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什么時候最熱以及三伏哪一伏最熱
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初伏、中伏和末伏統稱是三伏,大家想必都知道,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當屬夏季的三伏天,而三伏天還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且炎熱程度各不相同,那么初伏、中伏和末伏哪個是熱中之熱呢?現在就來了解一二。
三伏天是什么時候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最熱是中伏
大家都知道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是三伏,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夏至后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是第三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因為有閏月的關系,夏至到立秋之間有的年份出現4個庚日,有的年份出現5個庚日,所以,中伏的天數不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天數是20天。俗話說熱在中伏,據了解,今年二伏從7月23日開始,總共20天。在三伏的30天里,一般來說,中伏的2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三伏天中中伏最熱的原因
中伏為什么最熱?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中伏時期,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怎么防暑熱
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頭兩日氣溫極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點在于防中暑。此時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外出應打遮陽傘、戴遮陽帽,勿做劇烈運動,保證午睡。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補充水分,且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
若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移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是體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小兒中暑,則應立即送院搶救。
中伏防濕邪
伏天“濕熱交加”,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欲不振。進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
食物是祛暑濕的好幫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濕之品熬粥,或者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均于祛濕有效。
末伏防上火
末伏是立秋后,“秋老虎”正兇時。雖然暑熱天已經結束,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可小視,應注意預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雖然早晚較涼,但白天仍舊熱浪襲人,要特別注意補水,以免出現口干、鼻干、咽干、皮膚干燥等不適。
由于熱擾心神,在注意防暑降溫的同時,還應有意識避開不良情緒的干擾。
【三伏天中什么時候最熱以及三伏哪一伏最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