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美(3)
因水而美(3)
三、因水而美
有媒體報道將宜昌中心城區比作一位雍容高貴的貴婦人,那座在半個世紀之前花了僅1600萬元修建的穿城而過的運河就是她脖頸上的翡翠項鏈。可是歷經半世滄桑,在改造重建中,光是園林土建工程就花了約四千多萬元,而整座運河公園總投資將超過1.2億元。只是誰都知道,一座城市只有有了水,才會不僅得以生存,還能為之變得生動起來。而運河之美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所謳歌過的那種峽江之美,也不是城市之肺的其他公共綠地那樣的人工所為;運河公園之美帶著山間的溪流的清冽、帶著泥土的清香,也帶著運河之水的濕潤和濕地的柔美。
正因為運河公園保持了那條人工河的基本走向,自然就留有不少歷史的記憶:那個由小小的韋家嘴水電站改造而成的風雨廊橋有些意思,既充分利用了過去保留的工業遺產,不僅能夠確保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從不同的側面向游人無聲的展現宜昌的歷史,而且能夠凸現運河公園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公園的有機組成和一處難得的景觀特色,使得人們在休閑之余可以獲得更多的心靈觸動和感悟。只是原開關廠建于1987年的那棟框架結構、屋面為現澆混凝土板的總裝車間被改造成一個大大的酒吧倒似乎無人關注。
倒是在運河公園的入口處那一組孩子們玩捉迷藏的雕塑和另一組老人和孩子下象棋的雕塑相映成趣。有些雷同的因坡而建的石板階梯,似曾相識的花草種植沒什么新意,在那個狹長的山坡頂上,辟上一塊平地,安排數條鋪有木條的條凳,除了可以供游客駐足休息,居高俯瞰;還可以讓那些音樂愛好者在此吹拉彈唱,也是很有文化氛圍的。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居然中氣十足的用小號吹奏“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就在那些樹木和水面之間增加了一些民族的色彩。
不過運河公園的精髓還是2013年就已經先行建好的A區,也就是將原來流經此地的運河水道、漁塘、濕地以及豐富的各種植物加以保留,形成了公園生態濕地景觀水體的基本結構。在宣傳欄中也可以看見很時髦的“海綿城市(就是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字眼,運河公園也就是樣板。就是將那一片濕地開辟成為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區域,使得濕地中的水從運河里來,經過凈化之后最終再回到運河中去,
而運河之美就寫在濕地的那些柔美的植物叢中,就反映在那些亭亭玉立的水杉樹梢,就表現在那改造后的池塘形態自然,也體現在那些出入水面與陸地之間、空中棧橋與地上碎石路的有機結合上。運河之美就在于充分利用公園的地域特色維護了場地的本質特征,將大自然之美通過人工的手段表現出內在的靈動,使得運河之美就寫在塘中白鵝的悠閑自得、拍攝婚紗照的新郎新娘的笑臉、落滿黃葉的河邊小路和水邊靜立的樹影里,也寫在了那些不厭其煩單純為了拍照而頻繁更衣的女人的姿態,以及那些扛著大炮筒的攝影愛好者的鏡頭里。而運河公園之美,天生就和運河之水融合在一起。
然而,最令游客眼前一亮的無疑還是運河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充分利用了那一片原有的水面,堤岸邊構筑了好看的護坡,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通過無數的小橋、石板和親水平臺讓游人方便到達水邊,達到與水相伴、與水相融的效果。同時在蜿蜒的運河、平靜的魚塘水面、眾多的濕地之上設置了一條貫穿整個A區的架空步行棧橋,除了在空間上起到統領作用,橋體材料更是采用鋼構為主,防腐木板為輔,就給人一種輕盈、通透、現代之動感,被說成是整個公園的一大亮點。而那些被特意點綴、被說成是點睛之筆的抽象的傘的概念與滿目綠色倒顯得不那么協調,那些生銹的鋼鐵和銹跡斑斑的鋼纜也似乎更是人工制造的敗筆,
運河公園A區除了利用各種小橋、各種棧道和親水平臺在那片布滿水杉、楓樹、銀杏和瘋長的蒿草的水塘與濕地之間進行溝通,延伸出一條條蜿蜒曲折的景觀廊道,倒是構建了一個豐富多變而又各具特色的濱水、臨水、親水、觀水、嬉水的公共空間,尤其是走過了B區的平庸、C區的市儈之后,當靜靜流淌的運河就在自己腳下,而運河兩邊紅的黃的綠的樹葉點綴在那邊滿目秋色,將那碎石路引向遠方的時候,運河公園精華的A區會美的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哪怕是在公園里,哪怕是人工栽植,但它的那種婉約之美,是讓人無法抵御的。
就感到有人夸得對:“本來有水何需工,只借濾波斐翠漾;萬紫千紅菱荷芡,撥開香蒲露棧橋。”也感覺到朱熹說得有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為了那種枊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走這一趟,就值了。
【因水而美(3)】相關文章:
1.因水而美(5)
2.因水而美(4)
3.因水而美(2)
6.文字因夢而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