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語言雜談的雜文隨筆

時間:2018-09-30 16:24:03 雜談 我要投稿

語言雜談二則的雜文隨筆

  1、饌玉炊金如何解?

語言雜談二則的雜文隨筆

  一個老朋友癡迷于《紅樓夢》,在他的一篇博文中說到了富察明義《題紅樓夢二十首絕句》中的最后一首。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其中的“饌玉炊金”,他的理解是:很貴重的飯菜,所以就是很豐盛的。這應該是流行并且也為大家認可的理解。“饌”指的是飲食,“炊”當然是燒火做飯。“金”、“玉”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就是富貴的代表,只要是中國人,誰沒聽說過“金有價、玉無價”呢,而要是能達到“金玉滿堂”,就算有個別人覺得俗氣,但絕大多數人也會感到人生沒有白過。吃的東西是和“玉”一樣的價格,連做飯用的材料都和“金”價差不多,那這飯該有多豐盛,就不用多說了吧。這當然也可以用現在的話來驗證,比如我們參照這個結構來造一個句子:車奔馳,表百達翡麗。開的車是奔馳,戴的表是百達翡麗,有錢吧?可要是換個角度,這句話理解成:所有的車對于我來說都是奔馳,所有的表對于我來說都是百達翡麗呢?意思可就反了,它就變成了任何車對于說話人來說都和“奔馳”一樣、任何表也和“百達翡麗”差不多,那就表示說“老子買不起”。這里的“饌玉炊金”也這樣可以理解成:日常吃的飯菜、做飯用的材料對于主人公來說就像是“金”、“玉”一樣貴重。那它的意思就變成了主人公吃不起飯菜,很貧窮的意思了。所以語言這東西很奇妙,尤其是寫到詩詞里的語言,由于字數的限制,表達的意思就不是太明確,有些當然也涉及到典故或者前人的應用,要理解就要知道有關的內容。

  這個詞的出處應該是《戰國策》,是關于蘇秦的:

  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愿聞其說?”

  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

  大意是說蘇秦到楚國后好不容易見到了楚王,兩個人交談后(當然交談應該非常融洽),蘇秦卻告別說要離開。

  楚王就很奇怪,急忙問:“我聽先生的話就如同聽古代圣賢的話。現在先生您不遠千里來見我,卻又不肯留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蘇秦回答說:“大王您這里的吃的對我來說就如同玉器,燒的柴火就好像桂木,想找見您面通報的人像找一個鬼魂,結果要見到您就好像見到上帝。大王您難道想讓我吃那么貴的東西,卻很少有機會見到您嗎?”

  楚王說:“我明白了,先生您就先住下吧。”

  這里蘇秦明顯是在向楚王訴苦,說他當時的情況是沒辦法在楚國生存下去的。“食玉”其實就是“食物像玉器一樣”,他買不起。

  當然,這個詞變成現在這樣完整地出現,是在駱賓王的《帝京篇》里:“平臺戚里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鐘。”這里“炊金饌玉”的意思很明顯是說吃的.東西非常高檔。從此以后,“饌玉炊金”就成了生活奢華的代名詞。像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焚香列鼎奉君王,饌玉炊金飽即妨。直到饑時聞飯過,龍涎不及糞渣香。” 而洪升在《長生殿》里也這么寫:“尋常進御大官,饌玉炊金,食前方丈,珍羞百味,猶兀自嫌他調和無當。”趙翼在《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再作長句報之》:“更置循王田租六十四萬斛,聽君饌玉炊珠果其腹。”由于這些明清文人們都這么寫,那么富察明義在這首詩里的意思當然也應該這么理解才對,這也就是現當代紅學家們普遍這么理解的原因。

  別人怎么用都是別人的事,我們還得回到這首詩。關于作者富察明義,據說他和曹雪芹是忘年交(好像說他比曹雪芹小二十歲左右),而他的《題紅樓夢二十首絕句》據說是在看過曹雪芹“原版《紅樓夢》”后所寫的,也因此被紅學家們追捧為研究原本《紅樓夢》的第一手資料。而關于這首詩的主題由于紅學家里的“自傳派”們認為和他們心目中曹雪芹的經歷很“相似”,所以懷疑這首詩不是和前面十九首一樣是關于《紅樓夢》里人物情節的,而是專門寫曹雪芹的。

