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期末復習「總指導」
《課程與教學論》是基礎的課程,若要學習成績好,打好基礎是必須的,同學們還是要用心去學才能學好《課程與教學論》。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總指導】 期末復習指導,歡迎大家學習參考。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總指導】 期末復習指導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教學概念的掌握以及它們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的程度,對課程與教學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教學的概念
識記:
課程(P2;P3);教學(廣義、狹義;P6)
理解:
課程概念的分析;(P3-4)課程概念的不同層面(P5)
2.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理解: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P10-11
3.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方法
識記
調查研究法P17;觀察研究P19;實驗研究法P20;
人種學研究法P23
理解
調查研究法的作用與程序;觀察研究的作用與程序;實驗研究法的作用與程序;人種學研究法的作用與程序
第二章課程與教學的基礎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于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影響課程、教學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以及對影響課程、教學的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的基本理論的掌握。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心理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識記:
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P30; 斯金納學習四規律P30;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P31;先行組織者P32;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P32;建構主義教學四大要素P33;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P34
理解:
心理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因素P28-29;影響課程、教學的心理學派別及主要觀點
2.社會學對課程、教學的影響
識記:
影響課程、教學的社會學派別、代表人物P36-38
理解:
影響課程、教學的社會學派別的主要觀點P46-47;社會制約課程、教學的維度
3.哲學對課程教學的影響
識記:
實用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P42
理解:
哲學對課程教學的影響因素[哲學目的論、價值論以及知識論都在影響著學校的課程、教學問題。P 40-41];
實用主義課程、教學觀;P47
影響課程、教學的哲學派別及主要觀點p47-48
第三章 課程設計
考核目的:
通過考核,了解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理論把握當代課程設計發展趨勢的能力。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設計的含義、基本要素及發展趨勢
識記:
課程設計的基本含義P50;課程設計中涉及的基本要素(5個方面,P50-52)
理解:
課程設計中的課程目標要素P50-51;當代課程設計的發展趨勢(4個方面,P52-53)
2.課程設計的取向
識記:
課程設計的六種取向P71
理解:
學術理性主義取向的含義和特點P71;認知發展取向的含義和特點P71;人本主義取向的含義和特點P71;
應用:
結合我國不同時期的中小學課程,分析課程取向上的特點
答題要點:
新一輪課程改革基于對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關系的辯證認識,在課程的設計取向上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具體表現在:
1) 增強課程的適應性
我國以往的課程設計采取的是集中統一的模式,課程結構上學科課程一統天下。這樣忽視了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忽視了不同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容易造成學生片面的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把課程結構的調整作為課改的具體目標之一。
2)體現基礎性與探究性
在當今信息時代的條件下,基礎教育無力再扮演將未來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角色,而必須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定位。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 “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突出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范例性,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校教育時間內學習最具生成性的內容;此外還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終身學習的能力。
3)注重學生發展與貼近生活實際
新課程在新的基礎學力觀指導下,課程目標下設三方面的分目標,具體規定了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使學生不僅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而且了解、體驗、掌握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同時形成健康向上的、科學合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課程綜合化是當前國際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 新一輪課程改革將綜合課程置于課程結構的重要地位。“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3.課程設計的模式
識記:
課程設計模式的概念P72;課程設計的四種典型的模式P72
理解:
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特點、評價(特點參見72頁小結;評價見P59-60,優缺點);過程模式的代表人物、特點、評價(特點參見72頁小結;評價見P61-62);集體審議模式的代表人物、基本特征和評價(特點參見72頁小結;評價見P63-64)
4.我國課程設計的發展歷程及展望
識記: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我國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特點(P66);
我國現階段課程設計取向上的特點(4個方面,P68);
我國現階段課程設計體制、模式上的特點(關注實踐、集體審議的特點。P70)
理解:
我國課程設計的歷史發展過程;
課程設計取向上表現出的增強課程適應性特點(P68)
應用:
運用課程設計的理論,分析現階段我國課程設計的特點(P72)
第四章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教學目標不同類型的特征及設計原則、方法的掌握,對新課程目標特征的理解,在新課程背景下把三種目標模式應用到課程與教學實踐中的能力。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概念、類型、意義
識記: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P98);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類型(P98)
理解: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意義(4個方面,P76)
2.行為取向的課程、教學目標
識記:
行為取向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含義;P77
