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1
應激或壓力是外界刺激明顯超出了個體所具有的應對資源而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反應。生理應激和心理應激方面的相關研究均表明,如果個體長期處于一種高應激的狀態會造成身心的損害。
隨著初、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教師職業日益成為具有高壓力的高危職業,近年來研究發現,在壓力的作用下,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較高, 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來源主要有:考試壓力(升學率)、學生因素(學生的教育,學生的管理)、自我發展需要(晉升職稱職位、發表論文)、家庭人際關系(家庭和睦與否、同事關系融洽與否)工作負荷(課時多少)、職業期望(獲獎、評優等)五個方面,如果缺乏合理、正確的應對,常可導致: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等一系列心理和健康癥狀和疾病。
不同特征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應對方式與職業壓力的特點有所不同,中學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小學男教師,中學男教師的職業壓力明顯高于小學男教師,這可能與教育管理部門將升學率與中學教師的晉級、獎勵掛鉤有關,也與中學教師所教授的對象的特點以及教育內容的復雜程度有關。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在性別上并無差異,說明男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同。消極應對、工作負荷大、職業期望過高、自我發展需要緊迫、考試壓力大可能會增加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壓力,而積極應對則有利于減輕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壓力。
有研究表明: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相關顯著,教師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也顯著相關。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明顯,說明教師職業壓力作為外源因素嚴重的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而教師職業壓力和應對方式聯合起來對其心理健康有確定的預測作用,當教師積極應對職業壓力時(即教師自身對壓力源的積極認知與評價),可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綜上, 正確的應對方式是緩解應激,保障心理健康的關鍵。在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從減少職業壓力與讓中小學教師形成正確的認知與評價的內外環境兩方面來減緩各種職業壓力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2
我們都知道教師是實施程改革的關鍵性因素,新改不斷挑戰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方壓力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越越突出,不僅妨礙本人的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也妨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職業認同缺失;人際關系敏感,社交行為退縮;自我認同喪失,無法悅納自我;情緒穩定性差,易焦慮和抑郁;職業倦怠嚴重,職業行為不當這幾點。
教師的自我心理調節是心里健康的關鍵,需要正確定位教師職業,學會控制情緒、管理自己壓力。學會尋求社會支持,釋放和減輕心理壓力。堅持體育鍛煉和業余愛好,合理適度發泄。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作為一名實習老師,必然也面臨著作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更好地忠于教育事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就必須重視自我的心理健康。
才從大學生身份轉變過的我們,對老師這一身份肯定有些許的不適應,于是,學會調整自我的心態變得尤為重要。
首先,對于繁重的教學任務,我們應該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時間,提前做好備工作,不慌忙上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不讓突發狀況擾亂心智。
其次,已經成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認同自己的角色,熱愛教學,將老師這份工作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從內心深處熱愛教學,熱愛學生,讓自己的才能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自己在教學方面的熱情,從而避免產生教學厭倦感。
最后,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們,不應該將自己在生活中的多樣化情緒帶入堂,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調節自我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不讓自己被情緒所困擾,所牽動。在實習生活中我們要正確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系,以尊重、真誠、寬容、謙虛的姿態與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與學生關系方面,要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過分親昵。在業余時間里,做一些有益于身體健康的運動,釋放自己的壓力,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泄,從而讓自己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教學。
學會調整自我心態,尤其重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保證教學效率的關鍵。作為一名實習老師,無論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是從學生、家長出發,對其負責,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去調整好自我心態。
調整自我心態,是責任也是義務,事關個人,也事關集體。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文章:
初探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5-12
校長應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05-09
教師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04-03
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論文05-12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探析論文05-12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和對策05-09
從有關案例看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5-12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