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原理》期末試題及答案
美學原理講述了美學在整個哲學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系。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美學原理》期末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美學原理》期末試題
一、填空題
1、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產生于 , 國的 “美學之父”,他在 年發表 ,《 》中首次使用了“美學”這一概念,1750年,他出版了《 》第一卷。
2、從古希臘到20世紀初,在審美發生和美的起源理論中,先后出現過 、 、 等傳統學說,20世紀以來在西方影響最大的審美發生學說是 。
3、自然美的主要特點是側重于 ,以自然原有的 直接喚起人們的美感。但自然美不決定于 ,而決定于 。
4、藝術美的構成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 ) 對現實的再現,其二是 ( )對現實的情感、評價和理想的表現,是( ) 與( ) 、( ) 與( ) 的有機統一。
5、人們將感性的審美經驗升華到理性的思維高度,在美的形態方面可以分為現實美和藝術美,在審美形態上可以分出 ( )、 ( )、( ) 、( ) 等不同類型,前者側重( ) ,后者偏重 ( )。
6、審美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審美心理,或者叫做( )、( ),它是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時,所產生的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
7、廣義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包含人類創造的一切( ) 、( ) 和( ) ,主要包括( ) 、( ) 、 ( )三大系統。
8、美育又稱( ) ,其核心和主要途經是( ) ,它在本質上是一種( ) 。
二、名詞解釋
1、美學思想
2、“巫術與圖騰崇拜說”
3、現實美
4、造型藝術
5、優美
6、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三、問答題
1、 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有哪些?
2、為什么審美的發生是“多元決定”的?
3、自然美和社會美的主要特征及審美意義?
4、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
5、優美與崇高的區別。
四、辨析題
1、審美的主體是主觀的,審美的客體是客觀的。
2、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美已經存在。
《美學原理》期末試題答案
一、填空題
1、18世紀、德、鮑姆嘉通、1735、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美學
2、摹仿說、生物本能說、游戲說、武術與圖騰崇拜說
3、形式、感性形式、自然的感性形式、自然和生活的客觀聯系
4、藝術形象、藝術家、主觀、客觀、再現、表現
5、優美、崇高、悲劇性、喜劇性、客觀存在、主體感受
6、審美經驗、審美感受
7、物質財富、精神產品、社會制度、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8、審美教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
二、名詞解釋
1、美學思想
主教材第2頁
2、“巫術與圖騰崇拜說”
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以來,審美發生與藝術起源的"巫術與圖騰崇拜說"成為西方在審美發生與藝術起源問題上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巫術說認為,神話、歌舞等在內的原始人類文化現象都是巫術儀式或巫術習俗的組成部分,因而原始藝術最早是作為一種巫術手段,為保證原始人獰獵成功而舉行的巫術儀式。巫術說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和他的名著〈金枝弘圖騰崇拜說認為,人類審美發生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活動。所謂"圖騰"(totem),就是被遠古人類看作是一個氏族的標志或象征的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圖騰崇拜是人類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是人類社會早期一種混沌未分的文化形態。圖騰崇拜說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美國著名美學家托馬斯·門羅和他的〈藝術的發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論〉等。
我們認為,人類審美與藝術的產生最初確實是與巫術和圖騰崇拜有密切聯系的。但審美與藝術起源于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理論又不十分正確,因為原始時代的巫術活動是直接和當時原始人類的生產勞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作為原始文化的圖騰歌舞、巫術禮儀曾經延續了一個非常長的歷史時期,這些原始藝術雖然具有很強的巫術動機或目的,但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活動。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平和人類早期認識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自身,更無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術,使得巫術與原始社會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都有了密切的聯系。因此,關于藝術的起源盡管有上述種種說法,但最終還是應當歸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3、現實美
見主教材第39頁
4、造型藝術
答案見主教材77~121頁
5、優美
見主教材第123~127頁
6、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見主教材第144~151頁
三、問答題
1、 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有哪些?
見主教材第5~6頁
2、為什么審美的發生是“多元決定”的?
見主教材第32~35頁
3、自然美和社會美的主要特征及審美意義?
見主教材第42~45頁、第46~50頁、第67~68頁
4、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
見主教材第80~81頁
5、優美與崇高的區別。
見主教材第128~130頁
四、辨析題
1、審美的主體是主觀的,審美的客體是客觀的。
答案要點:不對。審美發生其實也標志著審美主客體關系的確立。作為審美活動主體的人與
作為審美對象的客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勞動創造了人,勞動使得人和自然界區分開來,從而有了主體和客體之分。伴隨著人類生產勞動實踐的歷史進程,主體(社會的人)和客體(自然界)之間,才逐漸形成了包括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等等在內的各種現實關系,審美關系也是主客體價值關系中的一種。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審美意識;作為審美客體的審美對象,也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觀事物,而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由與人為敵或與人無關的自然轉變成"人化的自然"。所謂"人的對象化",則是指人在生產勞動實踐中,通過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使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中體現出來。因此說,審美客體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
總而言之,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都是人類漫長實踐活動的產物,它們是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實踐創造了人的對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為審美客體;另一方面,實踐又創造了對象的主體,主體的五官感覺也相應地被"人化"而產生審美感受。與此同時,也是實踐使得主客體之間發生了關系,并進而形成了審美關系。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積淀在審美關系中,體現在客體便是審美價值的產生,體現在主體便是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感受的形成。顯然,審美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不僅是客體的自然屬性;審美價值不是主觀的產物,但它又并不是與主體無關。審美價值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實踐基礎上主客體的統一。因此,我們說,主體的審美感受和客觀世界的美,都是人類漫長實踐活動的產物。
2、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美已經存在。
答案要點:不對。理由見主教材第41頁。
【《美學原理》期末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