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的經歷與體會:記憶潁上
高中生活的經歷與體會:記憶潁上
在高中,日復一日的生活,學習,基本沒有什么變化,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學校從城南搬到城北,就是從高一慢慢地走到高三,就是不知不覺地一步一步成長著。迷茫,苦悶伴隨著帶有理想的每個同學,開始的精心準備的每一場考試最后也日漸變得麻木,唯一不變的就是大家始終不懈的追求。
對于我,在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時,在遭遇到某些令我感到苦悶的事的時候,在我感覺到諸事不順時,我時刻在想逃離這個乏味的,匆忙的而又令我窒息的現實世界。在學校里,我有些不情愿地聽課上的每一節課,走神對于我來說是家常便飯,聽不進去,最后課下又拼命地補習,在別人以為我勤奮用功的同時,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混日子,并且自以為心安理得。學校,是一個讓我厭惡又必須要去的地方,并且還去的特別早,似乎這一點有點矛盾,但是確實有一種強迫自己的力量逼自己必須要去。
在一周里,我最喜歡星期六,在星期六晚上可以不上晚自習,星期天早上又可以不上早自習,那是我每周都要瘋狂的一個晚上,有時叫上同學到我家來聊到晚上,深夜。我們不外乎談些校園軼事,生活上的,學習上的事,還有就是暢談理想。回想那段日子真是值得懷念呀!可是,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我會瞞著我媽說星期六晚上考試,我就不回來了。這樣,這個下午放學到晚上10點半的這段時間就是完全屬于我的時間了,高中一直以來,每次晚上放學回家,我總是特別討厭回去,有時騎著自行車騎到家門口,然后停也沒停的又騎到別處了,獨自騎著車我總能想到很多事,有時想到最精彩的時候騎到家了,心里很不甘,這自然不能算完,于是我又繞了一個遠道騎到過癮才回去。
我經常騎車去一些地方,星期六或是每次考試完,在新校區北邊的那條公路,那應該是叫環城公路,放學后向北去,騎在環城公路上再向西去,有時心血來潮時我也會走著去,或者是跑。自己一個人騎著,盡管每一次去基本上是由于有一些不痛快的原因出來,但是這也是我心情是最放松的時候,所以我很喜歡。在寬闊的馬路上,車也不是很多,在路的左邊是高樓林立的建筑,在右邊就是低矮的,冒著炊煙的農舍。我還記得在麥子收割結束后,那條路上由于焚燒秸稈而飄散的刺鼻的濃煙,即使在學校也能聞到這股嗆人的煙味,尤其是在晚上走在那條公路上,向田野望去,火勢兇猛,即使你離它很遠你依舊能感受到那種將你的臉頰映的發紅的溫度,放眼望去,火光能將你的眼睛漲的發疼。然后你會自覺地將眼睛移向黑暗的一邊。
經常向西騎去,我發現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個地方正像那些落魄的文人墨客描述的那樣,文人墨客將自己的郁悶遭遇寄情山水,抒發情志,那個地方也是一個優雅之地,四周無人,寂靜,空曠,也足以讓我陶醉其中,在闊別半年之后,我仍舊自己一人又去走了一遭,在那里并沒有讓我想見的人,主要是在過去一年里我感覺我留下了什么東西在那里,那里讓我有一種割舍不下的感覺。從第一次發現那里,到每周必去,甚至可能是一周幾次,久而久之,這似乎成為了我與它的一種約定,我必須去,因為它在那等著我。
在那里有一條河,人工修了一個木板碼頭,那木板一直伸到河中央,我騎車上木板碼頭,由于我在高處,順勢而下就到了木板碼頭,我沒有剎閘,就讓車子滾到河中央,不管它是否會停,不管自己是否會落水,在那里望著遠處流淌的河水,河對岸的楊樹,再有那凹凸不平的河壩,心情格外的釋放。(還有,碼頭現在修了木柵欄,估計是怕人掉到河里。)在一次比較冷的一天,那一天風特別大,刮得河面波光粼粼,我看河面看的出神,望著波紋滾滾的樣子,我竟分不清究竟是水波在浮動還是我在移動,我有點頭暈,特別困……幸好碼頭正對面還有一個亭子,我可以在那里睡一會兒,那個亭子叫望湖閣,這是我過去一年里從沒注意到的名字,只是今年再一次去的時候記下的,望湖閣也是我經常呆的地方,在夏天的時候那里特別的涼快,我還記得有一次我拿了一本生物書坐在亭子里背,有幾個離這里比較近的村子里的孩子來這里玩,他們走到亭子這里,幾個孩子年齡該有8,9歲的樣子,看到我在這里,變得有些窘迫,都沒有說話,只是很尷尬地不停轉悠著,我并沒有跟他們說話,只是用余光時而打量著他們,對于他們,我無疑是個大人了,其實我很清楚知道他們想干什么。