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問題何時了》文章
要過年了,回家卻總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心病。到底還有沒有票買,是不是又漲價了,路上能夠保障安全嗎?這已經成了遠在他鄉的人們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而那些坐在電視機前的人們看著擁擠如螞蟻般的車站時卻在焦慮的問著一個問題:我的孩子、愛人、父母何時才能安全的回家呢?
每年春節前后,整個社會的焦點必然會落在那些擁擠在車站或碼頭的人群上,尤其是在中國的一系列已經發達地區的特大型城市里,每天待送旅客幾十萬人次,全國春節期間流動人口上億。如何有條不紊的組織如此大規模的人流轉移也成為了對中國交通部門乃至整個政府的一個巨大考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春運問題”也成為目前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
這個問題的形成當然與現階段中國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觀察,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大量勞動力的跨境轉移,而現階段我國經濟總體上又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均財富仍然有限。這就造成了我國在很多地區的家庭中都有外出務工人員,但又無力將全家一塊轉移的局面,形成了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一種必然形勢。
但為什么人流高峰期主要會在春節時期出現呢?這里當然還有民俗學的一個問題。中國人重視春節,不僅僅是為了和家人團聚這樣簡單,期間更多的還包含了一種特殊的傳統觀念和文化心理,那就是其他時候可以不回家,但過年時候一定要回家。似乎覺得過年的時候只有回家了,在精神上才可能感覺到真正的安全。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么多人為了弄到一張回家的車票而可以不顧一切、想盡辦法。
大規模的人流在短期內需要突然轉移,對于運輸業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但這又是一個巨大的的難題,因為目前中國的運輸能力暫時還無法充分滿足這種市場需求,這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一票難求,票價飛漲,車內擁擠,治安混亂,安全隱患……今年春運期間女大學生冷靜的事件便充分說明了當前我國交通運輸的不堪之狀。而至于票價暴漲,治安混亂,沒有安全感的問題則更不在話下,有多少農民工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回家途中化為烏有,或者被人搶劫一空。
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
不能否認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對春運表示了高度關注并且采取了有力措施,如一系列高速公路的修建,火車的.一再提速,機場的不斷增開,嚴格規定了春運期間針對安全措施與票價限制的問題,以及在其他時間設置長假以分散人口流動時間等等。關于運力供需矛盾的問題是可以基本得到解決了,也基本保障了人口流動的通暢性。但是,一提到“春節回家”的話題,人們仍然是感到緊張的,同時也抱有更多的期待。什么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輕松而且舒服的回家呢?換句話說,我們的交通何時才能給消費者提供一種高質量的服務?這是現在乃至以后“春運”期間的核心問題。
那么到底還有哪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共同去面對和解決的呢?
除了要有足夠的線路和車輛、飛機之外,我想更多的是需要有一個高質量的服務意識,和有一群高素質的服務隊伍。而后者則并不是單純靠行政命令可以解決的。為什么我們的售票員對待旅客的那張臉比老師發脾氣時還要難看?為什么我們的車票每年都可以在外面秘密的地方用高價買到?為什么車上的乘警和保安總是不能及時到達?為什么在車上我們買到的物品總是那樣的昂貴而低劣?我想這些問題僅僅通過硬件的改善是無法解決的,它更多的是需要我們服務者意識與觀念的轉變。但如果我們的交通企業總是以一副“老大”的姿態出現,而員工又總是有種一副吃大鍋飯的認識,毫無危機感,那么優質的服務永遠是不可能出現的。這讓我突然聯想到中國郵電通信事業改革后今天的狀況。你去看看“移動”“聯通”還有“電信”這些服務的窗口,和十幾年前的中國郵政局相比是不是有一種巨大的反差?作為消費者的你是不是更感覺到舒服得多了?如此看來,我國交通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除了物質條件方面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一個觀念意識的問題,而觀念意識的守舊和落后又是由目前我國交通的這種壟斷體制決定的。
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但我們的“春運問題”仍然在繼續。對于我們老百姓來說,“春運問題”需要持續多久,幸福生活就還需要等待多久。因為“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一個基本需要。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期盼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