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1
(一)起居禮儀
1.按時作息。睡前要向父母道聲“晚安”,有順序地脫鞋解衣,并擺放整齊。如果夜間起來上洗手間,要盡量輕手輕腳,以防打擾家人休息。如果大人需要早休息,不要糾纏他們陪伴自己。
2.早晨起床,穿衣、疊被、理床,迅速而有條理。如果父母或家人未起床,要輕手輕腳,不吵醒他們。如果父母或家人已經起床,要主動向他們問“早安”。
(二)交往禮儀
5.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辭代稱,要用準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老師、叔叔等。
6.與家人交往常用“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禮貌話語。出門要主動向家長說再見,回家要主動和家長打招呼。
7.如外出不能按時回家,應該及時給家人打電話說明原因,以免家人著急。
8.要誠懇接受長輩的教育和指導。和家人有不同意見時,要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不賭氣,不吵鬧。
9.到家人房間先輕聲敲門,經同意后再進入;不亂翻家人的`東西。
(三)待客禮儀
10.家里來客人時,要先問清來訪人身份,如果出于安全考慮或父母交待不能開門,應說明原因并致歉。
11.客人進門后,不要冷落客人,要以主人的身份主動親切地向客人打招呼并請客人入座;客人入座后,應準備茶水或飲料,雙手遞送。
12.如果客人與父母談事情,應該主動回避;在家讀書、看電視、游戲等,盡量小聲,以免打擾他們的談話。
13.客人在家時,自己確實有事不能陪伴或暫時離開,應該主動向客人打招呼并說明原因。
14.客人告辭時,要等客人起身后再隨家人相送,并主動同客人說再見。
15.客人離開時,應該禮貌目送,不要立刻大聲關門。
16.同學、朋友來訪,要熱情迎接,并主動向家人介紹;和同學、朋友在家活動應該盡量安靜,以免影響家人。家里吃飯時,應該熱情邀請一同用餐;若同學、朋友來前已經用餐,不要冷落他們,應該先將同學或朋友安排好,自己再和家人一起用餐。同學、朋友告辭離開時,應該主動相送,并歡迎他們下次來訪。
17.接聽電話要熱情,說話時音量要適中。當聽到電話鈴響(一般不應超過三聲),便要拿起話筒,用普通話說“您好”;接話完畢,應謙恭地問一下對方 “請問您還有什么事情嗎?”;通話結束時應該說“再見”,并輕輕掛斷電話,切忌魯莽地將電話“咔噠”一聲掛斷。在一般情況下,接電話者應讓對方先掛機。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2
一、用餐禮儀的四個階段
1、餐前禮儀
教育幼兒在餐前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幫助家長擺放桌椅、餐前洗手、擺放碗筷、紙巾、飲料、呼喚長輩,告知長輩準備用餐等。
2、使用餐具禮儀
主要教育幼兒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比如使用筷子、勺子、刀叉等,學會用刀叉吃西餐的基本禮節。
3、就餐時的禮儀
主要教育幼兒不挑食、不搶食、進餐不說話、不浪費、不發出吃東西的聲音、細嚼慢咽、喝湯不要咕嚕咕嚕響等。
4、餐后禮儀
主要教育幼兒吃完飯后幫助家長收拾碗筷、飯后擦嘴、漱口等。
二、用餐時的.注意事項
1. 長輩先坐,表達敬意;坐要端詳,不可喧鬧; 細嚼慢咽,不出聲響;講時講禮,合理飲食; 營養均衡,浪費可惜。
2.我們在與長輩一起用餐時,應等長輩入座后,才可以入座。坐下后不要隨意走動,安靜地等待用餐。雙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如果桌上有小伙伴一同用餐,在桌上不能嬉戲、喧鬧。等長輩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就餐時細嚼慢咽,嘴里不能發出聲響,餐具要輕拿輕放,擺放整齊。如果飯菜夠不著,可以輕聲告訴長輩。長輩給自己添飯菜,要表示謝意!
