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守望精彩文章
一張稚嫩的臉,精神的眉眼,嘴角始終掛著倔強的自信,他叫曾嶸,是我教的第一屆學生。他興趣廣泛,尤其喜歡課外閱讀,涉獵頗廣,愛思考,愛動腦,更愛刨根問底。他還經常參加二胡演奏、朗誦比賽,可就是這樣一個學生,所學科目僅僅是個合格。
明明是一個愛學習、富有思考精神和閱讀能力的孩子,怎么就成為了教育制度里的“后進生”呢?
靜下心來梳理我們的教育制度,從小學開始,甚至追溯到學前教育,我們的孩子就被殘忍地劃分為三六九等:“優秀班干部”、“進步學生”、“三好學生”、“后進生”。學習中,無論是學校、家長、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為了考試分數這把尺子而生存。學生那真正活生生的肉體生命與思想靈魂卻被忽視了。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看成是終身的,那么,至少在小學階段應該讓學生學會主動閱讀、愛思考和好追問。從許多成功的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常常是在自己的主動閱讀中去獨立發現問題并思考問題的。
俄國思想家尼別爾嘉耶夫就曾是這樣的學生。他很早就對哲學問題有特殊的興趣,閱讀了大量書籍,畢業考試時,已經讀完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穆勒的《邏輯學》。盡管他很早就思考了生活的意義問題,“但他卻永遠解不了一道數學題,學不會四行詩,不能完成一頁聽寫,不能完成一系列改錯”。成年后的別爾嘉耶夫對此特地進行了分析,他說:“只有當智力的進程是由于我自己而進行時,只有當我處在主動的和創造的狀態時,我的能力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要求我被動地掌握和記住時,當智力進程是從外面推動我的時候,我就不能顯現出才能。實際上我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動地掌握什么,簡單地學習和記住什么,不能擺在被別人指派任務的地位,我不能被動地回答,我想發展自己的思想。”
“我想發展自己的思想”,這應該是當前教育體制下“后進生”內心的呼喊。
學校的“大鍋飯”教育永遠只能照顧到常規,照顧到一般,而像別爾嘉耶夫這樣的“個別”,常常在無意中被我們的教育“邊緣化”了。有時,我們強迫學生放棄自己的思想與興趣,完全打亂了他們生命內在的發展規律,而去接受繁瑣、冗長的條條框框。對這類孩子,作為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盡量不要扼殺他們生命中所蘊含的天賦與才能,不能用一個“后進生”的標簽將他們的生命智慧貼死。教師應該準備充分的耐心和細心,用心、用愛去呵護去守候那棵幼苗的成長,直到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不能讓孩子有太多壓力,應該保護孩子的天性,養成對人禮貌、尊老愛幼、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等良好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孩子還需要一個自由自在的心靈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創造。
十余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對年齡越小的孩子,灌輸的成人習慣、成人思想越少越好,成人式的管束也越少越好。對學生我們應該多一些寬容和自由,少一些責怪和約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少一些刁難和排斥。很多時候,即使是教學過程,我們也要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孩子學習、娛樂的自然環境與人際環境。教師所有的教育智慧,都表現在這些人際環境的設置與自然環境的創意上。
是的,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我會驚訝地拿起曾嶸桌上的本本大部頭,裝做羨慕的樣子說:“你真了不起,你比老師提前了三年接受文學著作!”我會在他登臺表演二胡獨奏時早早地帶著“粉絲”守候,無論成敗都為他獻上一束鮮花;我會在他因成績退步而泄氣時陪他散步談心,并及時幫他補習功課迎頭趕上;我會同意他上完課完成作業,可以放心大膽地隨時隨地開展閱讀……于是,他的學習越來越有安排,有進步,臉上也多了一份和善、友好的笑容。
孩子的生命有自己的律動規律,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空間,作為教師,有幸守候這個成長的歷程,真是幸福!
【幸福的守望精彩文章】相關文章:
4.生命的精彩文章
5.平凡中的精彩文章
8.贊美教師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