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的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傷逝》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逝》的讀后感 篇1
今晚終于把《傷逝》這部小說看完了,心里面有許多的感慨和收獲。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過新式思想熏陶的兩個青年,他們不理會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選擇為了愛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但是,愛情是需要面包的!在為生活而擔憂操勞中,子君在與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漸變回了舊式婦女的形象,“全然忘記了當初的新思想、新覺悟”,涓生面對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失望。這失望一天天累積,兩個人之間的隔膜、矛盾越來越深,最終,涓生為了尋找他眼中的“新路”而決定把“真實”告訴子君——“我已經不再愛你”,對涓生極度依賴的子君最終離開了,離開了涓生,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涓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選擇的那樣,出現在眼前,反倒是無盡的悔恨、空虛。
這個故事顯然的,是一個悲劇。兩個為了愛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終得到的是凄慘的結局。在小說之中,有兩個細節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極冷的早晨,這是從未見過的,但也許是從我看來的怨色。我那時冷冷地氣憤和暗笑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卻并未自覺。”我極其震驚于那個“冷冷的氣憤和暗笑”!拋開涓生所氣憤和暗笑的內容,我只講兩個人之間對待的問題。兩個因為相愛而選擇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發現彼此之間漸漸產生隔閡,卻不想著去放開彼此的.想法,敞開心扉的爭取把隔閡早日消除,而是無所作為的讓隔閡這么逐漸累積,累積,最后竟然發展到對對方“氣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傷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愛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時間,那條狗“阿隨”竟然自己找回來了,來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對涓生深愛而又極度依賴的女子,在涓生說出他心中的“真實”之后,懷著對涓生的愛,和對涓生的絕望而離開。她在死的那一瞬間,在死了之后,依然懷著對涓生的眷戀嗎?依然懷著對涓生的深愛嗎?所以,她在死后附體在阿隨身上也要再去見涓生?我這么想著,對于子君的死,也對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極度的悲哀——其實,她從來也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她始終有一種依賴!而涓生,面對自己拋棄的“阿隨”的回來,自然也是勾起了對子君的回憶——苦痛,悔恨,空虛!
從大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看待涓生和子君的悲劇。當時,是新舊思想激蕩的時期,青年既受到了新式思想的熏陶,但是也還是沒能擺脫封建殘余思想的束縛,他們在新與舊之間痛苦的掙扎著。從這種角度看,這段愛情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子君的死也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子君和涓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的犧牲品。魯迅先生創作這樣一部作品,他的用意也在于告誡青年,五四運動退潮之后的封建黑暗依然嚴重,要迎來中國社會的新光明,任務依然艱重!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這部《傷逝》是魯迅先生的唯一一部愛情題材的小說,雖然沒有甜言蜜語的描繪,只是個人手記式的敘述,但是從中,我似乎可以看到堅毅斗士魯迅的柔情一面。魯迅的橫眉令人印象深刻,這難得一見的柔情,也是一件深刻的印象。
《傷逝》的讀后感 篇2
黯淡的房屋里,再沒有了她的身影。她躲起來了嗎?幾間破舊的家具背后毫無藏匿一人的能力。涓生站在屋里,尋著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條,但沒有,只有鹽、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幾枚銅元,這是他與子君兩人生活的全副。
魯迅用他那極平靜的筆調繪出了這灰色的畫面,卻使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平息。這場不辭而別寫得很動人。好似往昔的時光都成了黑白的夢,醒來時,便覺空虛一場。這段夢中,子君踏著悅耳的皮鞋聲來到涓生身邊,放棄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謂的理想。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時候,無聲離去。依舊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給涓生。
她是無私的,無謂的,為了涓生的“理想”而犧牲自己。而涓生,這個讀書人,這個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卻不知承擔,不懂責任,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理想的過程。人物對比中,我不禁對讀書與生活的關系產生了疑惑。也許并不是書讀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
