給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
3、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寫出三個出自上文中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B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生氣,發怒;迷惑;凋零;胸懷寬廣
4、
(1)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2)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意對即可)
5、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賢思齊 死而后已(填3個即可)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2
1、《〈論語〉十則》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里有借鑒的.意思)。”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寫)
4、從選文中摘出兩個現在仍然在用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了上面文段,請你談談懂得了哪些學習方法或者哪些修身做人的道理?(至少說出兩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學習方法;學習的態度;修身做人即個人修養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任重而道遠
4、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略”。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3
【小題1】《論語》是 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2分)
【小題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3分)
(1)不亦說乎 ( )
(2)誨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小題3】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死而后已( )
【小題4】解釋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A.學而時習之B.誨女知之乎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驅之別院【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題1】略
【小題2】略
【小題3】略
【小題4】C
【小題5】略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文學常識知識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即可。《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學家。他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認知能力。
點評:文學常識主要是考查考生對課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內容、作品人物的識記情況和相關文體知識、文化常識的了解情況。
【小題2】試題分析:(1)句中“說”讀“yuè”通“悅”,愉快、高興;(2)句中“女”“rǔ”通“汝”,讀你;(3)句中“知”讀“zhì”通“智”,明智、聰明。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點評:由于古代漢字不太豐富,為了滿足語言表達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采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它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小題3】試題分析:“慍”是“惱恨、怨恨”的意思;“罔”是“迷惑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詞語“置若罔聞”中是“沒有、無”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是“危險”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除了當“停止”的意思講外,還有“已經、后來、過”等意思,如“時間已過”。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4】試題分析:A項中的“之”是“代詞,它們,指已學過的知識”;B項中的“之”是“代詞,指孔子的訓言”;C項中的“之”是“助詞,用作書面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D項中的“之”是“代詞,指代蛤蟆”。所以,應選C項。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考查文言文的虛詞,一般有“之”“于”“而”“以”“其”“為”“乃”“焉”等,平時我們要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熟知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不離句,理解文言虛詞也是這樣,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譯翻譯就感知出來了,這樣才不至于死記硬背。做本題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幾個備選項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然后選出符合要求的選項。
【小題5】試題分析:翻譯句子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翻譯(1)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溫→復習;而→順接連詞“可以”與現代漢語中作為一個詞講的“可以”不一樣,在這里“可→可以;以→憑借”的意思;為→做。翻譯(2)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其→他們的,指上文“三人”的;而→順接連詞,相當于“就”;從→跟從、遵循,這里的意思是學習。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于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4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語。
(1)是知也(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死而后已( )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2、翻譯下列句子。
(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談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讓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知”通“智”,聰明。
(2)多次反省
(3)停止
(4)誠實信用
2、(1)年歲寒冷,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后萎謝的道理。
(2)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3、學習和思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廢。
(意對即可)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5
1、本段選自____________ ,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孔子,字____________,是我國古代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劃線字注音并解釋其含義。
(1)吾日三省吾身( )
(2)傳不習乎( )
3、翻譯下列句子。
(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4、課文很多語句都已成為成語,請找出來兩個,并用它們各造一個句子。
(1)
(2)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什么?有什么現實意義?
參考答案:
1、《論語十則》、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xǐng)對自己言行的反省與檢點
(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3、(1)對于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2)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
(3)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4)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
4、見賢思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遠、成人之美等。
造句“略”
5、先行而后言,勇于實踐,敏于創新,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論語》的課后答案 篇6
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體會
B.學而不思則罔 罔:迷惑
C.及魯肅過尋陽 過:到
D.但當涉獵涉獵:全面廣泛地閱讀
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結友而別
②安陵君其許寡人 ④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請你至少寫出出自以上選文的三個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現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辭以軍中多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提倡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孫權認為,學習“但當涉獵”。關于學習,你又有怎樣的體驗?請簡要述說你的觀點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C
3.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吳下阿蒙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待)(寫出“刮目相看”也可)
4.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呂蒙拿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5.(開放題,能陳述自己的觀點,語句通順即可)
示例:我的體驗是,既要廣泛涉獵,也要學思結合。對一般文章要廣泛涉獵,才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對文化經典要邊讀邊思,認真品味,才能領會其中精要。這樣,才能做到學有所獲。
(意對即可)
【《論語》的課后答案】相關文章:
論語十則課后練習及答案12-09
《論語》十二章課后題及答案04-30
《論語十則》課后同步練習題及參考答案12-09
口技課后答案12-09
《社戲》的課后答案12-08
《社戲》課后答案12-09
心聲課后答案12-09
《雪》課后題及答案11-22
《晨讀》課后習題及答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