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調研工作報告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戰略性轉變,它以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為重要基礎,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壯大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途徑。長期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立足縣情,發揮資源優勢,確立了科學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在不斷加大投入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全縣農業經濟呈現出以果品為主導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調節的農業經濟發展新路子,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2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4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95元,分別較2005年增長181.9%和122.5%,年均增長23.0%和17.3%。
一、*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發展的基本現狀
1、果業生產規模不斷鞏固提高。*具有果品生產的優越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豐碩成果,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以蘋果為主的果品生產已成為全縣農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已形成了北部優質蘋果、旱腰帶特色雜果、南部平原早、中熟及時令水果三大基地。全縣果品栽植面積達70萬畝,總產量136萬噸,總產值30.4億元。通過加快優質品種推廣栽植,積極應用物理、生物等手段,科學防治病蟲害,廣泛施用有機肥、農家肥,積極推行果實套袋等現代果業作務技術,全縣建成了30萬畝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其中15萬畝達到綠色生產標準認證。應用果實套袋等作務技術,全縣果品生產在不斷提高產量的基礎上,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全縣優果率達到75%以上,年產優質水果100多萬噸。被譽為“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是全國果業20強縣和陜西第一果業強縣。
2、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圍繞果業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帶動作用較大的龍頭企業發展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龍頭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有力的發揮了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果品有效增值。先后建成了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匯源公司等果品深加工企業,可直接消化縣內及周邊地區殘次果200余萬噸。與此同時,按照果品生產、銷售、儲藏等各個環節的需求,帶動了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全縣形成了果品生產、貯藏、運輸、包裝、信息、勞務“一條龍服務”和較完整、規范的產業鏈。全縣獨立核算專業貨物運輸公司15個,擁有大中型運輸車輛5000余輛;涂布膠帶、包裝箱、發泡網等果品包裝材料生產企業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個,全縣已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果品包裝材料生產基地;信息、科技等各類果品生產服務機構1000多家,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大型現代化果品儲藏企業15戶,倉容量30余萬噸。這些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了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順利推進。
3、市場流通日趨多元化。以市場為導向流,以效益為中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前提,流通環節是實現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結合全縣果品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實際,有計劃、有步驟的集中抓好了初級市場建設和流通平臺建設,先后建成了西北果品交易中心、*包裝材料市場等12個專業市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較好的解決了我先和周邊地區果品和農產品流通中的硬件問題。同時,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交易方式,積極打造電子交易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積極為果農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縣政府站“*公眾信息網”,開辟專門通道,快速便捷的為果品流通搞好信息支持;各相關部門和鄉鎮政府,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和手段,加強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準確掌握市場需求和價格信息,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和信息咨詢;各類果品交易信息部、果品信息服務部等果品銷售中介服務組織,常年為果農提供銷售服務。目前,全縣城鄉注冊的果行、經銷公司、果品信息部等常設的專業果品交易機構約500余家,專職從業人員1萬多名,常年為果農和客商提供果品銷售服務;果品銷售旺季,全縣約有3萬余人的兼職果品交易人員,利用農閑時間從事個體果品交易活動,成為果品銷售的生力軍,及時有力的補充了全縣果品流通力量,促進了全縣果品的適時銷售。流通設施硬件建設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高效、新型流通機制和手段的應用,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能,而且進一步積極有序地引導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經濟發展實現了歷時性跨越,以果品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得到長足發展,但是,由于受各類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相對較低,產業化經營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和完善,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在許多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一是利益聯結松散。“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是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征和特點,也就是以效益為紐帶,整個產業鏈中的相關各方形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共同分享利益,共同分擔經營風險。訂單式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等是其基本實現模式。目前,*果品從生產、儲藏、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中,還基本處于低層次的產銷合作,相互間僅以初級買賣關系為基礎,雖然存在一定的連帶關系,但依然是各自運作,利益自享,風險自擔,在整個產業鏈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連接,果品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與一體化經營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
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有較大空間和潛力。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基本處于“糧經比例”調整這種相對原始的低層次運作,雖然果品生產已經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其品種結構、作務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優化,也有部分優質水果,但總體來看,全縣果品生產仍然是結構較為簡單、特色不明顯,內在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且上市時間過于集中,難以應對復雜的市場變化。另外,全縣除果品生產發展較快外,與農業經濟相關的養殖、種植等其他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個別產業甚至嚴重萎縮,全縣整個農業產業存在結構單一,缺乏多樣性,農業經濟抵御和應對能力較差。
三、對策及建議
*地理環境相對優越,生態資源豐富,具備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加之群眾生產意識濃厚、視野開闊、接受能力較強等主觀因素,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潛能較大,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應該進一步做好以下幾點:
一要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果品生產中,瞄準市場需求,不斷強化品牌意識,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帶動和促進作用,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大力應用先進的生產手段和方式,切實提高果品質量,提升果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做大做強果品主導產業,提高品牌效應,實現果業強縣向經濟強縣的戰略升級轉變。同時,因地制宜,依據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堅持“多業并舉、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思路,積極培育發展高起點、高層次新的支柱產業,擴大主導產品領域,增加農產品的花色品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應對能力和抵御能力。
二要圍繞產業化經營,不斷加大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它肩負著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任,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從*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需要出發,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在不斷不加大對現有企業扶持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積極培植和催生新的龍頭企業,切實壯大全縣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
【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調研工作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工作報告03-26
鄉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調查報告范文12-09
寒假調研工作報告03-30
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調查分析報告12-09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查分析報告優秀范文12-09
人大調研工作報告04-02
表示農業和天氣的諺語12-06
寒假社會調研工作報告12-08
鄉鎮水產養殖工作調研工作報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