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餅甜甜
“月兒圓啊,月兒圓,月兒圓哪又過了一年”一曲《離家的孩子》讓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紛繁,又讓節日團圓的腳步緊迫,又到仲秋,伴隨著一陣秋風,一場秋雨,日益濃稠。
喜鵲枝頭喳喳叫,喚醒了舌尖上的味蕾,炊煙裊裊,皓月當空。該是一年中最為溫馨的時刻,該是能夠品嘗到父親親手為家人制作的人間美味的時候了,該是兒時一年中姊妹們翹首以待的美好時刻。
那時的父親正當年,行伍出身的他英俊魁梧。一直在大隊當村干部,克己奉公,鐵面無私,素有“黑老包”之美譽。但是面對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為了一群七高八低的的孩子,卻練讓他練就的一身過硬的生存本領,遠近聞名。不要說莊稼地里一把好手,農機農具制造、操作、修理樣樣精通;不要說縫紉機、釘鞋機、磨面機使用、維修不在話下;更不要說肌肉注射,掛掛面等,等閑視之。這些不可思議的技能,是父親贏得了周邊村落的普遍敬重,也贏得了兒女的膜拜。
家里因為父親喜好,置辦的稀奇古怪的家什兒還真不少,時常總有東家借,西家還的事兒,父親都是熱情相助。
那時候,曾經一度對家里的月餅模具情有獨鐘,什么“嫦娥奔月”、“花好月圓”,牡丹富貴圖和一種叫不上名字的小花都讓我愛不釋手,飄飄渺渺。當然,與其沉浸在囫圇吞棗、無邊無垠的傳說中纏綿,或者無休無止的星月對話,都不如觸摸近近在眼前在小小模具鎖定的味蕾中的酣暢淋漓來得實惠,所以這種欲罷不能和蠢蠢欲動伺機而發。
不用看日歷,婆姨們的頻頻造訪就是節日的前奏。捷足先登的是村子里人口少,日子過得油和面的新姑新嫂,接踵而來的就是娃們多,負擔重的大娘大嬸,有的`請教制作月餅的配方,有的借用工具,大門吱吱呀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后來索性敞一直開著,任由出入。因為村里人多,模具這時便會讓棉清油浸得黑里透紅,起明發亮,里面的圖案易發清晰明朗,讓我愛不釋手。 ( )
就在在月餅模子在村里周游時,自家的用料也在緊張籌備中。父親鐵鉗般的粗實雙手這時候卻是十分的靈巧,隨著“嗞啦”一聲巨響,鏟子在鐵鍋里歡快地叫著,白糖和植物油在高溫下就熬成琥珀色的瓊漿,如飴糖一般的透亮,用筷子挑起來能拔絲即好。放涼后加入面粉、堿水和成松軟的面團醒發,綿軟可口、入口既化的皮面胚子就做好了。
與此同時,母親把一大盆面粉上鍋蒸好晾涼,加上父親買來的白糖、青紅絲、、冰糖,再加上自家產的芝麻、核桃仁等攪拌均勻,一大盆甜絲絲、香噴噴、五顏六色的餡料便讓姊妹們垂涎三尺,圍著案板團團轉。
父親楸好?子,喊來母親、大姐、二姐幫忙團餡,三姐、哥哥和我負責包皮,最后經父親查驗后合格后放入模具中按平,壓實,模子往下一磕,一個油皮月餅就做好了。小弟們經受不住乒乒乓乓、此起彼伏的扣模具的聲音誘惑,也來跑前跑后的湊熱鬧,小臉上不是蹭著面粉,就是餡料,整得跟一只小花貓似得,惹得家人笑作一團。
等到月餅在鐵鍋上烙得金燦燦,香噴噴,姐妹們手中捧著、攥著自己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口水嘩嘩亂流,卻不忍下口。等到父親敬神、祭灶之后,歡呼雀躍的姊們才能分而食之。
那時候甜點是至高無上的美味,不是逢年過節,很少有機會能夠奢侈一回。就是用料有時候也不一定那么嚴格,多一樣、少一點也無所謂,完全不影響皓月對空而食的那份虔誠和甜蜜。月是故鄉明,餅是家鄉甜,離家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就更加濃烈。
時過境遷,會為我們親手制作美味的老父親已然仙逝,姊們們各自成家,各奔前程,童年時的那份濃情已成為記憶中的彩虹。睹物思人,不免幾多感傷,幾多淚流。
如今,月餅品種繁多,琳瑯滿目,包裝精美,讓人目不暇接什么甜咸口味、水果、蓮蓉、蛋黃、鮑翅、燕窩應有盡有,那種天人合一的淡泊和恬靜就一去不復返了。
今夜月朗星稀,一位孤獨的老人在桂樹下的守候,是否有了月圓的味道。
【月圓餅甜甜】相關文章:
1.甜甜的笑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