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學生戀愛態度與道德規范探析論文
大學生的戀愛問題一直是高校管理者所探討的熱點課題。作為一名高校學生工作者,2014級學生自入學以來,共與學生談話900余次,其中涉及戀愛問題占總數的31. 6% .2014級學生大部分為“95后”,他們標新立異、追求自由隨意、思想開放、行動果斷,在戀愛態度與戀愛道德方面,也獨具特征。
通過初步調查發現,“95后”大學生戀愛比例呈劇增趨勢,并且逐漸低年級化; 戀愛方式由躲藏隱蔽轉變為大膽公開; 戀愛動機由精神追求向物質追求轉變,對金錢、名譽、地位的關注增加; 戀愛成活率低,戀愛悲劇急劇增加。以上問題的出現與“95后”大學生的戀愛態度和戀愛道德有很大關聯,要從根源上優化“95后”大學生的戀愛觀及戀愛行為,要從端正戀愛態度、規范戀愛道德入手。
一、“95后”大學生戀愛態度的調查
以濱州學院“95后”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抽取200名學生發放戀愛態度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87份,回收率為93.5% .通過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從大學生的戀愛狀態來看,62. 1%的大學生正在談戀愛;在37. 9%的未戀愛的大學生中,一半以上同學表示期待戀愛對象的出現; 從大學生對戀愛的重視程度來看,18. 4%的大學生把戀愛擺在首位,42. 1%的大學生把戀愛擺在僅次于學習的重要位置; 從大學生的戀愛動機來看,62. 4%的大學生談戀愛的目的是情感寄托;17. 9%的大學生通過“老鄉會”找到另一半,認為談戀愛有助于生活互助,得到關懷; 另外4. 62%的大學生談戀愛是為朋友間的攀比和炫耀。從大學生戀愛的自主性來看,79. 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具有戀愛自主權,在大學里談戀愛無需經過家長的同意,在已戀愛的大學生中,51. 2%的學生并沒有把戀愛事實告知家長;從大學生的擇偶標準來看,女生擇偶看重才華、氣質、家庭情況、責任感、相貌、健康,男生擇偶則更加看重品質、性格、才華、氣質。從大學生的戀愛表達方式來看,58. 2%的大學生選擇直接的表達方式;41. 8%的大學生依然認同傳統含蓄的表達方式,但這一群體大部分為女性。
通過對以上調查結果的分析,“95后”大學生在戀愛態度上呈以下特點:一是絕大多數大學生表現出對戀愛強烈的憧憬和向往; 二是大學生戀愛輕率化; 三是戀愛觀自由開放,貞潔觀念淡薄; 四是大學生戀愛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不愿他人參與過多; 五是部分大學生戀愛動機不單純,把愛情當做追逐個人利益的工具; 六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理智的處理戀愛與其他事情的關系。
二、“95后”大學生的戀愛道德的調查
黑格爾說過:“戀愛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因為它不僅停留在性欲上,它是一種高尚的、優美的心靈感受”.換言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戀愛行為,是高尚而神圣的。用嚴肅的戀愛道德規范要求大學生的戀愛行為,是培育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高尚道德準則的基石。
針對戀愛道德問題,以濱州學院“95后”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抽取200名學生,對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認識、戀愛道德意志和戀愛道德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認識方面,99. 86%的大學生認為戀愛應以互愛為前提,31. 8%的大學生對“愛情具有排他性”持不確定或否定態度;18. 1%的大學生對“愛情應該是持久的”持不確定或否定態度;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意志方面,關于“你若失戀,該如何應對?”的問題,70. 4%的大學生選擇“接受事實,并找出自身的原因”,21. 2%的大學生表示“不能接受,一定要找對方問清原因”,6. 2%的大學生表示“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2.2%的大學生選擇“遠離校園愛情”; 大學生戀愛道德行為方面,關于“假如同時有兩人追你,你會怎么辦?”的問題,79. 6%的大學生選擇“盡快挑選出一個合適的”;14. 2%的大學生選擇“慢慢選,不斷比較”;0. 8%的大學生選擇“樂在其中”.另外,對婚前性行為的調查中,77. 4%的大學生持不反對態度。
通過對以上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95”后大學生在戀愛道德方面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從戀愛道德認識方面來看,大學生對“互愛性”的認識比較明確,但對愛情不夠專一,認為頻繁更換戀愛對象很正常,有“愛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 從戀愛道德意志方面來看,大部分同學較為理智,但仍有少數同學面對失戀無法自控; 從戀愛道德行為方面來看,“95后”女大學生的戀愛主動性增強,且婚前性觀念越來越開放。