行為取向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倡導者泰勒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及兩個“過濾”器(P78-79);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的三大領域及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目標表述的要素(P79-80)
理解:
行為取向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功能(4個方面,P77-78);
泰勒課程目標理論及評價(P78-79;評價分為優點和不足);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意義與弊端(P81-83);
行為取向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的步驟(4個方面,P83)
3.生成性課程與教學目標
識記:
生成性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概念及倡導者(P99)
理解:
生成性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意義(P88)
答: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生成性目標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是學生和教師由內在的價值觀引導的關于經驗生長的方向感
4.表現性課程與教學目標
識記:
表現性課程與教學目標及倡導者(P99)
理解:
表現性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意義(P91-92)
答:表現性目標是指學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表現性目標描述了一種教育“遭遇”:它識別兒童將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兒童將要處理的問題、他們將完成的任務;但它不指定他們從遭遇、環境、問題或任務中學習了什么。一個表現性目標既向教師、也向學生提供了一份請貼,邀請他們探索、追隨、或集中爭論他們特別感興趣或對他們特別重要的問題。一種表現性目標是喚起性的,而非規定性的。
應用表現性目標時,人們期望的不是學生反應的一致性,而是反應的個性化、多樣性。
情境的評價工作并沒有某種共同標準,而是以創造出來的產品為基礎,揭示其獨特性與重要意義。
在綜合實踐活動、音樂課的教學中,以及一些語言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借鑒使用表現性的目標制定。
5.我國新課程目標的特征
識記:
新課程培養目標(P93)
理解: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征(P99)
答:在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新課程的目標體系表現為:
1.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視一向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基礎知識是學會學習的基礎,是學會做事的基礎,是形成人的整體智能結構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
在新課程目標中增加過程與方法這一緯度,是本次課程改革重要的增長點之一。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培養,而不僅僅注重行為的結果,這一目標宗旨對素質教育中提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很好的呼應。為此,很多學科課程目標都把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做事作為重點部分,并加以詳細陳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新課程目標新增加的一個緯度,說它新是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形式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真正滲透到各科的具體目標之中,創造情境幫助學生主體性的體驗、建構。
第五章課程與教學內容
考核目的:
通過考核,了解學生對有關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理論知識深入理解和分析現有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選擇和組織方面的問題的能力。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意義
識記:
課程與教學內容選擇的幾種取向的名稱(P102-103,三個方面)
理解:
“課程與教學內容即教材”的含義和特點(P102);
答:課程與教學內容即教材,這是一種比較早、影響相當深遠的觀點,也是比較傳統的觀點。即將課程與教學內容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這些知識采取事實、原理、體系等形式。這種觀點有利于考慮到各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使教師與學生明確教與學的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工作有據可依,但是,也就會順理成章地把課程與教學內容看作是事先規定好了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學習內容是由外部力量規定他們必須接受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課程與教學內容即學習活動”的含義和特點(P104)
答:課程與教學內容即學習活動, 這是一種更新的觀點,它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系上。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 ,特別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當今,“學習活動”這個術語在課程領域里使用得相當廣泛。 總之,在現代課程意義的背景下,認為課程僅僅是教材已經遠遠不夠了。
2.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與原則
識記:
課程與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包括哪幾個方面(4個方面;P108-111);
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遵循的原則(4個方面;P112-113)
答:1.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主要依據
2.必須適應學生的需求及興趣
3.注重內容的基礎性
4.應貼近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
理解:
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與身心發展水平(P109);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依據內容本身的性質(P111);
應用:
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分析課程與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與原則(注意結合具體的課程進行分析,既要分析依據又要分析原則)
3.教師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調適
識記:
課程標準(P114)
答: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最基本的依據。一般來說,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是國家對學生學習本學科必須達到的標準的統一要求。
教材(P115) 課程資源(P116)
理解:
課程標準的處理(P119)