爸爸曾說:“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想來并非沒有道理,一切的書文都是從“生活”這棵大樹上摘取的果實。書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澤。所以我們實在應該把書本道理與生活實際結合,實在應在平時多洗碗、到掃衛生、自理生活之類。這樣才不至于產生大學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這是我們作為一個注重應試的國家的學生所應加強的方面。
還有一點感想,據說最近有一部影視叫《我的前半生》與《傷逝》有些相似,但結局卻比《傷逝》有進展,女主角振作起來,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打拼去追求理想的生活。同一題材不同結局,原因為何?我認為是時代背景的不同所造就的。魯迅所在時代是個思想斗爭、新舊更替的動蕩時期,作者所寫悲劇代表著那一時代的悲劇。但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發展年代,影視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應該是當代的特點——自強不息等。從中我發現時代與故事的對應關系。正因如此,故事才會有它那一時期的獨特價值。《我的前半生》的創新是我們應該借鑒的,不人云亦云,有自我觀點,才能用同一題材講出不同道理。
《傷逝》的讀后感 篇3
我們總是很天真地以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只關乎于愛與不愛。這恰恰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生存于社會中的,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與制約。或許會有那些不被世人所祝福的情侶高亢地喊著:“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是幸福,我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誰不想有一份受到祝福的愛情呢?老一輩的人總是強調門當戶對,這也不無道理,兩個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即使愛了,也難享受吧。
子君在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相信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堅定的,她認定了涓生是她此生要追隨的人,不管外界給她多大的壓力,她都不會屈服,所以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子君以為自己的堅持可以換來她想要的,然而在與涓生的朝夕相處中,他們發現“生活”這個二字詞語包含了太多太多,讓他們應接不暇。當他們走在路上的時候,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雖然子君“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卻“瑟縮”了,這個小細節便可以看出其實他們并無法完全無視世俗對他們的評價,而恰恰就是這些,為而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之本,維系這些的是金錢,不巧后來涓生又失業了,他們的生活又下了一個臺階。子君無法再是那個只懂愛的少女了,生活的壓力讓她窒息,她“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于體貼了”。涓生覺得伙食也不好了,“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們再沒有心情去談情說愛,生計問題太嚴峻,根本讓他們難以忽視。愛情面臨生活的壓力的時候,愛情的光芒越來越暗淡。他們當然明白,彼此已經不再是當初愛的那個人了。他們掙扎過,努力過,畢竟他們不愿自己證明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但事實證明,這一切只是徒勞,他們之間的問題在時間的沉淀下已不可擊破了。終于,涓生無法堅持了,他說出了那句“我已經不愛你了”,本以為子君會鬧,卻見她沉默了,眼光“正如孩子在饑渴中尋求慈愛的`母親”。并不能認為子君是無所謂的,她只是不相信,他們的海誓山盟竟然支離破碎了,她奢望涓生會開口告訴她剛才那句話不是真的,而她也深知這不可能,所以“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懼地回避著我的眼”,她怕看到涓生眼中的堅定。諷刺的是,最終子君離世了,而這個消息竟是從別人口中得出的,于是涓生便總是想到她的死,然后自責懺悔。最終,他決定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默默前行,為子君,為自己……
我很佩服最初子君與涓生的勇氣,敢于與現實決裂,毅然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不能否定這股勇氣才導致了悲劇。他們的結合太過倉促,缺乏考慮。或許大家都認為愛情是感性的東西,愛情來了不能抗拒。但是靜下心來,用一時的快樂換來終身的苦痛,難免太沖動了。其實很多時候把那些人放在心中并非是壞事,這樣那個美好的形象不會褪色變質。不得不說,他們的愛情悲劇社會是主導,一個時代有一個社會,一種思想,他們的愛情在那個社會浪潮中是難容的,掙扎也只是徒勞了。所以說,社會力量是別人忽視的。
《傷逝》的讀后感 篇4
沒有物質的保障的愛情終是不可靠。它,不知何時起,會悄悄地令入迷者失望。
子君就是一個為了追尋愛情,卻被她所選擇的人涓生拋棄的一個例子。子君孩子氣的眼,天真無邪,對愛情充滿了渴望。為了追尋自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脫離關系,可是呢?因為沒有物質的保障而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她被涓生拋棄。在那個壓迫成風、講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提倡自由戀愛是何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且不說與家人脫離關系,單是作出如此之行動且還被拋棄是如此的令社會所不容。最后,子君只有一個結果----死。
