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的活動工作總結
一、“三下鄉”服務活動情況簡介
實踐時間:xx年8月10日—xx年8月20日
實踐地點:湖北省羅田縣天堂寨吊橋河村,圣仁堂村
實踐目的:響應黨中央關于開展“三下鄉”工作的號召,送農業科技知識“下鄉”,服務農村,深入了解農村現狀“三農”問題,做好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
指導老師:榮秀蘭老師、于久霞老師、張擁軍老師、 盛鋒老師
服務代表隊隊員:彭秋良、張應、張登科、郭逸蓉、崔大偉、呂超、徐理、楊杉、劉輝、張洪波
服務內容:
1.當地基本情況調查。
2.對農業病蟲害知識及防治方法的宣傳。
3.茯苓栽培技術的宣傳。
4.農藥安全使用的宣傳。
5.農藥運用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
服務形式:
1.通過各級政府及當地農民了解當地情況,完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以宣傳單宣傳農業科技知識。
3.深入田間地頭及農戶家中助農。
活動相關報告:《植物科技學院“三下鄉”服務代表隊實踐報告》、實地照片、回收的調查問卷以及相關文字資料。
二、活動總概
本次“三下鄉”活動是在黨中央關于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工作的號召下,由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分團委牽頭,在相關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植物科技學院十名同學組成“三下鄉”服務團隊,于xx年8月10日至xx年8月20日前往羅田縣天堂寨林場地區開展以科技“下鄉”為主的“三下鄉”服務活動。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前期的準備工作、服務實踐工作、后期總結工作。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以及《關于農藥運用相關問題調查問卷》和各宣傳單的制作。服務實踐工作主要包括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制定相宜的服務方案,開展農業害蟲知識及防治方法的宣傳,茯苓栽培技術的宣傳,農藥安全使用的宣傳,農藥運用相關問題問卷。后期總結工作包括對服務實踐活動中資料的整理與總結、以交流組員在三下鄉活動中心得的座談會。
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通過服務代表隊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服務代表隊共分發宣傳單30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67份,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計劃之下進行的,且大部分的計劃都有較強的實效性,但是也由于對當地情況了解有限,以至在計劃中一些項目很難實施的情況。我們開展的幾項活動所起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農民的認可,真正達到科技下鄉的目的。經過了十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本小組成員收獲不小,使大家所學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而且還教會了我們任何知識只有用于實踐才有價值。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植物科技學院“三下鄉”服務代表隊實踐報告》。
三、活動內容
(一)、前期準備工作
1.組隊
基于”三下鄉”活動服務農村的宗旨,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在人員的確定的問題上,對三下鄉服務代表隊組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體如下:
(1).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從思想上加入我們的隊伍,有服務農村的熱情.
(2).作風樸實,能吃苦耐勞
(3).專業知識掌握好,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4).有團隊精神與團體意識,服從組織的安排,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通過嚴密把關,結合各指導老師的意見,我們選出了一批優秀的隊員,形成了本次”三下鄉”服務代表隊這個充滿了凝聚力的團體.這為我們這次活動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2.思想動員 并作初步計劃
“三下鄉”是黨中央提出的一條解決農村缺乏知識,缺乏人才的方案。它的實施不僅反映在具體的行動上,也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而且后者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認識了“三下鄉”,了解了它的意義,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鄉”。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全體組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動員。
首先,我們進行了一次“三下鄉”思想的學習班,并邀請政治輔導員授課,使大家全面認識了解相關知識。課后,我們又進行一次座談,在座談會議中,大家暢談自己對“三下鄉”的認識,并表明了自己將怎樣以實際行動去完成這項堅定的任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大家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
由于事先對當地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為了使活動順利的開展,不至于以后陷入被動的局面,隊員經過思想學習之后就進入了活動的準備階段,通過各方渠道了解當地情況,制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農村基本情況調查,農村稅費改革調查,相關調查問卷的完成,農業害蟲知識宣傳,茯苓栽培技術的宣傳等.
3.調查問卷及宣傳單的制作
(1)、首先聽取了許多來自農村學生的建議,并翻閱了有關資料(主要是農藥方面的書籍)后,按照相關主題初步擬定了一份關于農藥使用方面的調查問卷,共15道選擇題,4道問答題。
(2)、制作關于茯苓栽培技術的宣傳單 ,1份1張共100份
(3)、制作關于農藥安全使用的宣傳單 ,1份2張共100份
(4)、制作關于農業病蟲害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二)、實踐服務內容
1.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并制定相宜的服務方案
(1)農民生活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服務對象是湖北羅田縣天堂寨林場地區的吊橋河村和圣仁堂村. 兩村分別處于羅田縣天堂寨風景區的東北兩側.其中位于東側的吊橋河村全村共有人口450人,109戶家庭,屬于未開發地區,貧困人口比例達70%以上,年人均收入僅為500元.北側的圣仁堂村全村600人,共160戶,因地處風景區公路沿線,屬于旅游區開發范圍之內,雖然農民仍以務農為主要經濟來源,但旅游業的收入和早期的幫扶措施以及近年發展迅猛的養殖業,已基本使其達到溫飽水平并逐步向小康邁進,農業生產的人均年收入為600元。在農業種植方面全村基本以水稻、小麥為主,由于地處山區,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基本不適于種植羅田地區最普遍的經濟作物——板栗。在經濟作物的開發上,兩村另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是每年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采伐林木140—150平方,在了解兩村的基本情況之后,我們分別從三個主要方面對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
①農民生活問題
兩村的農業生產基本上靠天吃飯,農業生產的人均所得較低,吊橋河村在家庭經濟這一方面幾乎是空白的,少數村民利用農閑時間采集山中天然藥材,貧困的達70余戶,相對富裕的幾戶人家也是跑運輸或者在外打工的,主要收入為農業生產,圣仁堂村的家庭經濟方面養殖業較為突出,主要以養殖牛為主,部分農戶還養蠶,家庭的食用菌栽培主要以茯苓為主,但技術方面較為傳統和原始,另有旅游業的零星收入,總體而言農民收入比較低。
【三下鄉的活動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三下鄉活動總結09-24
三下鄉調研活動總結12-09
暑期三下鄉活動總結12-09
三下鄉宣傳活動總結12-09
三下鄉活動總結范文12-09
關于三下鄉活動總結12-07
送科技下鄉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范文12-09
下鄉義診活動總結12-07
大學生三下鄉的活動工作總結12-01
三下鄉支教實踐活動總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