答: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最基本的依據。一般來說,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是國家對學生學習本學科必須達到的標準的統一要求。在我國,課程標準不僅是編寫教材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師可以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教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明確所教課程的目標、要求,掌握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規劃內容的序列安排,確定教學的大致進度。在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課程與教學內容的規定更加富有彈性,我們按照學段要求,規定了每一個學段的課程內容。這對教師所應有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調適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能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處理教學內容。
應用:
教材的選擇與研析(P119)
答: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不必局限于給定的內容和結構。盡管成套教材有個好處,就是教師不必承擔開發課程的工作,但正因為如此,它可能不適合特定學生的特定的學習情況,如資料中的語言也許不是當地的語言,或內容與學習者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情景關系不緊密,或編排結構不適于某一地區的某一學校的某一群體學生學習。因此,對統一的教材要有一種批判選擇的態度,對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心中有數。即使是面對國家審定通過的權威的教材,教師也要考慮自己學生的特點和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責任重新考慮選擇和組織相關的教學內容,根據具體情況更動、修改或加以補充,以便最好地適合于自己的情景。
課程資源的選擇和應用(P119)
答:課程資源是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它包括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等。課程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優劣,都有賴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存在于學校,同時也存在于家庭和社會,不僅存在于現實的物質世界,還存在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選擇和應用方面,教師首先要充分的開發和運用文本資源。其次,要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和開發信息化的課程資源,再次,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
第六章課程組織
考核目的:
通過考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組織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結構上的變化,以分析和指導課程實踐。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組織概念、要素與原則
識記:
課程組織(P123-124);[是根據一定的組織原則,--------------以達成學校的教育目的]
課程要素的含義(4個方面,P122)[課程組織的要素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技能、價值觀。]
理解:
組織和呈現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即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的含義及特點](P150-151)
應用:
運用常見的課程組織要素,分析某門課程的某一單元的內容結構(從4個要素進行分析)
2.課程類型及其特點
識記:
泰勒的課程分類(P126);[包括4類]
分科課程的含義及特點(P127-128,優缺點);
答:分科課程強調各門課程各自的邏輯體系,教學以各個學科知識為中心分科進行。其弊端是:以科學分類為基礎,固守分科課程的原有體系,容易導致學科數量的無限膨脹;過于重視各門學科各自完整的內容體系,使得各學科之間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廣度;以知識的邏輯體系安排課程,忽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課程與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分離,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合課程的含義(P128);
答:綜合課程有意識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去考察和探究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
綜合課程的分類(P129);
答:根據各學科知識綜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綜合課程劃分為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三種形態。
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的含義(P129) ;
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的含義(P130) ;
必修課程的含義(P131);
選修課程的含義(P131-132)
顯性課程的含義(P133);
隱性課程的含義、特點及內容(P133,特點有4個方面)
3.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
識記:
課程的橫向結構的概念(P134);
科目整合理論的含義(P136);
三種課程內容組織方式(P138)
理解:
工具類、知識類、技藝類學科的比例關系(P135);
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與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P135);
直線式課程與螺旋式課程的含義及特點(P141-142)
應用:
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課程的整合。(P136,主要有三種)
找大學生試題及答案,就到學生范文網 www.zheinei.com
4.課程改革對課程類型與課程結構的調整
識記: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內容(P148-149);
新課程結構調整的原則(3個原則,P143-144);
新課程結構及特點(P144-147)
理解:
新課程結構調整的詮釋(P152)
應用:
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案例(根據特點和內容設計,參見P149-150)
第七章課程實施
考核目的:
本章通過考核學生對有關課程實施及其研究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課程實施的不同層面和水平、策略以及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的成效等問題的認識,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運用理論分析課程實施問題。
考核知識點及要求:
1.課程實施及其影響因素
識記:
課程實施的界定(P182);
課程實施有哪幾種取向(P182);
答:第一種是課程實施的忠實觀。
第二種是課程實施的互動調適觀。
第三種是課程實施的參與制定觀。
影響課程實施有哪幾類因素(P182)
答: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學校與教師對改革的需要。地方、學校和教師對改革的需要程度,會影響人們實施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實施者對改革認識的清晰程度。課程實施的主體,即學校和教師關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問題的清晰程度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
3.改革本身的復雜性。改革的內容越復雜,實施起來就會越困難。復雜性可能是由于要改變的東西太多,也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內容跳躍性太大。
4.改革方案的質量和實用性。改革方案中采取的措施,方案中規劃的實用性對實施會產生很大影響。
(二)學校內部的因素
