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桐城的文章
桐城,是安徽省直轄、安慶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市,北接舒城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桐城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桐城的文章1
家鄉是個不大的城市但文化氣氛濃風景有很秀麗又有很多名勝古跡,所以家鄉可以說不免是一個旅游的地點。
家鄉有山。龍眠山顧名龍休眠之地,可謂是仙地有水,龍眠河之水又可謂神水,仙水家鄉有如此二龍坐鎮家鄉怎可不美怎可不秀怎可不媚?
雖然城市的范圍不大,但還是應有盡有。白天可以看到那大廈,高樓,柏油路,紅綠燈,繁響的車喇叭……有些許擁堵的十字路口和那道路旁綠化用的樹木夜晚看,很美。彩虹橋的長燈把雷同的橋梁點綴的五彩繽紛,燈光變化著真似一條彩虹之橋跨越一河。那邊是美麗的仙境,再看這個城市紅燈綠酒,繁弦急管,廣場,道路,高樓…這個安靜的夜晚因這個城市而喧囂,黑夜不黑,看到了嗎?
遙看城市它在發亮發光黑暗因它大開光明之路,黎明因它更早來臨,時光而是追溯到幾十年前,再看看這個城市,再看看這個好似還包在瓣中的花苞路是有的:是鄉間泥路,林間荒路,更別提柏油路了!白天,這里的樹好比現在城市中的樓隨處可見,看到的東西大多雷同,樹是雷同,河是雷同,路也是雷同,那草根拌泥土的土胚房也是雷同。夜幕降臨時,那時的黑夜是猙獰,是自私的,它奪去了世物本身的顏色,全都用黑來點綴,黑夜是單一的,人們伸手不見五指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個個都沉寂在黑夜中瑟瑟的發抖可惜黑夜連這微弱的聲音也不放過只是吞噬,吞噬,再吞噬。每個人都急迫的巴望著黎明的早日到來,可人往往是這樣越是巴望著某種東西越是感覺讓人等的時間太長,所以那時黑夜漫長,無邊際!
。∥宜鶡釔鄣墓枢l,我所熱愛的土地品味您的歷史如品味您所孕育的`茶葉,泡上一杯桐城小花,蘭花的幽香撲面而來,茶葉在水中四散吸收水之甜,可謂是取龍眠河之水泡龍眠山之茶,蘭香,水甘兩者合一,喝茶是有講究的忌魯莽大飲之,而是因當輕輕的嘬上一小口細細品味,開始是又苦又澀,使人難以忍受但后來則是甘味無窮。!桐城,家鄉,母親你的歷史正如這茶一樣先苦澀而后甘味無窮!
桐城的文章2
我媽媽的老家在桐城,一天雖然短暫,但那兒的一天是五彩的。
清晨,才六點半,公雞就開始打鳴,不少人家都去外面買早點。早點五花八門,聚在一起,可以放滿一個桌子。早飯吃完了,孩子們都去廣場玩,廣場上有很多人在跑步,幾個孩子在那幫那些人數圈子,“一,二,三……”,有些孩子喊:“快跑,趁著清晨涼快,快跑嘍!”