4.不能專挑自己喜歡的菜吃,也不能在菜中亂翻亂揀,合理飲食,不偏食、不挑食。
5.不亂倒飯菜,不亂扔食物。用餐時不將飯菜掉在桌上,將碗中飯菜吃干凈,不浪費。
6.飯前不吃零食、喝飲料。
7.用餐時保持輕松、愉快的氣氛。在吃飯時間絕對不可以看卡通片,要看也只是看一些孩子不喜歡的新聞,如果孩子哭鬧,就干脆不要開電視。
8.爸爸媽媽吃飯時給孩子做示范,不要輕易在孩子面前評價食物,尤其是發出不好吃的暗號,家長應該在吃飯時不斷鼓勵孩子吃得好,不挑食。
9.家長切忌不要追著孩子喂飯。
三、用餐結束時的注意事項
1.用餐快結束,查看盤中盤底、桌面地面,將剩余飯菜送入垃圾盤。
2.用餐結束后,先是站起身,再將椅子推入桌,再去協助家長把盤子放入指定位置。
3.手中有盤子,走路要小心,來到指定處,將剩余飯菜清理,再將盤子碼放整齊,物品歸位。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3
策略1:微笑也是一種禮貌
禮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寶寶還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時,爸爸媽媽最好經常逗寶寶“笑一笑”,鼓勵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讓寶寶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喜歡笑。
策略2:說話要說文明話
開口學說話,是寶寶學習禮貌的一個好時機。父母反復告訴小寶寶: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或禮物時,應該說“謝謝”;需要或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先對人家說“請”;做錯事情、惹了麻煩或影響了別人,應該說:“對不起”……如此,寶寶就能在學說話的第一時間內,接受禮貌語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彎路。
策略3:讓寶寶“愛”上打招呼
帶寶寶外出,見到認識的人,教會寶寶說“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對方贊美寶寶之外,爸爸媽媽也要及時附和,肯定寶寶“有禮貌、真乖”;這個積極的'回應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然后繼續督促寶寶這樣做。有了被夸獎這個美好的感覺激勵著,久而久之,寶寶見了熟人就會自覺地打招呼了。如果寶寶對陌生人也主動問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個受人歡迎的孩子。當然,每次進家門,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門之前要說“再見”。
策略4:聽,有人在說話
在家人講話或爸爸媽媽和客人談話時,寶寶經常會有話要說。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不能大聲喧嘩、也不能中間插嘴;平時和大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聽,不可隨意走開。如確實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許后小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懂得,這樣做是對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為前提,凡事會更順利。
策略5: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里有客人來,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孩子講禮貌。比如,在客人進門的時候,教寶寶舞著小手說“歡迎”、甜甜地問聲好;稍大一點的寶寶,媽媽不如放手讓他擺糖果、拿飲料;如果有小朋友來,提醒寶寶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圖畫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爭吵。另外,也不要借著小客人在,提一些額外的要求,或無理取鬧。
【寶寶禮貌教育之父母守則】
1、給寶寶一個“范本”
要求寶寶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并給孩子一個好的“模板”。
2、提供“實習”的機會
學習講禮貌也是個反復實踐的過程,父母應多給寶寶創造練習的機會。
3、避免“硬碰硬”
有的寶寶個性比較強或相對內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如暫時放棄,并以自己的言行給寶寶做個表率。因為,父母“做的”比“說的”更能使寶寶明白自己該怎么做。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4
針對現在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多數家庭嬌生慣養孩子和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導致很多幼兒產生了很多不良的文明禮貌行為,根據幼兒可塑性大的生理特點及幼兒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幼兒教師要結合自身幼兒教學的實際經驗,通過日常教學、生活、游戲及家園教育來改正其不良文明禮貌行為和培養其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使其健康成長。
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這就是說,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從兒童生理特點來講,幼兒時期的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抓住幼兒教育這一段關鍵時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當前,早期教育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但人們對早期教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有的父母只注重子女智力的早期開發,而忽視其他方面,特別是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加上有些幼兒園及幼兒教師對此也不夠重視,從而使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成了幼兒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在幼兒教育中有這么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后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幼兒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積極開展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特別要加強其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要從下面的工作入手:
一、提高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培養的認識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心靈程度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文明禮貌不僅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友好關系,而且也反映了人們自身文化修養水平,而當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獨生女,是“小皇帝”、“小公主”,都以自我為中心,好勝心強,文明禮貌在他們身上都很難看到。
在倡導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文明禮貌教育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文明禮貌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從小進行禮貌教育,通過游戲、主題活動等形式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于自己的習慣。”文明禮貌是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心理學研究發現,整個幼兒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因此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要認識到幼兒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性,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
二、目前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現在幼兒獨生子女居多,存在的問題也多。通過幼兒園工作總結和調查,幼兒在文明禮貌行為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自私即以自我為中心、嬌慣任性、情緒波動大、打架斗毆帶攻擊性行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環境(破壞花草及公共環境)、不愛勞動、、使用不文明言語、挑食挑穿、愛睡懶覺、沒有尊老愛幼的禮貌習慣等。主要表現在幼兒園班級中往往以他(她)為中心,在活動時也不會顧及其他小朋友;玩耍中和其他小朋友發生分歧時,會動手動腳或出口辱罵小朋友,有事還會有攻擊性行為,征服其他小朋友聽自己的領導;見到老師、長輩不打招呼或使用不良稱呼等。
三、幼兒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培養措施
幼兒的良好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培養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社會提供幼兒適合幼兒生活的文明環境氛圍,更需要社會全體自律及監督幼兒接觸不良文明禮貌行為及環境,同時需要家長和教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細心教育,幼兒教師的在幼兒平時的生活和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合理教育和積極培養。具體措施如下:
(一) 營造良好的文明環境氛圍
社會是復雜多變的,存在著很多不良文明行為,幼兒認識能力有限、模仿性強、控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養成不良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所以要給幼兒營造良好的文明環境氛圍,使其健康的成長。
1、家長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文明家庭氛圍。
2、家長要做好孩子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監督工作,盡量避免幼兒接觸不良文明禮貌行為,要嚴格要求孩子的言行舉止,做到不姑息、不包容,孩子犯錯幫助其改正,有進步就積極獎勵。
3、學校要多開展“文明新風”活動。貫徹幼兒園“平安、健康、文明、和諧”主題精神。例如開展 “建和諧社會,樹文明新風”的校風活動月,結合校風活動月,開展了一系列“我是文明小天使”的活動。在教室里張貼了許多文明禮貌用語的卡片,如“請”、“你好”、“早上好”、“再見”、“對不起”、“沒關系”、“謝謝你”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孩子們學習,每天念一念,并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及時表揚在文明禮貌方面做得好的小朋友,比如:早上入園能大聲向老師問好,在幼兒園里以及家里講文明、有禮貌的孩子,會獎勵他一顆“亮晶晶”,連續得到5顆“亮晶晶”的小朋友就能當“文明小天使”。老師會將“文明小天使”的名字寫在家園聯系欄里,讓全班的的小朋友向他(她)學習。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處處以“文明在我行動中”要求自己,爭做“文明小天使”。經過活動開展會使班規和常規有很大改善。
(二)、將文明禮貌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各環節中
文明禮貌教育不僅局限于教學活動中,還應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如:晨間區角活動,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并引導幼兒相互合作;在語言角“我來講”中,引導幼兒注重基本的禮節,講故事的幼兒首先應向大家問好,然后介紹故事名字,而聽故事的幼兒要求安靜傾聽,不隨意打斷別人講話,聽完故事后要鼓掌歡迎。在進餐時要求幼兒禮貌用語,“老師請添飯”“老師請添湯”;如洗杯子時,引導孩子們排隊等候,等到前面一個小朋友洗完了第二個再去洗,改變了以前洗杯子時混亂的局面。小朋友一起進餐,要說“大家請”才開始用餐。遇到小朋友過生日吃蛋糕,所有的小朋友都會主動向過生日的人送祝福,說些“謝謝你的蛋糕”之類的話。早上入園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大聲向老師和小朋友說“早上好”,然后高高興興給爸爸媽媽說“再見”??就是這樣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去教育孩子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漸漸地讓幼兒知道與人交往要使用禮貌語言。
(三)、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力量
老師是幼兒的第一模仿對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幼兒的行為,因此,老師更應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潛意識地教育引導幼兒。葉圣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書中指出:“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的去讀;要有文明禮貌行為,必須走進環境,點點滴滴的熏陶。”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的緣故,他們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這就要