同一個改革方案可能在一個地區、一所學校成功,而在另一個地區或另一所學校不成功,這與學校內諸多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學校教育改革的基礎,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文化等都會影響課程的實施。在各種因素中,學校的校長和教師是重要的和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三)學校外部的因素
許多改革的經驗和教訓說明: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外部機構以及家長之間的關系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課程實施產生影響。學校的教育活動不只是學校內部問題,政府等權力機構對課程改革的理解與支持,對課程實施會產生很大影響。
理解:
課程實施三種取向的特點(P156-158);
影響課程實施的各種因素(P182-183)
應用:
能夠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結合三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
2.課程實施的層面及水平
識記:
課程實施關注程度的7個層次課程使用的8個水平(P166;P168)
理解:
課程實施工作五個層面的改變(P165)
3.課程實施策略
識記:
課程實施三種策略(P169-171)
答:1.從上至下的策略:是以國家和地區為中心的。采取這種策略來實施課程變革,要求學校中的其它因素要與改革相一致。否則,改革將會受到阻礙或只是暫時得到實施。
2.從下至上的策略:是相對于從上至下策略提出來的。這種策略的典型模式是綜合發展模式策略。該策略是以當地存在的問題或教師所關心的問題為起點進行變革的。
3.從中間向上的策略:學校是改革的最適當的單位,以學校作為改革的起始單位,推動改革的進程。課程改革發生的水平不同(國家的、地區的、學校的、課堂的),決定了課程實施的策略不同。
理解:
課程實施的從下至上策略的特點(P170-171)
4.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分析
識記:
有效的課程實施必須具備的條件(有6個方面,P173-175)
理解:
認識課程實施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P173),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P174)
應用:
結合課程實施的理論與自己的實踐工作,分析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初步成效、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176-182,成效3個方面;存在的問題4個方面;策略4個方面)
第八章 課程管理與校本課程開發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管理及課程管理模式、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運用校本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和開發策略分析實例的情況。
考核要求:
1.課程管理及課程管理模式
識記:
課程管理概念(P186) 中央集權型課程管理模式概念(P188)
地方分權型課程管理模式概念(P190)
理解:
中央集權型課程管理模式的優缺點(P188-189;優點和弊端各4個方面)
答:中央集權型的課程管理模式優點:
首先,它通過實行統一的教育標準,保證基礎教育質量。其次,能夠實現一種相對的教育平等。第三,有益于保證文化的統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第四,便于國家對各地區的教育進行管理控制。
中央集權型的課程管理模式弊端:
首先,它不能適應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上的懸殊差異。其次,過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課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學化的進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課程管理模式要求的過度統一性削弱了教育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
地方分權型課程管理模式的優缺點(P191-192;優點5個方面;弊端3個方面)
答:地方分權型的課程管理模式優點:
首先,它充分地考慮了地區、經濟、文化差異,使課程能與地方的經濟、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力地實現教育的服務功能。其次,有利于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發揮地方與學校的創造性。第三,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學化。第四,地方分權型的課程管理模式能保證教育實際上的平等。
地方分權型的課程管理模式弊端:
首先,全國范圍內的最基本的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各地各校培養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教育質量受到影響。其次,不利于國家對教育的宏觀上的統一控制和管理。第三,不利于教育的長期穩定發展。
混合型課程管理模式的優缺點(P193)
答: 混合型課程管理模式試圖避開集權與分權管理模式的缺點,而集兩種模式之長,對課程系統進行調控以達到最優化運行。其特點是力圖在國家統一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多樣化、靈活化和彈性化,通過統一性保證國家的教育基本質量水平,而通過靈活性和彈性化滿足地方和學校的實際需要。
當前世界課程管理的趨勢與特征(P194,5個方面)
我國課程管理體制的發展歷程(P196)
應用:
運用課程管理的理論,結合自己身邊的情況,分析我國現行課程管理狀況(P197,主要論述新課程中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權責分配)
2.校本課程開發
識記:
校本課程開發概念:P220
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者:P220
理解: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征
3.校本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
識記:
參與者因素 環境因素[o1]
理解:
理解教師、學校領導與管理者、課程專家因素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P220
理解軟性環境因素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P212)
應用:
參照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分析實例 [答題時,一定要抓住程序和影響因素來答]
4.校本課程開發的支持策略
識記:
校本課程開發的支持策略(5個方面,P213-214)
理解:
如何運用政策支持策略P213 如何運用教師專業成長策略P213-214
如何運用課程專家的支持策略P214
應用:
運用校本課程開發支持策略的有關理論分析某所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運用支持策略進行分析,參考教材P215-218實例)
第九章教學過程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基本理論知識、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與動力、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和原則的掌握程度,考核學生分析實際教學過程的階段的能力,運用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分析課堂教學的能力。
考核要求:
1.教學過程的意義
理解:研究教學過程對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P245)
2.教學過程的本質
識記:
記住對教學過程本質的幾種認識(P222-223)
理解:
教學過程認識說的基本觀點與意義P222
教學過程發展說的基本觀點與意義P222 教學過程實踐說P223
3.教學過程的功能
理解:
教學過程四種功能(P224)
4.教學過程的特點
理解:
教學過程三特點(P225)
5.教學過程的矛盾與動力及其特征
識記:
教學過程中三種矛盾(P228-229) 教學過程兩種動力(P229)
理解
教學動力的特征(6個特征,P230)
6.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識記:
教學過程有六階段(P232-236)
理解:
