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散步》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學散步》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1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于文學,宗白華偏于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
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里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臺樓榭、花樹池石。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辟的靈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美學散步》讀后感2
"美"這一個詞真的很有魅力,追溯上下五千年,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是藝術家、文學家、革命者,亦或是普通人,哪一個不為她神魂顛倒?人們就像是身處于《蒹葭》中,不斷追尋,卻追而不得。她是夢嗎?還是心中的執念呢?更有可能的,是與身具來的一種本能吧。
大多數人都認為,美應該是靜的。是那種處于煙霧繚繞的夢境中,是那云煙裊裊的高山上的雪松,有堅挺的硬朗,有神秘的幻象。四周應該是靜謐的,幽然的。但為什么靜呢?心理學上說,在安靜的時候,特別是在夜晚,人們對于四周的感知力與想象力都會得到提升,那滿足了許多人對于神秘、不可知的事物的好奇與遐想。于是,有許多人前赴后繼的去山林間,返璞歸真,追尋那種自然的美。
而另外一些人,我們稱之為"真正的高人",則是"大隱隱于市"的。他們于人群中潔身自好,保持自我。眾人崇敬仰慕他們,卻無法效仿他們。這一類人的確可以說是活在喧囂中了吧。但他們擯棄了許多人性,與大眾的距離更加遙遠了。
對于美,在我看來,是更加純粹的東西。我們不必刻意擯棄那些所謂的世俗,去捏造一個完美的自己;不必隱藏自己,將自己置身于人世之外,去做那些仙姑道婆;當然也不是去迎合那些俗媚之人,同流合污。更加值得去追尋的,是從喧囂的聲音中找到與自己更為貼切的,達到靈魂的共鳴,追尋其本質,不斷磨練自己,學會坐看云卷云舒的淡然,不去憤世嫉俗,也不傷風秋月。
任何瘋狂的背后總有著鎮定與肅穆的存在。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濤洶涌;就像希臘雕塑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著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不管它的表情多么激情狂怒。有的人討厭舞會、晚宴,因為那是一切虛偽的假象的聚集,但那有什么錯呢?人本生就是美的追尋者,將一切美集中、提高、精粹化是一種與身俱來的能力。就如那極具爭議的拉奧孔雕像,他不像在史詩里那樣痛極大吼,是因為雕刻物質的.表現條件在直接觀照里顯得不美,這并不存在道德上的考慮不是嗎?
在生活中,人人都是藝術家,并不是內心的冷漠讓人在面臨創痛時保持面容的平靜。說是面具也罷,那也許是在眾人喧鬧的哭喊中對于美的一種特別的追求,無關道德。這個世界無論再污穢不堪,我們也忍不住睜大眼睛看個究竟。就如轟叔所說"我們在尋找共性,可能是曾經的污點,現在的忍耐,將來的苦難。"但我們定要依戀這個世界,雖然有些黑暗,但我們—天生的美學大師,注定會在這個無比喧鬧的世界,堅定的活下去。
《美學散步》讀后感3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于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于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里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仿佛是在美學的境地里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獲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系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并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閑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無趣,要么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么呢?“我們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廣闊天地里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4
閱讀這本書之后,我最想談論的是這個章節——《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說來有些慚愧,不是其他的內容不值得寫,而是覺得還無法把握好力度去寫其他內容的讀后感,或許還要再多讀幾遍才可以放心落筆,所以我決定就先從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入手,關于意境。
在此之前,我對意境的了解還停留在《人間詞話》之中。其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而且在開篇就描寫了作者心目中的境界為何物:[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而《美學散步》中的`境界又有些不同,其中說道,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他說藝術境界介乎學術境界(真)和宗教境界(神)之間,藝術境界主于美。
好像這二者(兩本書)之間的不同,就是一個切乎于文學角度,而另一個切乎于美學角度。而美學角度又更接近玄學,是的,我覺得這段說辭總有些玄乎,且奇妙。這一點也可以從最開始“論文藝的空靈與真實”中找到。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里。文藝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妙。
在藝術的境界與山水之中提到,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征。其實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初中的語文學習中就開始了,譬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認為這些種種之手法都是這個意思。作者通過景物寓之情感的表達,那么這就是一種境界。但是這卻并不容易,在美從何處尋之中提到:我們要把整個情感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應到心里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借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我明白了,這是方法。
莊子認為: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特點是道、舞、空白。寫到這里,感覺藝術意境一下子就拔高了許多,更為玄學卻也更為透徹了。尤其是“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總之立意拔高了,那么關于對意境的追求也忽然拔高了,是深入靈魂的“藝”的“美”的追求。
《美學散步》讀后感5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于“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翔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們面前舒展開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我們去玩味古代名畫的內蘊,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虛空之上。空中則蕩漾著“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著無盡的深意。《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說一幅畫要涌動著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這種對“絢爛之后歸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宗白華內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現代文明高度高度發達下,人們的傳統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這種矛盾的憂郁和苦痛的邊緣,宗百華悲愴地喊出“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復提醒國人要意識到現代精神的頹廢問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發出的.吶喊與召喚,他把他的這種孤獨的探索和冷靜的思考引入了美學范疇,個體生命的孤獨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藝術之境中完全可以轉化為對生命的歌頌和追求。通過藝術對人性本真的追尋,他的孤獨落寞得到了徹底地發泄,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園,返回精神的故鄉,撫平內心的傷痛,慰藉平日孤寂的靈魂。
《美學散步》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著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宗白華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著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向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合上書,閉上眼,書的余香猶存,而我腦海里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美學散步》讀后感6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里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獲,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于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于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說說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說,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別于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里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美學散步》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學散步讀書心得02-13
《美學散步》讀后感范文900字04-26
散步05-09
贊美學校的詩歌02-28
贊美學校的作文12-09
贊美學校詩歌03-31
散步作文05-07
散步的作文10-17
美學讀后感范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