到河那里去,必須經過望湖閣,而他們的小算盤就是想瞞過我脫得光光的'去河里游泳,他們想要瞞我的原因正是認為我會管他們,禁止他們,然而我沒有這樣做,我看他們的樣子多少想到自己的小時候,要知道我也是從溝里走出來的呀,多少次瞞著我媽去溝里洗澡,就被打了多少次,今天看到他們,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我也才知道自己以前企圖蒙騙我媽是多么幼稚,孩子的心或者就是那么單純,連撒謊也會顯得如此坦白。不過話說,究竟他們何時從我視野里消失,我也沒注意到,只是聽到那一聲“噗通”,才知道他們已經跳進去了。這幾個孩子也很謹慎,就只在岸邊游來游去,作為這里年齡最大的人,我不想阻止他們下河游泳,但也不能不在岸上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
就在他們走后不久,我也有種想下水的沖動,于是我把書扔向一邊,脫去鞋子,襪子,上衣和牛仔褲放在木板碼頭那里,跳下去了,我本來很煩悶,以為這種沖擊可能會讓我大哭一場,可是我卻不知道為什么會笑了出來,我也不明白我為什么想笑,其實連我為什么一開始想哭都不知道。在望湖閣和這碼頭發生許多關于我的不為人知的一面,可能就是我來這里泄憤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對這里注入了感情吧!
從望湖閣往南走,要經過凌波橋,凌波橋的兩邊是大理石平面,中間是階梯,我就騎著車從平面上去,再下來,那座橋并不大,卻很精致,美觀,橋旁邊還有很大的空地,還有一盞路燈,晚上我有時會在這拿著網球拍,自己一個人,將繩子的一端系上網球,另一端固定,拿著網球拍將網球揮走,它自己又彈回來,再揮……直到流了一身的汗,就走了。經過凌波橋之后就到了出口了,我一直都不知道這里究竟是哪里,在2012年6月8號,考試結束之后,我先回了家,拿了三罐啤酒,又去了一次,再一次去是2013年1月26日,已是半年多以后了。這一次,我不知以后是否還有機會再來,但這里已是我不可能忘卻的地方了,在我不能將自己的心里話對別人說時,在我遭遇苦悶時,在我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容身之地時,我總會想起這里,我留下記憶的地方。那里叫五里湖生態濕地公園,在潁上縣城的最西面。無人問津的地方。
我們的縣城并不很大,值得游覽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我不是愛走重復路線的人,總愛挑一些稀奇古怪的路走,有時候時間充足,在公園呆過之后,我還會騎著車繞著環城公路到八里河去,八里河是我們縣城最值得驕傲的旅游景點,那里有魚塘,我到八里河那里的村子去時,看到很多家門前都有一個比較大的魚塘,魚塘中間有一個噴水頭,有一次我適逢趕上早上去,看到很多魚塘的噴水池在噴水,水滴從塘里抽到高處,在從高處落下,落在水面,泛起細小波浪,儼然是一副下雨的景象,八里河有點類似于江南水鄉的樣子,你聽那水滴落下的淅淅瀝瀝的聲音,還有清晨樹上麻雀唧唧喳喳的叫著,夾雜著雞鳴狗吠之音,自然而然的能體會到那種溫暖祥和的感覺。
除了八里河之外,我還經常去一些地方,從潁上通向阜陽的那條路,那里車水馬龍,人們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我騎車經過很多次,那條路上有一個賣魚的攤位曾引起過我的注意,這個攤位擺放的也很有意思,就是在地上放三,五個大盆,里面養著活魚,這顯然不是合法的銷售點,而且我認為賣魚的市場眼光并不值得稱道,在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車輛,誰會單單為買幾只發腥的魚而駐足停下呢?但每當我經過那的時候,都會能碰見一輛三輪摩托車停在那里,地下擺了幾個盆子……我相信可能還是能賺到幾個錢的。
在那條路上往西走,在路的左邊,有個牌子,上面寫著“尤家花園”,字的底下是“1Km”和一個向左的箭頭,盡管標記的很清楚,可是我一開始卻并不能找到它的具體位置,繞到離它很遠的地方去了,或許是我并不能體會一千米究竟該是一個怎樣的距離,是學校操場上讓人難以忍受的千米賽跑,還是自己自以為它遠的難以觸及。就像有時候在我快些想結束一場艱難的征程時,其實已漸漸離它遠去。走在那條路上,路旁還有令人想起也會起雞皮疙瘩的火葬場,火葬場的大門兩邊分別寫著“殯葬改革”和“利國利民”八個鮮紅的大字,還有里面那高高的煙囪,望著它,心里自然是一陣唏噓,你不能不感嘆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不管你是何種身份,農民工人也好,官員富翁也罷。有一天都將會將自己的身軀放在這里,化作青煙飄散在故鄉的上空,留下白骨埋在家鄉的地下。這里就是人肉體存在的終點,這里就是人靈魂超脫的地方。你不該沒有一份敬意和畏懼嗎?