如何理解感知知識階段P232-233 如何理解運用知識階段P235
如何理解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階段P236
應用:
結合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分析課堂教學實例(結合教學過程的6個階段)
7.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與原則
識記: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含義P240 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原則的含義P242
直觀性與抽象性相結合的原則的含義P242
系統性與循序漸進相統一的原則的含義P243
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統一的原則的含義P244
理解:
間接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的主要觀點(P237)
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要以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是學好間接經驗知識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
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的規律的主要觀點(P238)
答: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不是任何知識的教學都能促進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發展的。
教與學相互影響、辯證統一的規律的主要觀點(P238)
答: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是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的能動的因素。
應用:
結合教學規律或教學原則分析教學實踐,思考教學實踐中遵循教學規律或教學原則的重要性 (抓住每個規律和原則的觀點來答)
第十章教學模式與方法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基本理論掌握程度及實踐應用情況。
考核要求:
1.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識記:
教學模式概念P248
答: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基礎之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模型。
教學方法概念P260 教學模式結構五要素P248
理解:
教學模式的作用(2個方面,P250-251)
2.國內教學模式及評價
識記: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P251 )
答: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為: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
自學—指導教學模式概念P252
答:自學—指導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為:提出要求—學生自學—討論,啟發—練習運用—評價,小結。教師的指導貫穿于每一個環節。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P253)
答: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擬定計劃—驗證假設—總結提高。
理解:
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及評價(P253-254)
示范—模仿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及評價(P254)
應用:
結合實際課堂教學片斷分析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通過某教學模式,對其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和評價進行分析)
3.國外教學模式及評價
識記:
程序教學模式概念(P255)
答:程序教學以新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將教學內容分成許多小步子,系統地排列起來,學生對小步子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反應,確認以后再進入下一步學習。
概念獲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P256)
答:該模式的基本程序為:識別概念—形成概念—驗證概念—分析思維方法。
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概念(P256)
答: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創立的。“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概念(P257)
答:“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非操縱的教學,教師不是直接地教學生,而僅僅是促進他們學習。這種教學活動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學生的“自主”看成教學的根本要求,以此來設計教學行為,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自我的主導意識。
理解:
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實現條件及評價(P256-257)
答:掌握學習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因材施教,使教學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根本改變學校和班級的組織,在普通的學年制班級里便可實施,因此獲得了相當廣泛的反響,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掌握學習也有許多問題需研究解決。如教學內容怎樣劃分單元才更科學、合理;教師上課前的大量準備工作,以及要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勢必增加教師的負擔;一般來講,成績較差和一般的學生比較適應,優等生則比較不適應,深化學習和擴展學習難以解決好。
“合作教育”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實現條件及評價(P258)
答:這是前蘇聯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以“合作教育學”為思想基礎,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深刻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為宗旨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關系。“合作教育”教學模式由于它強調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張師生合作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能力,因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正成為一種有影響的教學模式。在西方國家也出現了以人際關系為教學目標或手段的教學模式,如小組探究模式、社會探究模式等。
4.教學模式的改革趨勢
理解:
教學模式改革的四種趨勢(P258-260)
5.國內外的教學方法
識記:
國內常用教學方法分類(6個方面,P260-261)
國外流行的教學方法(3個,P263-265)
理解:
怎樣理解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P262)
答: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
怎樣理解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P263)
答:主要有討論法、研究法
怎樣理解發現式教學法(P263-264)
怎樣理解“掌握學習”教學法(P265-266)
應用:
分析實際課堂教學片斷中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6.教學方法的選擇
理解: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的'原則(6個方面,P267-268)
