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雜談逝去的東胡

時間:2018-10-08 16:06:40 雜談 我要投稿

雜談逝去的東胡

  中華文明起步初始,在今天西遼河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曾經活躍過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與中原政權時戰時和,在商代就已經有對它的明確記載。它的后裔烏桓、鮮卑、契丹等族,在我國的歷史上又分別輝煌一時。鮮卑建立的“代”政權和“北魏”王朝統治了半個中國。契丹族建立的遼朝與五代和北宋并立,占據了我國整個北方地區,并把幽州升為南京,由此揭開了北京首都地位的序幕。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古老民族。

  東胡,是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東而得名。它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它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

  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政權瓦解,前后大約存在了1300多年。作為一個政權東胡雖然滅亡了,但是它的后裔鮮卑建立的“代”政權和“北魏”王朝統治了半個中國;契丹建立的遼朝與五代和北宋并立,占據了我國整個北方地區,并把幽州升為南京,由此揭開了北京首都地位的序幕。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東胡族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民族。

  住在柳河邊的人

  “東胡”一名,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是匯集了西周至漢代資料的`一部文獻,其中的《王會篇》是戰國時期的材料。及至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更多地記述了東胡的情況,但現存唐代以前史書都沒有提及“東胡”一名的來歷。就東胡的族名來源,記者采訪了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白玉東教授。

  白玉東認為,東胡并非因為在匈奴東而被稱為東胡。從《史記》開始,“東胡”族稱就被史界誤讀了。絕大多數甚至于全部歷史學家都把這個語詞看作是漢語詞匯,理解為匈奴東面之“胡”。其實,“東胡”應該是一個古阿爾泰語詞(蒙古-通古斯語)Toung-gu(s)的音譯,正確的讀法應該是“通古(斯)”,也就是說,“東胡”實際上是“通古(斯)”一詞的異寫。而“通古”的“通”意為柳樹叢,“古”為河流,“通古”的直譯意為“柳條河”或“河岸上長滿柳樹的河”,加上表示多數詞性的詞尾“s”后就演化為居住在河邊的族群的族稱——“通古斯”。作為族稱,其原本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長滿柳樹河流邊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們”。

  事實上,“東胡”一開始是指居住在遼河上游柳河流域的族群,在匈奴東進之前就已經獲得了這一稱謂。在赤峰市北部烏爾吉沐淪河流域發現的富河文化正是東胡早期文化的代表,距今5300年左右。房址地穴以方形為主,中央置方形灶炕。陶器種類單純,特征鮮明,其中之字紋筒形罐是其代表性器物。生產工具有打制石器和大量的細石器,鋤形石器和骨柄石刃刀是其典型器物。“住在柳河邊的人”這個說法應該是東胡的自稱。匈奴東進后這個民族才成為匈奴的近鄰,并被匈奴所滅。白玉東認為“東胡”至少包含兩個語族的族群,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因而,東胡敗走后逐漸分化出幾個與現代有關的民族,演變成了今天的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

  中華文明的新鮮血液

  東胡人崇尚自然,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萬物,以熊、虎、鹿、狼等動物為圖騰。在游牧生活和祭祀活動中,東胡人創造出了以“旋轉”為主要動作的舞蹈體系,這種舞蹈一直被后人稱作“胡旋”。東胡人還擅長制作烤制食品,特別是“烤肉”“烤餅”等食品,一直流傳至今。現代燒餅就是由東胡人擅長烤制的“胡餅”演變發展而來的。

  由于主體是游牧民族,狩獵、放牧的生活使東胡人民風慓悍,崇尚武力和戰爭,經常通過戰爭掠搶財富和奴隸。雖然比中原文明的發展遲緩了一些,但在戰國前期,東胡人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東胡人鑄造的銅劍、銅鏃、銅刀、銅戈、銅盔,不但有很高的工藝價值,而且非常鋒利,特別是銅制雙側曲刃青銅短劍和長劍,堪稱當時的戰爭利器。東胡人的牛角弓,由碩大的牛角和牛筋、鹿筋制造,既短小,又強硬有力,殺傷力極強,配以用雕翎、紅柳桿、青銅箭頭制成的羽箭,輕便靈活,非常實用。這種角弓羽箭,一直到唐、宋時期都是較為先進的武器之一。