求教師要象媽媽一樣去細心呵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孩子,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精神環境,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逐漸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同時一種互敬互愛、懂禮守紀的良好個性、行為品質也在逐漸的形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早上入園時主動跟幼兒問好,那么幼兒一定會說“老師好!”,我們不小心撞到了孩子,就會蹲下去真誠的向孩子道聲“對不起”;我們在打擾孩子的時候,就會悄聲的說“對不起,打擾一下”;我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對孩子說:“你可以幫我一下嗎?”要放下教師以往居高臨下的位置,走入了孩子們的世界,溶入了孩子們的心靈,找準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時,孩子們也在這種彬彬有禮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學習了各種禮貌用語。只要老師抓住身邊的教育契機,從一點一滴抓起,那么,我相信,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一定會在成功的喜悅中享受甘甜。
(四)在游戲中滲透文明禮貌行為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也是孩子認識世界,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活動。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游戲有其巨大的教育價值。兒童首先是通過游戲來認識世界的。”說明游戲在幼兒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幼兒教師要利用游戲活動來實現文明禮貌教育。如創造性游戲中讓幼兒去嘗試如何禮貌待客。通過評比競賽的形式,更可以激發幼兒不斷進步,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不斷強化行為習慣。例如:在班中我們設置了小動物摘果子的比賽墻面。根據幼兒運用禮貌用語次數的多少為小動物增加果子數量,從而評選出文明之星。也可以設計“老奶奶摔倒了”、“教室里的不文明行為”、“你會怎么做”等多種游戲向幼兒進行文明禮貌教育。讓孩子們正確分辨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受到教育。
(五)做好家長工作,讓家長和老師共同培養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環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環境。對于幼兒來說,在家庭的時間約占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簡單,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
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幼兒可以定期邀請專家來園為全園家長做家教指導和培訓,要求家長要采用恰當的教育方法,精心呵護和引導幼兒,既不嬌縱又不束縛,并在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養成中作到循序漸進。
為了使家園教育同步,我們注重引導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首先,要求父母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圍。讓幼兒在這樣溫馨的家庭中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求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讓幼兒從小萌發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再者,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以此來鞏固良好行為習慣。同時,幼兒園可以多為家長和孩子創設各種親子活動,給家長和孩子提供更進一步的接近、了解、溝通的機會,可以每個月都開展一次親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教學成果展示、教具學具設計使用展示、親子樂園、文藝匯報演出、家長經驗交流等。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荀子認為,沒有禮貌,人就不能生存,事業就不能成功,國家就不能安定。漢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人與獸的區別。文明禮貌是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它能使社會和諧而有序,從而維護著社會的正常發展。文明的語言、禮貌的舉止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也有助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成功。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有擁有他才會有幸福的快樂。隨著我國國際化的加速,講文明、懂禮貌這種美德更是應當得到大力弘揚,它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前提。我們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人格,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有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幼兒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開始,強化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這是我們留給孩子最為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幼兒文明禮儀知識】相關文章:
文明禮儀知識10-28
文明禮儀知識04-28
家庭文明禮儀知識04-20
家里文明禮儀知識04-18
職場文明禮儀知識12-09
文明禮儀知識講座01-24
文明禮儀知識(15篇)03-16
公共場合文明禮儀知識04-30
小學生文明禮儀知識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