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內第六代導演?
如何評價國內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相對于第五代導演來說,有一個質的變化。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多是“個體”的作品,而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多以“時代”作品為其代表。
在時光網組織的一次活動中,我曾對 @王小帥 導演提過一句:前有好萊塢巨鱷的堵截,后有局子管制的剪刀,國產電影如今新題材不斷,佳作也不斷,還有什么理由去咒罵它呢?商業上更是宏圖大展,萬達已經收購了 AMC,還有什么不能期待的呢?唯一可惜的是,近年來鮮見真正的藝術精品。五代之后的導演們,視野和胸懷都不及張陳二人。一個沒有史詩的電影世界是可悲的。
王導的答復我覺得或多或少就解釋這個問題 :史詩當然重要,但當一個時代不認知個體表達的重要性,也就會忽略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而我們都是組成這個宏大社會的一個個個體。尊重個體才是最宏大的史詩。
第六代導演對個體的重視,是中國電影另外一種嶄新的面貌。這種不同,反映了 80 時代之后,中國一個個特殊個體的生活現狀,而五代導演作品中的'人物,更多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時代”特性。6 代相對于 5 代,不是退化,也未必是一種進步,但可以肯定的是,6 代導演為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電影。為什么不給予嘉獎呢?
賈樟柯的《小武》是其中的代表,也是整個第六代導演關注個體表達的旗幟性作品。《小武》、《站臺》、《任逍遙》、《三峽好人》、《天注定》,在賈樟柯的這些代表作里,每一個人物不似張陳二人作品里那樣具有傳奇色彩般的絢爛,但每一個都仿佛生存在我們身邊,是一個個真實存在過的人。因為他的視角所對準的,是普通個體的表達、生活、情感與遭逢。這其實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些電影往往如題主所說是“地下電影”(我權且理解為是無法上映的電影吧),因為他們的電影人是活生生的,拿著剪刀的人不想讓大眾看到罷了——但或許真實就是如此。
國際影壇對6代導演的嘉獎,應該是對中國電影人向真實追求的嘉獎。
【如何評價國內第六代導演?】相關文章:
5.國內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