  《戰國策》中記載的齊國民謠,形容東胡人的形象說:“大冠若箕,修劍過頤”。可見,當時東胡人的帽子很大,像個簸箕,使用的青銅劍,豎在地上長度可以頂到下頦。當時,東胡人帶著這種可以遮風擋雨的箕形大帽,騎著高頭大馬,手揮長劍,腰懸牛角制成的短弓,經常襲擊燕、趙、齊等國,向中原人展示了他們的騎兵和騎兵戰術。強悍的兵種和有效的戰術立即被中原人學習、推廣,靈活的馬戰就這樣取代了笨拙的車戰。因為不斷的發展、兼并,到了周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東胡已經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個部落聯合體,其中有活躍于東北部的以漁獵為主的民族,有活躍于中部的游牧民族,有活躍于西部和南部游牧、農耕兼有的民族。

  東胡強盛之時,“控弦之士十余萬”,以每戶五人出一個能騎善射的控弦之士計算,東胡強盛時的人口達到70萬左右。東胡人始終生活在以蒙古科爾沁草原為中心的廣大地域上,通過與中原各國的磨擦和相互融合,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

  東胡之名的消失

  東胡到戰國時期已相當強盛,曾一再南下侵掠威脅燕、趙等南鄰,有時甚至占領這些中原國家的土地。東胡的西南與趙國為鄰,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史記趙世家》載,“趙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曾攻東胡歐代地”。其時東胡表面上一度服屬于趙,但實際上隨著力量的增長,東胡后來不僅不肯臣服,而且鼓動代地的趙民叛趙,這才引起趙國奪取東胡歐代之地。“代”在今河北蔚縣一代,這說明當時東胡的勢力已經向南擴展了不少。

  東胡對燕國的威脅更大。戰國前期燕國并不強大,在“七雄”中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種形勢直到燕昭王即位之初尚未改變。《史記李牧列傳》載,趙將李牧攻破東胡之后,燕國有一位將領秦開曾作為人質留在東胡。此事《史記匈奴傳》對此記載為: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燕國還“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這說明,昭王之初年燕國力量還不足以對抗東胡的侵擾,可見當時東胡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后來,燕昭王勵精圖治,一二十年后燕國大盛。昭王隨即考慮打擊北部東胡人的勢力。所以有了秦開襲破東胡、拓地千里之事,據推斷應當為公元前284年前后。這一仗顯然使東胡人遭受重大打擊,但東胡并沒有因此衰落,燕昭王所以筑北長城正是為防止東胡人卷土重來。今河北圍場縣北部仍有燕長城舊跡清晰可辨。由此可知,當時東胡人的勢力應當被驅趕到了今天的河北與內蒙交界之處。

  秦漢之時,東胡力量仍相當強大,但也正是在這時走向衰落與瓦解,因為它的鄰居實在太強大了。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殺父頭曼自立,東討西征,勢力日益強大。東胡為了試探匈奴的實力,遣使向匈奴索要頭曼生前的一匹千里馬,冒頓為安頓鄰邊給予之。東胡又索取其閼氏(即妻、妾),冒頓又予之。東胡與匈奴之間本有一塊約千余里的“歐脫之地”,即緩沖之地,匈奴稱為“棄地”,東胡王認為冒頓兩次許其求索肯定實力不濟,故又欲奪此歐脫地帶。冒頓大怒,乃發兵大敗東胡。致使東胡部族潰散,殘部分別退聚于烏桓山(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鮮卑山(今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從而形成后來的烏桓與鮮卑族。自此,東胡之名從歷史上消失。

【雜談逝去的東胡】相關文章:

1.《雜談》的詩歌

2.雜談的隨筆

3.雜談的作文

4.雜談的美文

5.雜談美文

6.偏見雜談

7.足球雜談

8.雜談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