在子君與涓生剛接觸時,他們是如此的合拍。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一起談雪萊、談泰戈爾、談伊索生、談男女平等。可是呢?最后呢?分了手。她沒有選擇,只能接受,接受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命。他們住在一起的開始,我相信,我們有必勝的信念----向家族向社會反抗的信念,我也相信他們自信能過得很好。是的.,他們一開始很幸福很安寧,子君在家為涓生操持家務,涓生在外維持生計,然而經濟問題卻在慢慢地來了。女人是個敏感的動物,一點的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他們的不安懷疑,尤其是對自己所愛的男人、所依附的男人,子君從涓生的晚回家、對自己的敷衍中查出點端倪,可是她卻不愿相信,寧愿自我欺騙,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開始了往日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將溫存示給她”,而且,她早就不看書了,。
終于,涓生告訴了子君,他已經不愛子君了,他的心地有些輕松了、舒展了,卻將重擔給了子君。“我沒有負者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她愛我之后,就要負這重擔,在威嚴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道路。”漫漫黑夜路,寒風凜冽,沒有溫暖的房舍,沒有同行者,只有子君一個人。其實,子君的不幸也不能完全歸咎于涓生,既是當初雙方相互信任做出的選擇,選擇的失敗都有責任,只是,子君的結果卻是如此之不幸、如此之凄慘。
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太廉價,是涓生教了子君一堂重要的課。
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傷逝》的讀后感 篇5
仰望星空,勇敢大膽地釋放心的信念與夢想;腳踏實地,真切清醒地觸摸生的現實與失望。
——題記
“我是我自身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起初,她是那樣的大膽與勇敢:同涓生談打破舊習,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他們的言語充滿了整間會館,接下來便是自由戀愛并義無反顧地與涓生同居。難道共同的話語,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們不顧現實的存在而攜手以相老嗎?不,結果是:不久后,涓生失業,子君愁苦,兩人凄然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傷逝》是有創作背景的——1925年XX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于熱戀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身的愛之后,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于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后,許廣平并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找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魯迅與許廣平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懂得人生的規則,當然不但僅是愛情方面。魯迅知道如何在“熱”中進行“冷”思考,不沉迷于飄渺遙遠的美好中,而是將現實剖析。許廣平則了解怎樣將理想與愿望有機結合,既沒有讓自身淪落為家庭主婦,又沒有讓自身喪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們一般,大概就不會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遺忘中了吧!
《傷逝》的讀后感 篇6
一曲肝腸寸斷,幾多淚水辛酸。一對男女的不幸,整個時代的悲哀。當夢醒路無,人去樓空,逝者已逝,傷者徒傷。誰還在雨中為你們輕嘆?誰還在胡同寂寞徘徊?誰還在紫白的藤花下寄托哀思?《傷逝》捧在手心,思緒游于云端。愛情,這一亙古話題,于濃墨薄紙間被魯迅再次延續。
美麗的開始,慘淡的結局,是什么將命運如此注定?如一朵嬌紅永萎沙塵,叫人怎能不悵嘆惋惜?讀《傷逝》,心中不會寧靜。史涓生與子君的故事,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沒有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徇情;沒有柳夢梅與杜麗娘的團圓。品《傷逝》,一句“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讓所有高唱愛是一切的人為之一震;一句“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驚醒那些為愛麻木的癡男怨女;一句“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讓所謂的真愛添上幾許虛偽的色彩。思《傷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的矛盾,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愛到底需要附麗什么?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他主張愛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回望涓生與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定的工作,雖然“局里的生活,如鳥販子手里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他們的相戀是自由的,盡管外界壓力不小,他們仍覺得無比幸福。然而同居后,這自由的翅膀卻雙雙折斷了。局里裁員,涓生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壓迫下,在“自覺了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心理下,他能覺得自由嗎?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鹽、喂狗飼雞等生活瑣事中,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再也不能為涓生帶來“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還有“掛在鐵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生活于這對新人而言,像無數繩索將他們牢牢縛住。
“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我想這“活著”應為自由地活著。可是僅附于自由的愛情一定會美麗嗎?