  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吧。

  這首詩除了第一句有些“異議”外,其它沒有什么難處。詩中出現的石季倫,就是《世說新語》中“石王斗富”主角之一的石崇。現在我們熟悉的石崇似乎除了用鐵如意打碎王愷借來夸耀的二尺來高的珊瑚樹,而他家里看傻王愷的三尺、四尺的珊瑚樹到處都是外,就是他和綠珠的故事了。說的是在他生命的末期,已經失勢的他碰到了當紅的權貴孫秀。而這個孫秀看上了他的一個愛妾,能歌善舞的綠珠。派人來向他要這個綠珠。而他是喜歡這個綠珠的,沒有給。結果大怒的孫秀勸趙王司馬倫殺了他。在被殺前,據說這個石崇對綠珠說:“我現在因為你而獲罪。”而那個綠珠就流淚說:“愿效死于君前。”然后她就跳樓而死。至于這個故事有多么得不合乎實際(古人的樓再高能高到哪去),這個石崇在歷史上又是多么得殘忍(客人來了,讓侍女勸酒,哪個客人不喝就殺了哪個侍女),我不想在這里評說。而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就是說:以前你也和石崇一樣,有許多的妙齡少女在陪伴,石崇死時,至少有一個跳樓的綠珠,可你呢?你比起他來可就不如了。單從這兩句表達的意思來看,要是說這是寫作者曹雪芹的詩,那我覺得他們要么是老朋友,要么這個富察明義就是一個啥都不懂的“公子哥”。因為這明顯有一種戲謔在,而這種戲謔有些像是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只有殘忍到沒有多少人性的人才能做得出吧?我當然不愿意這么惡意地猜測古人,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就是寫他看到的故事里的賈寶玉。那么,這首詩中的“饌玉炊金”要是理解成“奢華的生活”,那么它寫的應該是作者看到的書中賈寶玉的一生:奢華的日子沒過上多久,曾經的貴公子就變得生活艱難;曾經陪伴他的那些佳人們到哪去了呢?比起石崇來,可是要慚愧的。而要是理解成“貧窮的日子”呢?就變成了對書中特定時刻的賈寶玉的描述(這種理解也好像更可能認為是對作者的描寫):貧苦的日子沒過多長時間,曾經富貴的公子就瘦成這個樣子了。曾經陪伴你的那些佳人們到哪去了呢?比起石崇來,可是要慚愧的。

  當然了,考慮到作者所在時代的語境,我覺得把“饌玉炊金”理解成“奢華的生活”應該是合適的。而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有好多詞,像“呆若木雞”、“愚不可及”等等,我們現在用的和古人最初的意思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了。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文章尤其是古人文章時要多參考一些相關的資料,而不要按現在的意思去理解,以免造成理解錯誤。

  讀音與表意

  幾天前和幾個老友在微信朋友圈聊天,說到了各自常常在生活中碰到的漢字讀音問題。由于他們是老師,所以常怕讀錯字。說話間,以前一直在書本上的所謂的知識突然活了起來,漢字和所有其它的書面文字一樣,具有音和義兩個方面的特點,但漢字的“義”統一而“音”卻差別很大,也就是同樣的字,在我們國家的不同地區甚至在同一個地方的不同村子(所謂的三十里不同風)有不同的讀法,這就是我們常說到的方言。其它語系應該也有方言,像英語,可他們的“方言”只是重音出現的地方不太一樣,基本讀法是一樣的。而我們的方言卻會把一個字讀出你根本不能聽懂的音來。比如“下”,普通話讀音是xia,而在我的家鄉甘肅武威地區讀出來卻是“ha”。而這種情況的形成當然是秦始皇的功績,在他用武力統一中國后,把各不相同的文字統一成立了一種,這就是歷史書上說的“書同文”。這種強制性的方式,在當時肯定會遭遇到各種各樣地抵抗,并且大秦帝國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了,但這種統一的文字卻沿用了下來。它的好處很明顯,不同地區的人盡管說出話來不一定能相互理解;可只要寫出來,成了書面的文字后,大家就能明白。

  那天我們說到的是在學校生活里常用的“莘莘學子”,其中的“莘莘”標準讀法是(shen shen),由于這個字(莘)不屬于常用字,在我們小時,幾乎就沒有碰到過,所以按照“認字認半邊”的原則,我們就會很自然地讀(xin)。這種情況一般人當然不在意,而作為老師,當然會被人笑。盡管這個字確實也可以讀成xin,在江浙一帶就這么讀;而讀成shen卻是山東江蘇一帶的讀法。據說在先秦有一個古莘國,而在《詩經》里也有“魚在在藻,有莘其尾。”古人為什么會讀成shen,現在說不太清楚,但這個人一定是跟隨齊國稷下學宮“畢業生”學習的古典應該是不會錯的吧?從這也可以看出,文化這玩藝確實有先入為主的特色,就算是錯誤,只要他先錯了,后面有人用,它就會成為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的被確認,卻有可能會導致好多本來可能很優秀的文化被消滅。

  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也就是讀音以北方話讀音為基礎)的普通話已經很多年。從語言的本質上來說,這種推廣當然無可厚非,畢竟語言是為了交流的,你要在全國范圍內行走,而你說的話別人聽不懂,需要借助于輔助手段,總不是很方便的。當然,這種普及推廣,就有可能把我們從小熟悉的地方方言給滅絕。比如在我聽來異常親切的武威話(方言)就有可能給滅絕了。這就是文化交流必然產生的副產品,也是我們常說的“愛的代價”。

【語言雜談二則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1.初夏雜談雜文隨筆

2.教育雜談雜文隨筆

3.雜談歷代隱士雜文隨筆

4.關于肉的雜談雜文隨筆

5.世界杯雜談的雜文隨筆

6.雜談的隨筆

7.雜文選讀:文化雜談

8.周國平的隨筆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