應用:
結合實例分析選擇教學方法時應注意的問題或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并說明理由
7.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
理解:
教學方法發展趨勢的主要觀點(4個方面,P271-272)
第十一章 教學組織形式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組織形式概念,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的演變,課堂管理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學生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策略的理論分析課堂教學實際的能力。
考核要求:
1.教學組織形式
識記:
教學組織形式概念(P276)
答: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系上的組合形式。
理解:
教學組織形式的功能(P276-277)
答:教學組織形式的教學功能表現在:
(1)教學組織形式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
(2)確定科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
(3)鉆研教學組織形式,有助于對教學論本身的探討
2.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階段
識記:
教學組織形式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P277-278)
記住改造班級授課制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至少四個)(共6個,P278-280)
理解:
怎樣理解貝爾—蘭卡斯特制(P279)
答: 貝爾—蘭卡斯特制:也稱為“導生制”,產生于19世紀初的英國。由教師教年齡大的學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導生”去教年幼或學習差的學生。因由教師貝爾和教師蘭卡斯特創制,故稱為“貝爾—蘭卡斯特制”。
怎樣理解道爾頓制(P279)
答:道爾頓制:學生獨立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道爾頓制”它是由美國道爾頓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試行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自學輔導式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每周進行有限的集體教學,然后指定學習內容,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在各專業課堂自學,獨立完成作業,然后接受教師考查,又接受新的學習任務。
怎樣理解分組教學制(P279)
答:分組教學制: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分組教學制,具體有能力分組、作業分組、外部分組、內部分組等形式。
3.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
識記:
班級授課制概念(P280)
答:分組教學制: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分組教學制,具體有能力分組、作業分組、外部分組、內部分組等形式。
個別輔導概念(P284)
答:個別輔導又稱個別教學,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組織形式。
現場教學概念(P285)
學校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要讓學生通過自然或社會實踐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驗證或運用理論知識,借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獨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這種在自然和社會現實活動中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便是現場教學。
復式教學概念(P287)
答: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辦法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理解:
理解班級授課制的特征和優缺點(P280-283)
答: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上課的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我國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1.有利于大面積培養人才,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效率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優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的發展和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4.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確保學生獲得系統的連貫的知識,保證教學質量
5.有利于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1.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學生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內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需要,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
4.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預先設計,不能及時吸納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學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顧學生個性的發展。
理解個別輔導的意義(P285)
理解現場教學的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P286)
答:組織現場教學要注意:教學目的要明確;準備要充分;重視現場指導;及時總結
應用:
結合實踐分析當前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重點(從4個方面進行分析。P288-289)
4.課堂管理策略
識記:
課堂管理概念:P289
答: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益,協調課堂中人與事、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系的過程。
課堂管理三方面的策略(P298)
課堂氣氛的三種類型(P298)
理解:
課堂時間的優化管理策略(P298)
答:1.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
2.把握最佳時域,優化教學過程
3.保持適度信息量,提高知識的有效性
4.提高學生專注率,增強學生的學術學習時間
優化課堂氣氛的基本方法 (P298)
答:1.多陳述性語言,少評價性語言
2.與學生平等相處。
3. 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物理環境的布置。
5.加強師生互動
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P294)
答:課堂問題行為不單是學生自身的問題行為,而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綜合起來,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師的因素
教師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現為:錯誤的觀念指導、管理失范和教學水平低下。
(2)學生的身心因素
課堂中的問題行為大量是由學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別上的差異,生理上的障礙,心理上的缺陷。學生個性方面的問題也會導致問題行為,過于內向的學生會產生退縮性行為,過于外向的學生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3)環境因素
