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智能時代讀書心得
機器獲得智能的方式和人類不同,它不是靠邏輯推理,而是靠大數據和智能算法。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智能時代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未來的社會,屬于那些具有創意的人,而不屬于掌握某種技能做重復性工作的人。
第一章 數據——人類建造文明的基石
如果我們把資本和機械動能作為近代化的推動力的話,那么數據將成為下一次技術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核心動力。
現象、數據、信息、知識
數據和知識的關系
數據的作用——文明的基石
人們使用數據的方式
數據的作用自古有之,但過去常常被忽視,其原因是:數據量不足;數據和信息之間的關系通常是相關性(而非因果),在缺乏大數據的時代,相關性很難習得。
相關性:使用數據的鑰匙
統計學:點石成金的魔棒
樣本的數量和質量,對推測總體極其重要。在具備大數據能力之前,通過有限樣本去推測總體總是存在偏差。(切比雪夫不等式對偏差做了量化)
數學模型:數據驅動方法的基礎
數據驅動方法的含義:完美的模型很難尋找,但只要數據量足夠,就可以用若干個簡單的模型去趨近。
分段函數的思想:假設完美模型是y=sin x,但人們并不知道。但是如果已知的點足夠多,人們可以觀察到,當x在(0,π)之間時,y和-(x-π/2)+1有點像,當x在(π,2π)之間時,y和(x-3π/2)-1有點像,可能就可以大致推測出將來的趨勢。(這兩個函數誤差還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數據極大豐富,可以繼續把區間分割小一點,歸納出來的各段函數的解釋力就越強,各段拼湊起來有可能接近真相。)
y=sin x
數據驅動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相比之下,其他方法的改進需要理論的突破,周期非常長。(暴力拆解)
數據驅動方法是大數據的基礎,也是智能革命的核心,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人類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是“培養隨機應變的能力”,而機器的方法是窮舉所有可能的情形。
第二章 大數據和機器智能
在有大數據之前,計算機并不擅長解決智能問題,但今天可以變智能問題為數據問題。由此,全世界開始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智能革命。
1956年,香農、明斯基等人提出人工智能概念。
什么是機器智能?
圖靈測試:讓一臺機器和一個人坐在幕后,讓一個裁判同時與幕后的人和機器進行交流,如果這個裁判無法判斷自己交流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就說明這臺機器擁有了智能。
人工智能的探索路徑
鳥飛派:人工智能1.0
仿生學的思想:首先了解人類是如何產生智能的,然后讓計算機按照人的思路去做。1968年明斯基指出,鳥飛派研究方法無法讓計算機獲得智能。(比如語言翻譯,給計算機定義一堆的語法規則)
明斯基:人工智能奠基人
另辟蹊徑:數據驅動方法
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探索機器智能的另一條道路,即采用數據和超級計算的方法:機器不擅長邏輯推理,但是在死記硬背方面比人強,只要有價值的數據足夠多,它就能找到其中的對應關系。而且隨著數據的增加,系統會越來越好用。
在八九十年代,數據驅動方法得到緩慢在穩定的發展。
數據創造奇跡:量變到質變
2005年是大數據元年,因為之前在機器翻譯領域從來沒有技術積累的google,以巨大優勢打敗了全世界所有機器翻譯研究團隊。google的方法其實沒有創新,但是使用的數據量遠超其他團隊。
進入21世紀后,由于互聯網的出現,使可用的數據量劇增,數據驅動方法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成為主流。
大數據的特征:體量大+多維度+完備性
大數據使窮舉法這樣的“笨方法”,有了用武之地。
大數據可以克服傳統統計方法的缺點:設計問卷可能有主管偏差、選取樣本可能不隨機、受眾因為知道在測試可能說謊、半人工統計數據。
大數據的科學基礎是信息論,其本質是利用信息消除不確定性。
【智能時代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智能化時代的童話故事05-11
《多元智能》讀書心得03-19
人工智能心得12-18
《教養智能》讀書筆記05-09
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心得03-03
《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心得09-07
《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心得05-12
時代廣場的蟋蟀學生讀書心得03-28
《智能商業》讀書筆記1200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