魯迅在1923年于《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中說:“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重要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得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靜思《傷逝》,發現這段原本純真熱烈的愛情之所以變為悲劇,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里裁員了。身陷窘困卻想要重新高飛的他漸漸覺得眼前的女人是個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錯誤都歸咎于她。最后竟認為“忍受這生活的壓迫的痛苦,大半倒是為了她,而子君的見識卻淺薄到連這一點也都想不到”。終于還是為了新的生路,涓生絕情地將子君拋棄了。可憐的子君就這樣帶著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愛情?自由?金錢?這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定律,讓無數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傷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凄慘的故事,涓生的傷、子君的逝都已離我遠去。只留下淡淡的風吹著淡淡的云,還有藍藍的天空靜靜地看著誰又傷了誰,聽著誰又在悲問:愛情到底該附麗什么?
《傷逝》的讀后感 篇7
夢想的旅程帶著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于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樣說,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我。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杯具,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杯具。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杯具,更是子君把感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杯具。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應對帝國主義的罪行能夠義憤填膺,而應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么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敘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溫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并且被命運復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感情的理解子君的杯具在于把感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齊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里,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注定她把感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杯具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沖擊,我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感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著的、心碎著的感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愿去分析,不愿去推敲的。個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感情夢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期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杯具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最終站起來,“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說他必須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傷逝》的讀后感 篇8
大學里黃老師講的魯迅的《傷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重新看了一遍,算是對大學現當代文學老師的的一次想念。主人公子君和娟生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很讓人感動,同時也留給人很多的思考!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呼吁女性解放,女性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讓這樣的一個弱勢群體獨立,可是尋覓了這么多年,世界的女性主義者也在為此奮斗了很多年,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女性真的就獨立起來了嘛?到了這樣一個發達發展迅速的經濟時代女性也許是有錢了從經濟上獨立了,可是他們真的就從人格上和男性有了平等的地位了嘛?
也許這樣講很多男性是反對的,男性會說女人已經怎么樣怎么樣了?可是這樣的爭論是沒有輸贏的,自古皆是!愛情里沒有對與錯,但是愛情里受傷害的`永遠都是女性!這的從男女不同的性別差異來分析,男性永遠都是向前看的,他們不會總是回頭看過往的一切,他們相信世界在他們的腳下,一切都要往前看;女性則永遠都是懷舊的,她們在愛情里永遠都是傷痕累累的,但是她們最好的良藥——回憶曾經的美好,回憶曾經的甜蜜!在愛情里,男人不愛了就是不愛了,而女人即使已經不愛了,她們都會想著曾經別人的好,想著去維持這份“遺失的美好”。
其實已經成了一個人的戰爭,總是要有傷害的,只在于什么樣的方式結束這份曾經的愛,男人選擇不愛了就大聲的說出來。娟生選擇了這種男人的方式來結束這份“殘缺的愛”,他告訴子君“他已經不愛她了”。子君離開了,后來死了。她的死給人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問號“她怎么死了呢?”,子君無法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他不愛她了”,也許在子君生命的最后一個時刻腦海仍然呈現娟生單腿跪地向子君求愛的場景!!!在這場愛情的戰役里,沒有勝利者。娟生一個人的戰爭使他獲得了自由,卻奪取了子君的生命,但是他沒有錯,不愛了就是不愛了。死了的人“帶著鐐銬”解脫了,活著的人仍然要一個人戰爭著!!