環境影響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P295)
答:(1)運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預防問題行為。
(2)運用行為控制策略,及時終止問題行為。行為控制策略包括強化良好行為和終止已有問題行為兩個方面。①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以良好行為控制行為問題。②選擇有效方法,及時終止問題行為。
(3)運用行為矯正策略,有效轉變問題行為。①掌握課堂行為矯正的內容。②遵守課堂問題行為矯正的原則。③應用問題行為矯正的有效步驟。
應用:
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有效課堂管理應具備哪些特點【答題時一定要注意結合教學實踐】
《課程與教學論》第十二章期末復習指導
第十二章教學手段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手段的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以及在實際的教學中創造性選擇和應用一定教學媒體提高教學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1.教學手段
識記:
教學手段的概念;P300
傳統教學手段的類型;P302
現代教學手段的類型:(4種,P303-304)
理解:
理解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10個方面,P304—305)
現代教學手段的發展趨勢(3個方面,P306-307)
應用:
能在教學中適當地應用傳統的教學手段(P302-303,主要是合理使用問題)
2.現代教學手段的選擇與應用
識記:
現代教學手段選擇與應用的基本原則:(4個原則,P307-308)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特征:(3個特征,P310)
基于因特網的網絡教學:(P313)
理解:
現代教學手段的五種應用形式:(P308-325)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在教學中的主要應用模式:(P312)
基于因特網的四種教學模式:(P313-320)
答:(1)講授式教學模式
(2)個別輔導教學模式
(3)討論學習教學模式
(4)基于資源的探究學習模式
應用:
能應用多媒體計算機系統進行教學
能應用基于因特網的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教學
《課程與教學論》第第十三章章期末復習指導
第十三章教學藝術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藝術的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情況,應用課堂教學藝術的知識和技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1.教學藝術基本理論
識記:
教學藝術的概念:教學藝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藝術是指教學各組成部分的藝術,而狹義的教學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P332)
教學藝術的特征:(4個方面,P332-335)
傳統的教學藝術功能觀:(4個方面,P335-336)
理解:
教學是一門特殊的藝術(P331,2個方面)
教學藝術的創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特征: (P332-335)
雙向式教學藝術功能觀(P336)
2.教學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表達藝術
識記:
教學語言藝術的類型;(P339)
敘述性語言的含義;(P340)
論證性語言的含義;(P340)
說明性語言的含義:(P340)
描述性語言的含義:(P340)
教學語言藝術的特點:(5個方面,P338-339)
教學非言語表達的含義(P341)
非言語表達藝術的形式:(6個方面,P343-346)
副語言的含義(P343)
理解:
教學語言藝術的意義:(3個方面,P337-338)
教學語言藝術的特征的具體含義:(5個特點的具體含義;P338-339)
教學非言語表達的作用:(3個方面,P342)
應用:
應用教學語言與非語言表達的藝術指導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如何使用的問題)
3.導課和結課的藝術
識記:
導課藝術的特點:(4個方面,P346-347)
導課的方法:(8個方面,P348-351)
結課的形式與方法:(8個方面,P352-354)
理解:
導課藝術特點的含義:(P346-348,即4個特點的含義)
結課藝術的基本要求(4個方面,P351-352)
應用:
應用導課方法改進教學的實例分析:
結合課堂教學實際理解結課藝術的應用:
4.板書的藝術
識記:
板書的種類:(7個方面,P355-359)
理解:
板書藝術的作用:(3個方面,P354-355)
板書藝術的要求:(5個方面,P359-360)
應用:
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理解板書的藝術(包括作用、種類、要求和特點)
第十四章課程與教學評價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1.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原理
識記:
課程評價的概念:(P365)
教學評價的概念:(P365)
診斷性評價的概念:(P374)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P374)
終結性評價的概念:(P375)
內部評價的概念:(P375)
外部評價的概念:(P376)
課程與教學評價主體:(P367,包括7個方面)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對象: (P369,包括6個方面)
理解: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促進發展功能:(P366-367)
內部與外部評價:(除了內部與外部評價的概念外,還要參考教材P376。)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三個方面,P374-376)
應用:
應用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體與對象的理論分析實際的評價工作:(注意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與對象)
應用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分類理論分析實際的評價工作:(三個方面,P374-376)
2.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與方法
識記:
課程評價模式:(P377)
測驗的分類:(5個方面,P386-387)
檔案袋評價的概念:(P393)
課堂觀察的概念:(P399)
課堂觀察的特點:(3個方面,P399-400)
課堂觀察的類型:(5個方面,P400-402)
自然觀察的概念:(P400)
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的概念:(P401)
有結構觀察與無結構觀察的概念:(P402)
完全觀察與取樣觀察的概念:(P402)
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的概念:(P401)
理解:
目標評價模式:(P378)
CIPP評價模式:(P380-390)
測驗的特點:(3個方面,P385)
檔案袋評價的功能與意義:(3個方面,P393-394)
課堂觀察的特點:(P399)
使用課堂觀察應注意的問題:(3個方面,P403-404)
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內涵:(包括7點,P405-406)
新課程關于評價的基本理念:(4個方面,P404-406)
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的趨勢:(3個方面,P407)
應用:
應用CIPP評價模式分析新課程改革:(主要從其4個步驟進行分析,P381)
應用測驗、檔案袋評價、課堂觀察等方法進行教學評價:(抓住每種方法的特點、類型、作用等)
應用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評價工作:(主要從發展性評價來論述)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復習「總指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