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和晚立秋的有什么區別
立秋最能反映的就是天氣的變化,今日立秋,許多網友在問為什么立秋了還這么熱?立秋之后還會熱嗎?關于立秋熱不熱,一般有立秋后還有18天地火的說法,過了18天開始早晚涼,那天氣才比7月份要舒適一些。 但白天依然會有35攝氏度左右的氣溫,有時仍會感到悶熱。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區別
很多人理解的意思,如果在早上立秋,這天就比較涼爽,如果是傍晚立秋,天氣就是比較燥熱的。都可能會把一只牛熱死。
實際上,這種理解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在立秋的時候,到了這一天就自然是立秋了,并不分什么早上與晚上之別。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氣象知識,很多表現在民間諺語中,其正確性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古代諺語中提到的早立秋、晚立秋應該指的是農歷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節氣表示了天氣現象,直接關系到農時,而且,每一個節氣在陽歷中的時間是固定的,因為陽歷是按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制定的。立秋在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
但是就農歷來說,立秋這個節氣還是差的比較大的,有時候能差出一個月之多,所以,當然有的熱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所以說,大家還是不要光憑著字面來理解意思的,還是要好好琢磨透了最好。
立秋的.農諺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區別,所謂“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保词翘嵝讶藗儾豢蓪Α傲⑶铩泵つ繕酚^,有時候“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其實,“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
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通常情況下,“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時還要打雷,這標志著“立秋響雷,百日見霜”!傲⑶铩焙竺拷狄淮斡辏瑲鉁匾搽S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于此。但“立秋”后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其標志就是“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顯:“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對于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傲⑶铩焙笙虏幌掠旮鲆暡坏,“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由此可見,“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在這個季節里,人們盤算最多的就是農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享受收獲之樂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工作的節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對沒進入收獲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秋”也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所以“十場秋雨要穿棉”。天涼了,還應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應切記“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有什么區別】相關文章:
5.七律立秋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