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論語》讀后感

時間:2024-01-09 13:50:0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論語》讀后感15篇[熱門]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后感15篇[熱門]

《論語》讀后感1

  前幾天,我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

  這本書一共寫了三十個小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臥冰求鯉》。王祥讓我大為感動。雖然是繼母,但仍然用自己的.生命來感動她,用像生母一樣的愛去愛她。有一首詩寫得好: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論語》讀后感2

  你們知道《論語》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孔子說:“學了處做人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讀后感3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留給后人的一本珍貴的'寶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教導我們,要經常復習一些舊知識。因為我們能在溫習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新的東西,因此,溫故而知新也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辦法。

  子曰:“與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告訴我們,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是走不了的。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認為,要重義輕利。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

  《論語》是一坐知識的寶庫,希望大家都來讀,即受教育,又有所得。

《論語》讀后感4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

  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讀后感5

  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了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并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

  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于后世的人們一直有著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

  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論語》讀后感6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論語》讀后感7

  《論語》中有許多深奧的古代語言等待著我們自己去探索、解說。如孔子說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讓我們不要去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幾個人之中一定有一個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的寶貴的知識,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

《論語》讀后感8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中庸”這兩個字的。或許在現代漢語中它含有一些貶義的成分。但《論語》中所說的中庸,或者說我這里所說的.中庸,卻不是那個意思。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金山詞霸高級漢語大詞典)。個人覺得,還可以推而廣之,將中庸解釋為:不走極端,尋找矛盾雙方之間的平衡點。應該說,這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論語》讀后感9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索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索社會和生活的`具體氣質。因為世界上萬物的客觀規律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具體感受是無限的。作為一個有限的人

  人們的氣質和行為正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每次我們探索新的內容,我們都會打破原來的舊規律。孔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最難理解人性。孔子最精辟的討論自然反映了他對人性的看法。

《論語》讀后感10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他是當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教過的`學生足有四千多名,其中最著名的屬七十二賢者,比如子路、顏回、子貢等。孔子寫的書中最著名的就屬這本《論語》了。這本書講的全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條令我最難忘,那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知道就是知道,懂就是懂,這樣才能和別人進一步商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樣別人才能幫你補短。

  所以說,《論語》這本書不止是一本哲學書,更是一本鬼斧神工的巨作!

《論語》讀后感11

  以前看過給孩子買的"育靈童"全套國學經典中的論語和名家例如名牌大學導師的講解,給孩子讀時,一直有種不解其意,甚或者是篇中所講禮儀已經早已不適用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東西,與現在完全脫節的感覺,很多的幾乎是80%的部分不能理解。盡管如此,仍覺的'讀起來會有很大的收益。但是直到看到了這本書,有帝師之稱的張首輔的講解,才有如雷灌頂的醒悟。原來千年前的孔子是要向我們講述這種種的道理。如果不是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淵博的知識,很好的領悟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論語講述的如此清楚。強烈推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受益匪淺的……

《論語》讀后感12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樣做個好學君子這一問題。孔子認為君子求學應該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不僅僅為了吃飽飯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做事勤勉。

  孔子認可的是為己之學,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才能學問才是我們求學的目的。今天,我們都在討論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長學問能力。學習不僅是為了三餐溫飽,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教師要傳授學生知識,就必須使自己有更高的'學識,而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做為教師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保證自己本身的知識不枯竭,傳授學生更多的知識。

《論語》讀后感1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

  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讀后感14

  暑假,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讀《論語》。并寫出讀后感。我原本以為,論語是一部很枯燥無聊的書。可是,事實證明,我想錯了。

  我拿起《論語》看了幾頁。馬上被吸引住了。這里面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隱藏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它們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好好的去學習,把它們繼承并發揚下去。

  論語是子的杰作,是子總結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子的思想。在一天該結束時反省自己。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讀。

《論語》讀后感15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么評論。

  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作為平時作業,于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經典名句07-29

論語經典名句05-08

論語的讀后感04-03

《論語》讀后感07-20

論語的讀后感01-02

《論語》讀后感05-05

論語讀后感06-01

《論語》讀后感08-04

論語讀后感09-05

論語讀后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