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者的尷尬文章
曾遭遇過學者的尷尬,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次。
那是在一位姓劉的教授主講《世紀之交的——中國周邊環境》時出現的。
本來在劉教授來之前,6101教室已被擠得水泄不通。然而不幸的是,當劉教授走上講臺,講完第一句話時,許多同學很不給面子,轟轟然地推門便揚長而去。教室里一下空了許多。劉教授出師不利,耳朵一下子通紅。
還好,他心里素質較強,繼續苦著臉背著他的稿子。“我認為,日本根本不可能成為中國真正的伙伴。”他大聲地喊著,向我們灌輸著他的觀點。而有些同學又偏偏不領情,他們絕不受“嗟來之食”,勇士般地站起來大踏步地跨出門去。
劉教授一驚,首戰不利,滿臉漲紅。但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繼續熟練地苦著臉背著他的演講稿。
突然一聲高音,我才意識到先前話筒一直有問題。劉教授不停地摸著他的`衣領口,于是聲音忽高忽低,忽強忽弱,構成了一次獨特的演講表演。他不敢絲毫放松,梗著脖子吶喊著。
也很不幸的是,盡管他付出那么多,但還是有人不肯領情。一個大男孩,挺胸往左門走去。臺下突然安靜了許多,目光全都聚焦在那個男孩身上。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那個男孩推了推左門,不開。便很不好意思地奔向右門。臺下一片轟然。
劉教授的臉和耳朵更紅。
但他仍然堅強地苦著臉背著他的稿子。臺下聽眾便依然埋著頭干著自己的事情。
經過一小時三十分鐘的奮斗,他終于完成了他的演講。他最后不忘看一下聽眾,自我調侃了一句:“多乎哉?不多也。”尷尬地笑笑之后,推門而出。
我想他自己一定是比較難受的吧?一個教授級的學者,可謂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然而他只能將研究出來給學者看,卻不能讓身邊的人接受他的觀點,不能讓自己被贊同,被認可。這對于一個教授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既然他有如此的毅力,可他為什么不搞一個精彩的開場白?為什么不微笑著演講?為什么不干脆拿掉話筒,減少障礙?為什么不多引幾個有趣的事例?為什么不將自己的學者風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呢?
人是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路途上不斷前行。我自己當然也不例外。
【一個學者的尷尬文章】相關文章:
1.生活的尷尬文章
5.尷尬了尷尬了
8.一個預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