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當代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問題分析論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擴大,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職生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應該受到特別的關注。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受到來自自身、社會、學校、及家庭因素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現,出現自卑、叛逆、茫然等各種心理障礙,而且有心理障礙和問題的學生在高職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嚴重的還導致了種種惡性的事件的發生,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建立健康心理疏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生心理特征
每個時期的高校大學生都帶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能夠折射出社會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處于青年期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構想,但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大學生往往讓周邊的人親戚、朋友覺得是自己平時不好好學習,才進入高職院校讀書的,特別在乎因未能被普通大學錄取而被人瞧不起,覺得自己到高職院校讀書是低人一等,對自己的信心、能力、智力產生懷疑,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學費、生活費相對較高,給那些來自低收人家庭的學生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當周圍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費,更引起他們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
(2)被認同心理。高校大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敢想敢當,敢于實施,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學生群體中嶄露頭角,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嘗試的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失落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忽視了。有著強烈的被周圍的同學、老師認同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被認可的情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焦慮心理。當大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習內容的專業化、難度、深度大大增加,學習的方法也和高中大不相同,以至于一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較差,動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自己是來糊文憑的,現在學的東西將來到社會上不一定能用得上,特別是一些基礎公共課,這樣一來往往會導致期末考試的成績,學習效果不理想。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進了高職院校,以后畢業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自己肯定比不過本科院校的學生,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緊張不安,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慮。
(4)反叛心理。在傳統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有著明顯的話語權。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環境中,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進入高校的他們,學習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向往自由的高職生對傳統的管制教育比較反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紀律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就在無形中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閡,產生反叛心理。
(5)戀愛價值觀不成熟心理。戀愛是大學生永恒的話題,對于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更加渴望戀愛。但大學生在心理上并沒有完全成熟,缺乏戀愛經驗,在遇到感情糾葛時,往往采取過激、不理智的行為來處理感情上的事。
(6)人生目標茫然。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陡然劇降,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生活目標隨波逐流等問題,常有生活無意義感,人生目標茫然。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自己的人生坐標又在哪里,以朝著這個坐標不斷地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沒有給自己很好的定位,自己的人生規劃茫然。
二、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雖然現在在各高職院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2)利用網絡等新形式及時進行輔導。很多的高職生在心理咨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開自己的心扉。這就導致了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無法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以致于無法科學合理的“對癥下藥”。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網絡世界的開放性、虛擬化等特點,使得高職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無所顧忌地敞開心扉,釋放自己心中積壓的苦惱與煩悶,通過網絡盡情地傾訴與宣泄,從而使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和緩解。對于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資源,準確及時地把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詢工作開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輩聊天室等資訊途徑。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傳,學生也逐漸擺脫了對心理咨詢的種種誤解。但是學生中能夠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敞開心扉接受咨詢的學生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傾述對象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輩聊天室,是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的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年級學生作為朋輩咨詢員,可能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經驗去與那些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溝通,使得需要咨詢的學生擺脫向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陰影。
(4)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從家庭生活不美滿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高校學生往往行為比較偏激,因此,父母在關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與子女基本上沒有溝通。其次,學校在傳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播著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變化規律。第三,社會是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同時社會也通過各種媒介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面對就業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家庭應該鼓勵支持,學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進行引導,社會則應該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另外,學生這一主體也應該深刻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端正職業態度,創造自身條件。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發揮積極效應,學生才能取得職場的成功。
(5)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大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6)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針對高職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及治療體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會通過新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通過該措施,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從中發現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有針對性的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不僅有利于掌握高校學生總體的心理變化趨勢,也有利于把握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歷程,針對個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關系到學生的家庭的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高職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任,提高高職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龔云.高職大學生心理現狀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8(5).
[2]王優.高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分析.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12).
[3]張文龍.意義治療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衛生職業教育,2012(30).
【簡析當代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問題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簡析英美文學與英語教育05-05
淺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5-12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論文04-01
淺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論文05-12
古代詩歌五首簡析05-07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04-01
北京高考理綜卷簡析05-07
古代詩歌五首課文簡析05-07
歷屆高考英語長難句簡析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