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桐城諺語的地域文化解讀篇

時間:2022-12-09 19:17:12 諺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桐城諺語的地域文化解讀篇

  摘 要:桐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了大量的諺語,它包涵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從文化語言學角度研究桐城諺語所反映的生活狀況、民風民俗和思想觀念。通過分析發現,桐城人重文尚讀,敬祖尊親;在為人處世方面他們尚禮貴和,珍視名譽,提倡自強,地域特征十分明顯。研究不僅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桐城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安徽文化,對發展繁榮安徽文化,構建和諧、學習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桐城諺語;地域文化;生活狀況;民風民俗;思想觀念

  中圖分類號:H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收稿日期:2014-01-06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桐城諺語研究”(SK2012B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亞麗(1969-),女,安徽桐城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Research on the indic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proverbs in Tongcheng

  JIANG Ya-l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 Tongche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culture in. A lot of proverbs have been born during its long period of production which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folkways, and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people in Tongcheng value reading, respect ancestors, worship order and modesty, cherish the reputation and advocate self-reliance, with evid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is not only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ongcheng culture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nhui culture, but also benefit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nhui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learning society.

  Key words:Tongcheng proverbs; regional culture; living condition; folkways; ideas

  桐城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代,此地即稱桐國,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定名桐城,沿用至今,1996年桐城撤縣設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桐城人才輩出,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桐城諺語所折射的生活狀況

  窮則思變,建國后桐城人用勤勞和智慧改變了家鄉的面貌。經過大力治理,到1985年,斗江畈基本達到消滅血吸蟲病的指標;上世紀80年代桐(桐城)龍(龍眠)公路竣工后,荒草尖交通狀況顯著改善;自1958年開通境主廟水庫東干渠后,蔡店鄉農田基本實現自流灌溉,旱澇保收[6]73。改革開放后,桐城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超過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其中塑料加工為主要門類。“家在新安,塑料發家”,此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桐城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新安地處合(肥)安(慶)公路要沖,當地大部分居民因從事加工與經營塑料制品而富裕起來。截至1987年,全縣有鄉鎮企業16 964家,產值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7%[6]5。迅猛發展的鄉鎮企業使桐城成為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

  二、桐城諺語所呈現的民風民俗

  諺語承載著豐富的民俗內容,它以口頭形式流傳和保存了很多民俗事項。民俗是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民俗融入百姓生活,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認為“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日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和行為。”[7]學者吳玉貴認為“人自身就是風俗的產物,正是人們浸潤于其間而不自知的風俗,決定了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并使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人群相互區別開來。”[8]桐城的民風民俗塑造著桐城人的個性和行為,使他們身上帶有明顯的地域標記。

  (一)讀書

  數千年桐城以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人們競相以讀書為進取之階。如今桐城經濟迅速發展,但讀書風尚仍傳承不衰,當地人認為“三代不讀書,蠢如牛馬豬”,讀書不僅能改變命運,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素質。桐城教育質量在安徽省一直名列前茅,至今高考升學率位列全省榜首。 (二)宴請

  宴席落座時賓主有致、長幼有序,尊者、長者、主客請坐上席,小輩、地位低者主動坐末席,“腳脖肚朝大門”的是末席。宴請的菜肴一定要豐盛,必備五大簋、四大盤,謂之“五湖四海”;而“三碟一樽攏字號”,攏字號,即不成局面,意為寒磣[11]55。“東不請,客不飲”,宴飲時主人要先以筷殷勤邀請,客人才可以動筷。“碗筷有名堂”,用筷子也有講究,“筷子起,見文禮;筷子動,見生性”,桐城人歷來認為筷子的使用能表現出人品德的好壞和習性之優劣[14]646。筷子不能落地,落地是不禮貌的表現,“孩子落筷要挨打”,若成人不慎落筷,要趕緊說一句“筷落地,吃不及”,既表示歉意也表示對主人菜肴的贊美。餐畢,主人以筷向客人說:“各位請慢慢吃!”然后將筷子放在自己的空碗上,表示“人不陪席筷陪席”[15]。宴席結束,主人起身送客。

