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干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論文
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上升,心理學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目前的研究多數采用不同的量表來測量中小學生人群的心理狀況,而且大部分是應用國外量表的修訂本,很少有本土化的量表來測量。程灶火編制的《少兒心理健康量表》以及以CCMD-3為依據編制的《少兒心理問題篩查表》,均從專業的角度反映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主要采用這兩套量表對中小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同時針對這些問題的相應干預對策進行了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抽樣,全國14個地區的在校中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普通樣本9728名,樣本入組標準:①能上學沒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輕型心理障礙。②受試對象為在校中小學生。③填表人為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監護人,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上。取樣時間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兒少心理問題篩查表
小學生由父母填寫,中學生可以自己填寫,也可以與父母討論填寫。每個條目為0,1記分,如果條目描述的問題與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則圈0,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問題越嚴重。包括有15個分測驗:注意問題、活動問題、品行問題、情緒問題、強迫問題、社交問題、認知與社會能力問題、軀體運動問題、言語問題、學習問題、精神病性、情感問題、人格問題、性問題、睡眠與飲食問題。
1.2.2兒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學生由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填寫,中學生可以自己填寫,也可以與父母討論填寫。在每個維度中只選擇一個與自己(孩子)情況最相符的等級,測試時間一般需要15~20分鐘。
記分方法有兩種:維度分是按等級記分,即被試選擇的等級,1=過度性病理行為,2=過度性神經質行為,3=高健康狀態,4=一般健康狀態,5=低健康狀態,6=缺失性神經質行為,7=缺失性病理行為,1和7屬于疾病狀態,2和6屬于亞健康狀態,3~5屬于健康狀態。在計算領域分和總分時采用5級評分,對原始等級進行轉換,5=高健康狀態,4=一般健康狀態,3=低健康狀態,2=亞健康狀態,1=疾病狀態,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結果
2.1兒少心理問題患病率
根據CCMD-3診斷標準和頻數分布計算出劃界分及對應的患病率,結果顯示注意問題、社交問題、學習問題、言語問題、人格問題、睡眠飲食較嚴重,各問題患病率在2.3%-19.5%。
2.2兒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結果發現父母評定兒童在情緒反應、注意力、思維內容處于病態比例較高,思維內容、注意力、自信與自尊、責任感、學習與工作、人際交往等處于亞健康比例較高。
3討論
本研究發現,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患病率并不低。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也是不可忽視的人群。同一學生可能同時存在幾種心理問題。兩個量表都反映出注意問題、情緒問題、學習問題是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其他國內外的常見心理問題為多動癥、情緒問題、對立違抗的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發現人格問題、自信與自尊、責任感這些方面也經常出現問題,可能與中小學生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不成熟有關,另外可能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較高和比較重視有關。
本研究發現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但醫院就診率卻很低,一種原因是父母和教師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其次是中國傳統思想以家里人患心理疾病為恥而不敢、不愿意去醫院。所以積極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干預勢在必行。針對常見中小學生的注意問題、情緒問題、學習問題等主要的干預措施應從父母、教師、家庭和學校開始。首先應該是加強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及宣傳。其次對父母和教師進行中小學生教育的訓練以及對兒童自身訓練,訓練兒童具體內容主要是自控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交技巧如:如何與老師、同伴、家長相處、如何用平靜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反對的意見以及不高興的情緒,如何用非攻擊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憤怒等,訓練兒童如何去決策問題,訓練兒童一些學習技巧。訓練父母具體內容主要有:①母親懷孕和分娩時不利因素,家庭不利因素對孩子的影響。②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③教育父母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預防。④提高父母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了解以及如何預防。另外訓練教師如何去識別兒童心理問題,如何健康的教育兒童等,學校干預是比較可行的成效較好的措施,也是重要的干預措施,因為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學校。
【探討干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及措施論文05-11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警干預研究論文05-12
探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方法論文04-12
探討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論文05-12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論文04-03
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5-09
探析生態移民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論文05-11
關于醫學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論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