其實尤家花園我從沒進去過,每次只是在它的外面繞著它轉了幾圈,它三面環水,在它的北面是由形狀規則的石塊鋪成的路,只是沒有經過打磨,騎車經過,顯得十分顛簸。正門坐南朝北,門的上方寫著“尤家花園”四個先秦時期的字體,門的右面有幾張圖還有一些文字是對這座花園的介紹。從外面能看到被竹子掩映著的尤家花園顯得小巧,古樸,與周圍的民居融為一體,我至今沒有體會到它能作為旅游景點的原因何在,可能是由于我沒進去過的原因吧。
離開尤家花園,繼續向南去,就是那一望無際的麥田了,那里也是我經常去的地方,只是從未在那里駐足等待過,騎車在田野上的公路上,望遠處的麥田,看近處的石橋,還有那用于灌溉的修筑的溝渠,旁邊貼上“農業開發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這幾個大字,看到這幾個字,我總是特別感慨,是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也想能做一些有功于當代,有利于千秋的事,人的一生實在太過短暫與倉促,在問到人生的意義何在之時,又有誰能真正明白?有些問題我們可以不想,我們也不需要想一些復雜的問題。我放不下最后也只是徒增煩惱而已,學各種知識技能,只是為了以后有個好工作,只是為了有個好生活,而其實很多人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工作是為了有個穩定的生活,但生活卻是為了學習,學習人生之道。我一直清醒著,只是很多人卻總是用世俗的方式肯定別人的成功,而我曾經想到的是打敗世俗的眼光只能用世俗的方式,我從不在乎別人身份的高低,因為那是不對的。但是對于我自己,直到今天還是不能真正想開,無時無刻不在想從物質上的成功來獲得別人的肯定,或許在那個時候,我才有資格對大家說:“其實那是不對的……”而現在,一無是處的我即使嘶聲竭力的說:“那是不對的。”卻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可是,只因我想證明我曾存在過,就像被很多有志之士都說過的那句話:“我想讓世界可以因為我有一點點的不同……”
說實話,我個人也是不喜歡旅游的人,但想起高中三年在這個縣城的日子,卻有許多讓我特別想去的地方。在2009年第一次來到縣城,并且在這里生活了整整三年,這三年對我的意義其實很重要,并非你們能體會。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其實我從小學到初中經歷過多次的轉學,小學時離開家鄉,在外地作為插班生,不管在別人眼里或是自己眼里,都感覺是一個另類,我厭惡這種生活,我討厭父母將我放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我體會到的是每天煎熬的上學,那時上學的時間不長,上午四節課,下午三節課,而且沒有早晚自習,一天大部分在家里,但是即便是短暫的校園生活對于我來說也是特別漫長,不主動與人交流,孤獨時所做的事就是低下頭,一聲不吭,做自己的事,來打破現有的尷尬。直到現在,有時還是如此,盡管我已經改變了不少。如果說因為自己內向而不與人交流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一直以來我作為旁觀者,卻給了我洞悉人情世故的機會。其實不該埋怨父母將一個已經習慣在一種環境下生活的我放入另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而在這個環境一切都要由我自己去面對。其實在原來那種環境下我已然是孤獨的了(具體情況不提),內向的自己從未離開已經存在,只是在那時候被拉入到另一種環境去歷練,無異于也是一種拯救。回到家來上學時,依然是一個插班生,一切又都從頭開始。經歷往往是一種歷練,對于我這種閱歷也成為我經常苦悶思考的“經驗”。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很多童年的回憶及應該有的經歷都好像是幻想出來的一樣,隨著一次次的轉學只能殘留在手里僅有的數張照片還有大腦中似真似假的回憶當中了。所以,高中三年的記憶該是我人生階段目前以來最完整的了,也是我過去近20年來最記憶深刻了。
而我總不能,帶著回憶過活,今年我去了我以前走過的地方,不過是重溫這種感受,那時的我想的絕不是只有學習這么簡單,要不然我就不會有這么多留下記憶的地方,名山大川對于我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那里本沒有我留下的足跡。而潁上這個小小的縣城能讓我特別留念的原因,就是因為可感可觸的三年,就是因為它對我成長貨真價實的見證,而今,遠離它也是我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證明。
【高中生活的經歷與體會:記憶潁上】相關文章:
3.黑板上的記憶
5.黑板上的記憶作文
6.黑板上的記憶文章
7.記憶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