  (三)嫁娶

  “換口壇裝臘酒,一口換一口”,桐城舊時婚俗,訂婚時男方應將自家釀造的臘酒,換裝到女方送來的空壇內,抬送至女方家里,寓意婚姻長長久久。“添妝待舅,脫腳喚姑”,當地稱女方娘家兄弟為舅子,娘家兄弟稱出嫁姊妹為姑,女子盛裝上轎前,要換穿一雙新鞋,由自己的哥哥或弟弟背著上轎,忌腳沾地,表示不帶走娘家的財氣。“不哭不發,哭哭發發”,起轎時,娘家有哭嫁風俗,祈求女兒婚后順遂發達。

  (四)喪葬

  “死上人,看下人”、“燒死人香,看活人面”,當地稱家中長輩為上人,兒孫輩為下人,長輩去世來吊喪的大多看的是兒孫的臉面,名聲好、有出息的兒孫最能贏得鄉鄰的敬重。“逝者為大”,有喪事人家,鄰里平時即使有矛盾,也會不計前嫌來幫忙。“孝子七里不理發”,七里指的是喪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兒子不理發、不修面,以寄托對父母的哀思,謂之養孝。“孝女蔭五七”,蔭七,也稱做七,指親人喪后要每隔七天一祭,第五七須由女兒操辦,此諺表達了女兒對父母的感恩追思。滿七后,逢百日、周年仍舉行家祭,富有之家多請僧道超度亡靈,故有“亡人不望七,只望周年與百日”之諺[6]755。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此諺反映了桐城人對孝道的重視,但桐城人更注重生養而非死孝,故云“墳前十碗,不如床前一碗”。喪禮辦得隆重固然讓人稱嘆,但是,若兒孫在長輩有生之年不盡孝,即便喪事辦得再風光,也會被親友、鄉鄰譏笑,“生前不把父母敬,死后何必哭亡靈”、“在生不祭喉,死后祭木頭”等諺語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批評和嘲諷。

  (五)祭祖

  桐城在周代稱桐國,為楚附庸,境內有“信巫鬼、重淫祀”的楚俗,尤重祭祀祖先。乾隆秀才桐城人姚興泉在其《龍眠雜憶》里有記載:“桐城好,時享祭筵陳。適遇嘗新先薦廟,每逢過節倍思親,諱日淚沾巾。”[13]7

  “清明上墳,不忘祖宗”,清明節前后,“大小人家各具酒褚錠,拜掃先塋。”[4]68當地祭掃時間是“前三朝,后一七”,即祭掃除清明當天外還可安排在清明前三天和后七天。“新墳不過社”,社指社日,在春分前后,有新墳的人家要在社日之前完成祭掃。《龍眠雜憶》云“桐城好,祭掃趁清明。墓上燒錢呼遠祖,社前攜酒供新墳,界段紙條分” [13]4。道光續修縣志記述更為明確:“凡祭新墳,定不過社。”[10]95

  “七月半送寒衣”,農歷七月十五,已是暑盡涼來,要給已故親人燒五色紙剪成的衣服鞋子以更衣御寒。“十五日為中元節。鄉紳士庶俱祭先祀祖并及新舊亡故親族”[4]69。“冬至不是年,冬至大似年”,此諺反映了當地人對冬至節令的重視。“清明掃墓,冬至祭祖”,“冬至祭墓如清明”[10]96,除正常的上祖墳祭祀外,修墳安碑、挑培新土、遷墳葬墳等重要活動都在此節進行。

  “二十四,接祖宗”。“二十四日,俗謂小年。不泣、不詈、不爭,各懸先人像于堂,香燭盛饌,接祖拜祀”[10]96,以敬酬祖先神靈一年來對家中老幼護佑的恩德。在除夕之夜,對已接回的祖宗之靈要重新祭祀,并拜家中尊長辭年。“及夕,香燭盛饌祀祖。圍爐飲,少長以次拜其尊者。”[10]96“臘月二十四接祖,正月十五送祖”,正月十五當地稱“完年”,謂年已過完,要備祭品,恭恭敬敬地把接回來的祖宗神靈送回。