三、“95后”大學生戀愛態度與戀愛道德規范的引導策略
“95后”大學生戀愛道德滑坡受多種因素的作用,一是資本主義價值觀入侵,“性自由”、“性解放”的觀念取代了中國傳統的性道德。二是大學生價值觀的變遷,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大學生開始片面追求“金錢”、“享樂”、“功利”.三是審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沒落,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呈現多元化和隨意性的特點,大學生過分追求外在美、道德淪喪、責任感缺乏。四是教育因素,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被遺失的角落,學生的戀愛知識與性知識缺失,這讓他們在社會追逐“性自由”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最后是當代家庭結構,在“二孩”政策開放之前,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依然保持著4- 2 - 1的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外祖母外祖父的庇佑之下,出現性早熟、個人中心、自我保護能力差等問題。
為此,作為高校學生管理者,我們應該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 一) 端正戀愛態度,規范戀愛行為。大學生校園戀愛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戀愛應以責任為前提。大學生需根據自身特點謹慎選擇戀愛對象,尊重對方的選擇,相互關愛,減少傷害; 其二,大學戀愛不可脫離學業這條主線。大學生沒有任何物質基礎,不可被一時的興奮沖昏了頭腦。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均應排在愛情的前列; 其三,大學生戀愛應避免外部動機。大學中的愛情不受社會的污染,更應保持純潔性。作出戀愛選擇,應是理智的,經過深思熟慮后,確保戀愛源于感情而不是其他外部因素; 其四,選擇戀愛對象應減少外部因素干擾。大學生擇偶應以內在為衡量標準。首要品質,這是需要長久的考量才能獲得的認識; 第二要素是學識,戀愛是相互促進的過程,應將一個人的勢單力薄轉換成兩個人的力量,以取得更大的發展; 第三要素是優勢互補,無論是性格的互補,還是特長、能力的互補,既有利于感情的穩定,也有助于雙方取長補短; 最后,戀愛應以互尊互助為核心。“95后”大學生個人中心傾向嚴重,這一特點同樣表現在戀愛過程中。戀愛雙方在戀愛過程中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方需要無條件付出。大學生并無經濟來源,物質財富是父母給予的,任何一方無權過多向對方索要。
( 二) 嚴格執行校規校紀,引導大學生文明戀愛。加強對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夜不歸宿行為的監控力度,實行家校共建,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行為,通力合作,減少公共場合過于親密的舉動,減少未婚同居,優化校園環境,建立和諧、正向、健康的校園氛圍。
( 三) 開展戀愛觀教育,保持戀愛的純潔性。盧梭曾說:“我們之所以愛一個人,是因為我們認為那個人具有我們所尊重的品質”.高校不應一味回避愛情話題,可借助專家講座、網絡微平臺等方式,向大學生傳遞愛情的純潔性、嚴肅性、專一性,改變“95后”大學生盲目的選擇戀愛對象,功利地看待戀愛本身,隨意的對待戀愛過程等問題。同時,也應引導大學生意識到愛情雖然美好,但仍需以學業為重,合理處理學業與感情的關系,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
( 四) 開展女性自我保護教育,增強戀愛責任意識。女性自我保護教育應包括兩方面內容: 其一,理性對待愛情。女生容易被愛情的甜蜜沖昏頭腦,把愛情放在第一位,逐漸迷失自我。高校學生工作者應通過“戀愛心理講壇”、“女生對對碰”等方式,增加對女生理性戀愛引導,密切關注戀愛女生心理,避免悲劇發生; 其二,性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中,貞操觀念是倫理道德的產物,是對未來家庭或戀愛對方負責的表現。而“95后”大學生逐漸淡忘了對女子貞潔的要求。開辦“女子講堂”,分享案例、自我剖析、學習傳統禮儀,通過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幫助女生認識到婚前性行為的傷害,傳遞自我保護觀念,增強責任意識。
( 五)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嚴肅打擊垃圾文化。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作用。高校需借助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通過校園廣播、校刊校園微信平臺、微博等方式進行宣傳,需要密切注意流傳在校園中的廁所文化、電桿文化、桌面文化,禁止垃圾文化侵蝕大學生的心靈。
【95后大學生戀愛態度與道德規范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7.95后情侶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