到了中午,可不像早晨這樣涼爽,院子中的雞無精打采,好不走到陰涼處,太陽公公又吃了一大塊“陰涼餅”了,可是看門狗卻快活著,它趁著主人在午休,跑到了屋中的地板上趴著,咪著眼睛睡覺;孩子們就在小河邊打水仗,分藍、紅兩隊,一隊站一邊,有時候“放大招”,“大招”就是用一塊大石頭向對面的河界中投去,“轟” 對方就沉了。
下午,雞群們又充滿了“電”,它們排成隊,一個個在院中走來走去;主人的午休時間結束了,把狗放到外面,這時候,哪兒都能看見幾只狗在一起玩耍、打架。去菜市場,人山人海,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晚餐做著準備。
到了晚上,孩子們都可以看“舌尖上的桐城”,因為晚飯擺了一大桌,哪盤菜都美味,雖然都是些家常飯,但比那些山珍海味香多了。孩子們玩累了,筷子左夾一個右夾一個,吃個不停。飯后幾小時,那些勞累了一天的人們躺在床上,聽著風和知了的歌聲,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桐城的文章3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桐城名勝古跡“六尺巷”的故事。
這可不是一條普通的小巷子,它是像征著桐城人的精神,它代表著包容、謙讓與和諧。
這里以前是清朝宰相張英的家,而張家旁邊也住著一大戶人家吳家。因為吳家新蓋的院墻又高又大,占用了張家的地,下雨時,雨水總是從吳家的瓦檐上流到張家屋檐上,這在當時是十分吉利的事。于是張家想讓吳家把院墻退后一些,這樣屋檐上的水就不會滴到張家的房子上了。可是吳家卻不退讓,于是兩家發生了爭執。這時張家人想起了在京城當宰相的老爺,便寫了一封家書給張英,希望張英通過官府來解決此事。過了一段時間在京城的張英給家人回了一封信:
千里家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封家書雖十分簡短,但意義深刻,這封信的意思是:從桐城到京城這千里的家信只為一堵墻,讓他三尺以怎么樣呢?雖然萬里長城今日還屹立在巍峨的大山上,可是秦始皇早已不見蹤影。張家人看了信后,便主動將自家院墻退后了三尺,吳家被這一舉動所感動,也后退了三尺,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由次看到了桐城人的包容、謙讓與和諧的美德,同時反映張英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時空,就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人們也還追尋著包容、謙讓與和諧。
只有我們一起努力,才能使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桐城的文章4
假如你是桐城人,你該為自己感到自豪!倘若你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那你也該為自己來到這座歷史名城而深感喜悅!因為您的選擇沒有錯,下面讓我帶您穿越時間的長廊,品味古城的韻味……
印象之“龍眠”
這片土地,與“龍”有著不解之緣,龍眠山、龍眠河互為依據,為桐城冠以“龍眠”之稱,宋時黃庭堅曾吟誦“舊日龍眠今不眠”,如今這里呈現出飛龍在天的盛世景象。
經過一年多的改造,龍眠河更加彰顯出現代的氣息,一座龍眠橋將龍眠河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區域,龍眠河的南邊新建了別具一格的水上噴泉,每當夜幕降臨,潔凈清亮的水便隨著噴頭在空中蕩漾,恰似流光溢彩。再搭配不同顏色的影燈,更是美不勝收……這時,站在龍眠橋邊,看著飛舞的噴泉和水中的倒影,便會忘了一天的疲倦和城市的喧囂。
再看那靜謐而又幽遠的龍眠山脈。假若早晨漫步中于小城,便可看到遠處那朦朧、綿延的山脈,像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在訴說著古老的神奇。
印象之“文廟”
要說桐城的環境美麗,那桐城悠久的文化歷史更是令人折服,桐城文廟作為安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禮制性建筑,古樸典雅,端莊雄偉,至今已有700年歷史,清晨或者黃昏,小城泊在朝霞或夕暉中,將700多年來的風云際會,都悄悄藏在文廟的大殿里。
跨進那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門檻,便可看到那彩虹般的拱橋,那可不是一般的拱橋,從那上面走出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也得名為“狀元橋”。
文廟以大成殿為主體,以晉謁通道為軸線布局對稱,氣勢恢宏,盡展遼金遺風和明清特色。這座蘊含著無盡綿綿的歷史文化的廟宇,依舊那么璀璨,見證了桐城綿延、滄桑而又源遠流長的歷史……
印象之“桐中”
桐城倚山,桐城中學則倚城北隅。桐中校園內有一株百年銀杏,傳為姚鼎當年親手種植。如今枝繁葉茂,巍然冠約。數百年來,這株樹不僅汲日月之光燦,更多地汲取了一代代學子們的書聲詩語。
桐中有一副精辟的上聯,曰:“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至今無人應對它的下聯,這也見證了桐中的文化之深邃。
桐中內有一石柱,上書“高峰入云,清澈見底”。高峰者,即那些從桐中走出的仁人志士,清流者,亦可欽可嘉。園內有個半山閣,被建筑家譽為“凝固的音樂”,真是一點也不為過,閣旁有古滕,一園風景,清幽高雅。
漫步在桐中的校園里,看著萃萃學子忙碌卻又喜悅的背影,更有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感。
桐城,像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迸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桐城,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翱翔在蒼茫的廣博天際。
桐城,像一道五彩斑斕的彩虹,令人久久回味和喜愛它的艷麗。
……
桐城印象,會給每一個桐城人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座歷史滄桑的文化古城,在勤勞智慧的桐城人民共同努力下,必將煥發出更迷人的青春光華!
【關于桐城的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