  三、桐城諺語所反映的思想觀念

  崔希亮教授指出“諺語是人們通過口耳相傳一代代傳下來的,所以它比較準確完整地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內心深處的某些觀念和思想”[2]258。桐城諺語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桐城人的思想觀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尚讓貴和。桐城“四封之內,田土沃,民殷富,家崇禮讓,人習詩書,風俗醇厚,號為禮義之邦”[19]。“讓一讓,六尺巷”,此諺反映的就是尚讓貴和的觀念。“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宰相張英不以權勢壓人,而以主動退讓的姿態圓滿地解決了家人與鄰里的糾紛,成就了一段睦鄰禮讓、以和為貴的佳話。與此相關的諺語還有“宰相讓人三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等。“和氣生財,火氣生災”、“夫妻和氣家興旺,夫妻不和家敗象”、“兄弟和,金不分;妯娌和,家不分”、“家不和,被鄰欺;鄰不和,被賊欺”等諺語也都反映了當地百姓對“和為貴”的推崇,成為桐城人遵守的處世信條。

  提倡自強。桐城人崇尚儒家提倡的剛健有為,重自強,尚進取。“笑臉求人,不如黑臉求土”、“田在人興,事在人為”、“不行春風,哪有秋雨”、“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腿,桐城方言讀“體”,與“己”押韻)等諺語都強調人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勤勉去獲取成功。“生鐵補鍋,本事贏人”,要用真本領去贏得別人的尊重。“有智吃智,無智吃力;無智無力,一團漆黑”,勞心者和勞力者皆各憑所長謀生,無貴賤之分。“貧士以布為袍褂,與裘帛并立不恥。”[10]91女性也以能自強自立為榮,認為“爹有娘有,抵不到自己荷包里有;丈夫有,隔道手”(當地稱口袋為“荷包”),這條諺語對如今那些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女性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桐城人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這從一些諺語中可以看出來。過去桐城人希望通過讀書中舉發達做官,強調“發了做官,不發補鍋”(舊時當地農人農閑時多外出補鍋以補貼家用),如今相信“七十二行人人做,行行都能出狀元”。過去當地人抱著濃厚的固守本土的觀念,“一生不出門,便是大福人”、“在家是老大,出門是老小”、“遠處黃金不如近處黃土”等諺語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如今提倡“行走三分利,坐吃山也空”、“處處黃土都養人”、“老不離鄉是貴人,少不離鄉是廢人”,在外闖蕩從事各行各業的桐城人越來越多。在生育觀念上,過去認為“早養兒子早得力,早插黃秧早生根”,信奉多子多福,如今普遍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認為“一個伢子一朵花,多兒多女鬧饑荒”、“兒女不在多,一好抵十個”。

  桐城諺語反映了桐城人的人生追求、價值取舍和做人準則等思想觀念,決定了桐城人行為的心理基礎。觀念影響行為,它們影響著桐城人的為人處世,至今仍為桐城人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和人生指南。

  四、結語

  誠如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岑運強先生所言,“語言是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民族文化的價值、觀點、準則、習俗都在民族語言中烙下深深的印跡。”[20]作為桐城文化的鏡像,桐城諺語以精煉而生動活潑的形式,原生態地記錄了桐城當地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況、以及建國后到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的發展變遷,呈現了以重文、尚禮、尊祖敬宗為內質的讀書、宴請、嫁娶、喪葬、祭祖等民俗風情,反映了桐城人尚讓貴和、珍視名譽、提倡自強等思想觀念。探究桐城諺語所包涵的文化意蘊,對于了解和深入研究桐城地域文化,推動安徽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構建和諧、學習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2]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3] 《安徽文化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安徽文化史(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康熙桐城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 1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 張公瑾.文化語言學發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49.

  [6] 桐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桐城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5.

  [7]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錫章,黃歡,譯.

  [8]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

  [10] 金鼎壽.桐城續修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

  [11] 崔莫愁.安徽鄉土諺語[M].合肥:黃山書社,1991.

  [12] 徐國治.桐城縣志略[M].安徽省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五年排印:46.

  [14] 武占坤.中華風土諺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19] 戴名世.戴名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0.

  [20] 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97.

【桐城諺語的地域文化解讀篇】相關文章:

貴州地域文化實踐報告參考04-02

“秋不食姜”諺語解讀05-09

地域調查報告11-17

教師赴桐城的學習心得03-31

處暑的諺語-處暑節氣諺語04-14

立冬的諺語和寓意諺語05-02

經典諺語精選05-03

地域工業建筑方案設計論文05-11

關于處暑的諺語-有關處暑的諺語04-14