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文章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文章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文章讀后感1
拜讀了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后,讓我深有感觸,幼兒教育并不像自己原來想象的如此簡單,對于每一個孩子,從心靈開始接觸、了解他們,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幼兒教育是決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臺梭利女士認為“教育是開始于降生的終生教育”。作為幼兒教師,學前教育的實施者,是為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先驅者,要將人類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兒能接受的形式,幫助他們積累、掌握,同時也為人類文明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漸在幼兒教育中形成。教育不應該以僅停留在時間表、活動安排表上,而是應該與人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的。幼兒的內在力量,在適當的幫助和關心之下會使幼兒變得更加堅強,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為教師應該主動采取措施,保護他們的心理,使他們的大腦和心靈免受傷害。
二、重視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
蒙臺梭利女士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從無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兒童就具有這種心理能力。3—6歲兒童已經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決不同的問題。在這一階段,人類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語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知識不僅僅進入了他們的大腦而且促進了大腦的形成,成了大腦的一個部分。
作為學前教育者,我們需要正確對待每一個階段的兒童,理解他們的需要,進而延長他們具有這種吸收知識能力的階段。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向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向兒童的這種能力提供幫助,并提高兒童的這種潛能。
幼兒文章讀后感2
《幼兒教育》雖說是一本雜志,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非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折紙飛機玩,于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折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后…… 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細致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有時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何不站在孩子立場多為他們考慮…
當然《幼兒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的。
【★幼兒文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1.幼兒文章讀后感
6.幼兒愛護環境文章
7.幼兒園環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