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的論文
摘要:《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必修課,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面臨著新的變革,只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和網絡教學資源,以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絡資源為基礎,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才能顯著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能力;網絡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培養非計算機專業人才計算機能力的主要途徑。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計算機能力已成為人才能力素質與文化修養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各個環節面臨了新的挑戰,只有充分利用網絡改善教學手段,改革考查考試方式,實施考教分離的網絡考核機制,才能提高非計算機專業人才的計算機能力。為此,本文將對網絡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大學計算基礎》教學的改革,全面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集計算機知識、應用、技能為一體的公共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快速、準確地獲取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動態等信息,進而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術的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存在著以下的致命問題:
1、傳統的講授模式,缺少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要求;
2、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能突出計算機的使用性;
3、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不能反映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新技術。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經過實踐探索,采取了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和網絡教學資源,以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絡資源為基礎,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達到對傳統教學進行補充、拓展和優化,進而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幾個主要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中的四大要素。網絡環境下創建的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所提供的豐富的、系統組織的結構化的學習資源,通過其主動的、積極的意義建構的方式實現相關知識的建構,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重點解決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等問題。
1、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的基本方法
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的基本原則是以傳統教材為基礎,以網絡教學資源為補充,以解決傳統教學的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規劃不夠系統為目標,達到提供充分滿足個性化學習的相關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為此,我們在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問題上,首先以對傳統教材進行拓展補充的拓展性原則為指導,分析傳統教材教學內容的不足,確定應選題材的范圍框架;其次,充分考慮非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原則,按照專業知識的系統化要求,對應選題材做進一步篩選;第三,根據上述篩選結果,確定關鍵字,利用網絡搜索引擎進行教學資源搜索,獲得初步的網絡教學資源。最后,對所獲得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精選。精選教學資源應注意遵循時效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既要充分考慮到教學資源的時效性,選擇最新資源,以使學生學習到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又要關注教學資源的體裁、主題的多樣性,使學生能對學科領域的文獻體裁和風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2、教學環境的創設
創設教學環境的基本原則是以網絡課件、網絡教學資源作為傳統教材的補充和拓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進而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目的。
為此,首先應根據教學需要對選定的素材進行整理工作,并根據選材的知識、內容等特點進行系統化的組織。其次,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和教學需要,對整理組合后的教學資源,通過網絡課件、網絡課程以及教學網站等形式進行具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環境創設過程中,要加強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既要確保網絡資源可以隨時被更新、替換,充分體現其時效性,也要力求簡潔生動、突出重點,便于學習理解,更應關注課程、學生、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的根本原則。
3、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選擇
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選擇是最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的關鍵因素。其基本原則是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按照設定的改革目標,《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模式可以采用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上資源三大資源為基礎,以網絡課程為補充、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網絡課程自學為主體等多種教學模式,達到整體優化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改革目標的目的。此外,在課堂教學、課程安排、評價方法等多方面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真正體現自主建構的建構主義學習觀。
對于學生的學習模式,可以采用“個性化”學習、“探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交互性”學習、“選擇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達到真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計算機的實際能力。
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教學實踐表明,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以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絡資源為基礎,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效的加強了學生實際操作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有效的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顯著的提高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白江. 網絡環境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D].西北師范大學, 2007.
[2]杜雅麗.關于網絡教學模式的探討[J]. 甘肅科技縱橫, 2006,(02).
[3]程紅軍,程紅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的探討[J]. 福建電腦, 2007,(04) .
[4]左明章. 論教育技術的發展價值[D]. 華中師范大學, 2008.
【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