《傷逝》的讀后感 篇9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后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于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筑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后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據,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后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并不完全歸咎于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說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于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愿為感情舍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后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于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感情而舍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恒。
《傷逝》的讀后感 篇10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于魯迅,把這篇小說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說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說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嘆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著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并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說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沖動下的遺恨。
在這里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向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后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么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后)——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胡同,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著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筑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說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著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著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向導。”嘗試失敗后,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說的弱者。
3、敘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并未自覺。”由于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說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說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表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并非是涓生的一人敘述維度,因此對于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復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么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
《傷逝》的讀后感 篇11
這是魯迅先生寫的唯一一部關于愛情的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涓生的視角,去描述兩人的愛情悲劇。其實我也只是從愛情的角度去看這篇文章,說來慚愧,以我現在的能力所看到的東西并不是很多。
我認為這篇文章講訴的是涓生與子君的悲慘愛情故事。總的來看,就是涓生理想的幻滅。他們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蕩下開始覺醒的知識青年。值得注意的是,子君是在涓生的引導下覺醒的。但是,子君的覺醒只是部分的,是不完全、不徹底的覺醒,她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她只是接受了婚姻自主的新思想,還沒有擺脫封建的女子治內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子君婚后回歸生活,不再看書,甚而為了不讓被房東低看給阿隨吃的比人吃的還要好。子君變的平庸,我認為一大部分是因為她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的解放,以為和涓生在一起就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在我眼中,子君是有勇氣的,她敢于與家里決裂也要和涓生在一起,沖破了封建勢力的重重阻撓,追求他們的愛情與婚姻自由。這在那個年代是難得可貴的,這樣的愛情故事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但是,后來子君婚后把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事而忙碌著,子君似乎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子君了,和平常婦女并無二樣。于是,涓生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喜歡上子君了,回家成了他的負擔。他無法愛上這樣的子君。最后,子君離開了,在涓生說不愛她了之后。 最后的最后,子君死了。至于她為什么會死,我認為一來她不堪忍受生活給她的種種壓力,二來她仍舊是愛著涓生的,婚姻的失敗給子君帶來的打擊巨大。但我還是非常欣賞子君,她能夠勇敢地和涓生在一起,也能夠決絕地離開。
我在想子君為什么要離開?也許是不能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也許是為了成全涓生,他比較明確地說出了要子君離開的話;也許是因為自尊,自己的丈夫寧愿待在圖書館也不愿回家,如何能忍受得了?
而涓生,我認為他是軟弱的、自私的、不負責任且可憐的。他與一些友人的絕交不過是謀得心靈安慰,他為了這盲目的愛,提出與子君同居的想法,后來卻又嫌棄子君只顧柴米油鹽不再浪漫,甚而最后說出不再愛子君的話,只為了自身的逃脫。他沒有再去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了。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他沒有能力給子君更好的生活,愛情,沒有物質的支持,是無法長久的。子君在這場愛情中是處于弱勢的,她至始至終都愛著涓生,愛得熱烈、愛得純真。她為了成全涓生,選擇離開,最后早逝。這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人都說涓生沒有愛過子君,他愛的不過是當初子君身上那行美好的品質,愛的是自己所影射在子君身上的東西。我并不這樣認為。涓生是愛過子君的。他曾常常期待著子君的到來,渴望見到她;被子君的勇敢所震撼;子君離開后他還嘗試著營造子君還在的氛圍……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說,“我不應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
涓生一開始就說自己的悔恨,那么他在悔恨什么呢?他在悔恨自己不能多忍耐幾天,再告訴子君真話,甚而不應該將真實告訴子君。子君當初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沒有了愛,子君便什么也沒有了。子君為什么會死呢?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不可能會這么容易地就死掉,唯一的可能就是——自殺。家庭關系斬斷了,再回去勢必會遭受冷眼,家里人也不可能再像從前對她那么好了。在社會上,她無法謀得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還得忍受周圍的冷眼與嘲笑。她注定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她選擇去死。涓生所悔恨的,是他沒有了當初的勇氣與堅定,是他將真實展露在子君面前。他所悲哀的,是他們婚姻的無果和子君的早逝。
子君與涓生的婚后悲劇也反映了當時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社會若是還沒有解放,那么,個性的解放與婚姻的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傷逝》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傷逝與落空作文11-20
《傷逝》讀書筆記12-09
淡淡的傷逝作文12-09
《傷逝》讀后感10-26
傷逝讀后感02-18
傷逝讀后感12-06
《傷逝》讀書筆記范文12-09
《傷逝》的優秀讀后感11-29
《傷逝》讀后感范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