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圓滿結束
9月23日,由中央電視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主辦,海南師范大學承辦的海南師范大學第九屆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暨2008年“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大賽(初賽)在田家炳教育書院科學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全校外國語學院、文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8個學院的24名在讀本科生參加了此次比賽,比賽進行了現場評獎,外國語學院陳誠和生命科學學院陳思瑩獲分獲專業組和非專業組一等獎。
學校副校長張誠一、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宗華、教務處副處長廖元錫以及來自各學院領導、指導老師以及學生代表觀看了當天的比賽。
比賽評委由外國語學院的七位專家擔任,另有一名外語教師和一名外籍教師擔任提問評委。評委們將從語音面貌、流利程度、語速、意群、內容、時間把握、整體形象、語言能力及應用、反應敏捷程度等方面對選手進行考察。
比賽設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兩個組,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定題演講(3分鐘),演講題目為One Plus One Equals Two?(1+1=2?);第二階段為即興演講和回答問題(5分鐘)。各參賽選手在出場前進行抽簽,決定比賽出場次序及參賽題目。每個選手都有5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后正式進行即興演講,演講時間為3分鐘。參賽者在即興演講結束后,再根據即興演講的內容回答評委提出的2-3個問題,回答時間為2分鐘。
秉承比賽規則,24位選手持續了近三個小時的激烈角逐,選手們的表現不時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最終,16位選手分獲了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四個等次: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陳誠和生命科學學院陳思瑩獲分獲專業組和非專業組一等獎;杜靜、譚佳佳獲得專業組二等獎,文學院的陳晨、初等教育學院的鄒欣吟和生命科學學院的李龍龍獲非專業組二等獎;周南、趙文雪獲得專業組三等獎,地理科學學院的周天、文學院的石偉鵬和丁寧獲得非專業組三等獎;吳麗麗、胡敖云、張景璐獲得專業組優勝獎,生命科學學院的李麗獲非專業組優勝獎。
9月13日,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評選“三好學生”實際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一定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9月14日《重慶晚報》)。
“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的“三好”標準,一直是人們心目中優秀學生的代名詞。“三好學生”評選在樹立榜樣、獎勵先進方面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到了今天,評選“三好學生”的弊端逐漸顯現。
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已經有些年頭了。提倡綜合素質評價,禁止給學生排名排序,正在逐步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能評上“三好學生”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這不僅容易讓被評上的孩子產生優越感,也會給其他同學帶來心理負擔,不利孩子成長。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不少地方的“三好”標準在某些評選者眼中異化成了學習成績“一好”,“三好學生”儼然成了高分數學生的代名詞。這無疑與素質教育的宗旨、“三好學生”的評選初衷背道而馳。
更讓人失望的是,由于“三好學生”被賦予了加分、保送特權,“三好學生”也成了決定學生前途命運的重要依據。由于評選標準科學性不強,評選機制粗放,監督機制沒有同步跟進,導致“三好學生”評選成了權力監督的盲區。在某些地方,“三好學生”幾乎成了官員、富商、教職工這些特殊群體子女的專利。如此“三好學生”評選不僅失去公正要義,教育意義也十分有限。
評選“三好學生”雖有一定激勵作用,但評價方式帶有局限性,特別是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的評價模式,容易讓孩子們產生“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錯誤印象,影響其全面發展。也容易讓家長與教師都按照“三好”模式去教育孩子,忽略孩子個性塑造和潛能開發,顯然對孩子成長不利。
因此,給學生評價注入科學內涵,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肯定每位學生的進步,避免學生評價出現偏差,應該是學生評價工作努力的方向。
信息時報訊(記者 韋英哲) 作為試點之一,上海明年春季高考將開始探索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招生模式。這種模式適用于廣東高考嗎?上周,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楊開喬在線接訪時表示,廣東正在調查研究,制定廣東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盡管廣東方案尚未浮出水面,但記者昨日采訪了省內多所高校招辦負責人,他們大多認可考生被兩所或多所學校同時錄取的做法,但也提出,學生的選擇空間大了,高校也應有更多元的錄取標準,而且還要未雨綢繆調整優化專業去面對。
學生可選擇的空間變大
據了解,上海春季高考的招生方式與夏季高考有較大不同,前者的成績主要是“統一文化考試+院校自主測試”。有專家分析稱,同時被兩所學校錄取是目前與國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最為接近的一種高考模式,也是向傳統的回歸。
汕頭大學招辦主任曾銳認為,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模式將改進一個學生只能錄到一個學校的弊端。“考得好不如報得好,填報志愿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也有很大的風險。填報志愿和錄取結果很有可能跟考生的意愿、考試成績和學習水平存在偏差。”曾銳說,“改革之后,學生不但可以選學校,還可以選專業,還有多個錄取通知,對考生來講更有利。”
“給考生更多的選擇自主權,是的重點。”暨南大學招辦主任黃躍雄表示,因為被錄取的學校和專業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有一些學生會選擇復讀,“現在學生有了更多選擇,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高校招生競爭面臨優勝劣汰
在考生獲得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意味著高校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廣東金融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吳斌指出,可以同時被兩間學校錄取,導致學校彼此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且報到率肯定會受到影響。
曾銳也表示,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最終高校會優勝劣汰,“好的高校招到更好的考生,名氣不大或不被考生認可的高校招生的數量和質量則要差很多。”
高校要有多種錄取標準可選擇
一生被兩校錄取的模式是否適用于廣東?昨日記者致電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目前廣東方案正在制定中。盡管廣東方案尚未浮出水面,但多所高校招辦負責人也對此發表了看法。
黃躍雄表示,被多個學校錄取是對學生權利的保障,但同時也要提高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他建議,一個學校在招生時應該要有很多種錄取的標準,比如暨南大學,就承認了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多個國家的高考成績。“不要讓學校只有一個渠道去錄取,毫無選擇權,這樣大學的選擇權無法體現。”
【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圓滿結束】相關文章:
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稿02-11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12-28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7篇)05-21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7篇05-21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6篇10-01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6篇)08-16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集合7篇05-22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集錦7篇05-21
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集錦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