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雜文隨筆
教育,從古代談到今天。繼續在談,估計還要談下去,并且永遠會談下去。
教育的范疇屬于老生常談話題,不新鮮,也不過時。何為好的教育?我認為,標準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認為是怎么樣就怎么樣,不怎么樣就不怎么樣。只要能對教育發表看法的,都自認為很懂教育。像專家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簡直是扯淡,張口就隱形對老師抨擊。如果學生良莠不齊齊,殘缺不全,心理障礙,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等等,那怎么來施教?這里還不包括遺傳基因,也就是先天的稟賦。
從教二十多年來,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開始走上講臺,到現在的不惑之年。經歷了三級教育環境,即最邊遠落后的農村學校,后到國道沿線的二類學校,最后又到城市重點學校。一路走來,一路感受,一路思考,一路分析,發現差別肯定有,優點也更多,平分秋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邊遠農村學校,學生淳樸,家長善良,尊師重教風氣良好。沿川一帶,夾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既知道城市教育,也明白農村教育的短板。學生成績不優秀了,在原學校就讀。優秀了,舉全家之力,轉進城市學校。而城市學校的學生,千差萬別,素質各異。與家庭,與學校,與接觸的社會環境有重大關系。下面重點談談城市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通過調查了一個班64名同學,從農村進城專職供孩子讀書的有22名,把房買進城但不在城里工作的有17名,城里老戶的5名,干部家庭的11名,還有外地來這個城鎮做生意帶孩子讀書的4名,其他5名。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孩子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分析,發現:
一.把房租進城,傾全家之力供孩子的這一類型,孩子普遍行為習慣不好,無論從穿著,語言,待人接物,還是遵守班級紀律上,都不盡人如意。但也有很優秀的,不過占的數量不多。
二.把房買到城里,不在城里工作的這一類。有種優越感,身份變為城里人,表面脫離了鄉村,其實還在鄉里種土地,甚至好多蔬菜,糧食都是自家種的。只是搬到城里,用城里的自來水做著吃。這種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稍好點,就是偶爾有點不喜歡租房居的孩子。
三.城里的本土居民,這種家庭的孩子,對事對物,淡而無味。原因嘛,他們本來就是城里人,有種城里人看鄉下人的眼光。孩子嘛,也就土著氣很濃。也不排除更優秀的。
四.干部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很好,學習習慣也好,衛生習慣也好。就是受著家庭的寵愛,有種唯我獨尊的感覺。從小在家庭中受寵,壓歲錢也多,所以基本上都喜歡玩游戲。性格上比較脆弱,也比較自私,斤斤計較。可是,始終在學習上是班上的中流砥柱。
五.做生意在城里的,家長都在忙生意,孩子在散養。學習習慣比較差,自覺性也就差。孩子性格上就比較看重利益,凡事都談條件,對自己有益沒有。有,則積極去做。無,則推三阻四。
六.其他類型的,雖然形成不了主流,但容易跟風。沒有主見,稍不留心就走偏了。
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第一位。決定孩子的起點,孩子的好多習慣,早早就在家庭中養成了。性格也就在家庭中塑造成型,好的性格就是一生中的財富。脆弱的性格,也就成了敗家的溫床。
至于學校的'教育作用,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家庭教育如果缺失,或者不完備,很難在以后的學校教育中彰顯優秀亮點。可是,學校教育,也不容低估它的地位。因為學校是一個群體組織,學風端正成主流,就像一個染缸一樣,把習慣不好的學生進行大洗大染,染著染著就像那么一回事了。
如果家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學校,或者教師身上,那就麻煩了。學校和教師嚴厲,抓的再緊,回到家一放松,又反彈了。這就說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一對孿生雙胞胎。有著血緣關系,這血緣就是在家是孩子,在校是學生。為了孩子,忙碌著,起早貪黑,勤奮勞作。
現在孩子最怕吃苦,這是大家都見證過的。就是讓他做作業,不是和家長談條件就是和老師談條件。曾今學生在課堂上和老師談這樣的條件,當老師把作業布置完后,學生馬上反應,提出,“老師做題不抄題目可以嗎?”就這樣的事,都怕怕,哎!
還有,體質也令人擔憂。現在學生一摔倒,不是骨折就是摔傷,很可怕的。并且都喜歡吃外面的小吃的,導致營養不良,家里做的飯也不喜歡吃。所以瘦瘦的,要么胖胖的。
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視,心理很脆弱。經不起過重語言的批評,也經不起難堪臉色的審視。要么離家出走,要么賭氣不吃不喝,家長揪心,老師寒心。不知怎么了,我也想不通,現在孩子,大腦中到底想的是啥?通過部分學生私下了解,說是沒有學習動力,沒有誘惑,感覺學習沒意思。這才是真心話吧!
這樣說明,學生的價值觀變了,對人生道路很迷茫,從而缺乏信仰。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沒信心,越走越底氣不足。這樣,教師說的怎樣美好,把他們的興趣提不起來。由此產生好多問題學生,每天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義務教育均衡了,也難以應對這些問題,以后的路,還得謹慎走,慢慢走。
教育孩子是學問,做好教師是學問,做好家長更是大學問,期待各自認真去思考,去研究。
【教育雜談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1.初夏雜談雜文隨筆
7.關于隨筆雜談
8.隨筆雜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